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钠长石的实验变形及其显微构造的研究

    嵇少丞

    钠长石的变形机制受其架状结构中Al、Si有序程度控制。在800℃时,实验变形的多晶钠长石呈半脆性;在1020℃时,试样呈韧性。机械双晶和重结晶作用仅出现在高温钠长石之中,表明位错的活动性和晶界的迁移速度随结构的无序程度提高而增加。绝大多数的机械双晶是钠长石律双晶,这可通过滑移双晶的位错成因模式予以解释。机械双晶、位错滑移和重结晶作用是钠长石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

    1987年03期 193-197+289-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2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0 ]
  • Ag_2S-Cu_2S-PbS-Bi_2S_3四元体系相关系研究(Ⅰ):相图和相关系

    吴大清

    对Ag_2S-Cu_2S-PhS-Bi_2S_3四元体系500℃相图研究表明,整个体系相关系受十个组分范围变化大的固溶体和一个液相区控制。它们是:块硫铋银矿、铜银铅铋矿、硫铋铅矿、富硫铋铅矿、辉铋矿-针硫铋铅矿、方铅矿-杂硫铋银矿、硫铋铜矿和人工合成相CuBi_3S_5、Cu_3Bi_5S_8及新相“C”。此外体系内稳定的相是四元系端元相和辉铅铋矿。

    1987年03期 198-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0 ]
  • AgS_2-Cu_2S-PbS-Bi_2S_3四元体系相关系研究(Ⅱ):铜银铅铋硫盐矿物结晶化学及分类

    吴大清

    对Ag_2S-Cu_2S-PbS-Bi_2S_3四元体系内铋硫盐矿物的类质同象取代类型的研究表明,它共有四种:配对取代Ag(Cu)+Bi=2Pb,简单取代Ag=Cu,Bi(Pb)=Cu和Cu原子填隙(以平衡Bi或Pb为Cu取代时电价差)。研究还给出了体系内10个重要固溶体的成分及结晶参数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固溶体及铜、银、铅铋硫盐矿物结构特征、共生和共生长关系研究表明,它们可以分成四个系列:块硫铋银矿、硫铋铅矿、辉铋矿-针硫铋铅矿、贺硫铋铜矿。

    1987年03期 210-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8 ]
  • 新的锂矿物——扎布耶石

    郑绵平,刘文高

    在西藏扎布耶盐湖首次发现的天然碳酸锂呈细小棱柱状,单斜晶系,D=2.09±0.01(实测)。无色透明。解理沿 {100}完全,{011}中等,(011)与(011)的解理交角等于45°,具淡黄至浅棕色多色性。正交偏光下具高级干涉色。β平行b轴。光轴面垂直(010),Ng∧c=10°,沿(100)具双晶。Ng=1.5743±0.001,Nm=1.5672±0.001,Np=1.4285±0.001,2V(-)≈25°。化学式为Li_2CO_3。X射线特征线条:4.16(8),2.92(8),2.81(10)。α=0.835±0.0003nm,b=0.4964±0.001nm,c=0.6185±0.0009nm,β=114°36′±7′,V=0.233±0.1nm~3,Z=4。红外光谱特征峰有1473(s,sh),1430(v,s),1088(w),862(m),739(v,w),713(v,w),488(s),414(s),259(m)。

    1987年03期 221-226+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33 ]
  • 河北省石人沟地区麻粒岩-紫苏花岗岩套岩石的矿物学和结晶温压条件

    王茀锐,崔文元

    研究区内广泛出露的太古代岩石属于迁西群麻粒岩,包括麻粒岩、紫苏花岗岩、辉石-斜长片麻岩、角闪岩等。对这些岩石中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矿物具有明显的麻粒岩相成因特征,角闪石、黑云母同辉石等平衡共存。紫苏花岗岩中矿物除有序度增高外,其他特征与麻粒岩、片麻岩中的矿物相似。 根据矿物对地质温压计计算得到:本区第一期变质作用p-t条件为770-870℃,7.2-8.4k bar第二期为740-760℃,6.6-8.4k bar;矿物氧同位素温度为470-570℃,代表另一次程度较低的变质作用。

    1987年03期 227-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3 ]
  • 安徽亳县陨石透明矿物研究

    王奎仁,王俊新

    本文对毫县陨石透明矿物中橄榄石、辉石、长石、石英、白云石、方解石和黑云母等作了研究。以此为据讨论了毫县陨石的化学群、岩石类型、热变质作用和冲击变质作用等等。

    1987年03期 238-244+294-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8 ]
  • 横断山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类岩石中黑云母的标型特征

    谢应雯,张玉泉

    本文研究了横断山区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类岩石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结构和物理性质等。结合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类型,将黑云母分为三个亚种:富镁黑云母(MF=1.3—1.5)、镁黑云母(MF=1—1.3)和富铁黑云母(MF=0.5-1)。

    1987年03期 24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38 ]
  • 湖南砂矿金刚石中杂质氮的存在形式和孤氮的分布特点

    蔡秀成,陈丰,郭九皋,唐荣炳

    利用顺磁共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研究了湖南砂矿金刚石中杂质氮的存在形式和孤氮的分布特点。顺磁性氮的主要形式是孤氮心,氮的交换相互作用对和S=1的氮对心。非顺磁性氮的主要形式是双氮的和小片状氮的集合体。孤氮心分布的不均匀性不仅表现在晶体之间,而且体现在一个晶体的内部。氮的交换相互作用对和S=1的氮对心的出现与否和浓度大小的决定因素是晶体的孤氮浓度和孤氮在其中的分布特点。

    1987年03期 25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6 ]
  • Mn~(2+)在方解石中的零场分裂

    李福珍,李兆民

    本文采用高阶微扰的方法,对3d~5电子组态的离子在D_(3d)对称晶场下的零场分裂进行了计算,推导出了高达八阶微扰的零场分裂常数D的公式。作为公式的应用,本文利用Mn~(2+)的SCF-d轨道,计算了菱锰矿(MnCO_3)的晶场吸收谱和Mn~(2+)掺入方解石(CaCO_3)中的零场分裂常数D。计算结果与实验观察符合较好。

    1987年03期 26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4 ]
  • 硫镍矿晶体的人工合成与X射线衍射分析

    雷国伟

    本研究采用钛合金密封式高压釜,在温度为600℃,压力为888 atm下合成具有八面体晶形的硫镍矿单晶。实验证明,用淬火的方法保留硫镍矿高温相(β)结构是不可能的。 低温相(α)硫镍矿属三方菱面体类,空间群为R32。在536℃时低温相硫镍矿转变为高温相(β),并在805±2℃时熔化。β-硫镍矿(Ni_(3±x)S_2)属等轴晶系,立方面心格子(F),晶胞参数α=5.208A,可能的点群有m3,432,m3m。

    1987年03期 268-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7 ]
  • 黄钇钽矿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

    黄舜华,王中刚,章钟嵋,何松裕

    本文实验表明,黄钇钽矿需要在温度≥500℃,溶液pH≈4.0-7.5,压力500—1500bar的范围内形成,与褐钇铌矿相比,其形成条件的范围要窄得多。 不同的稀土元素在形成黄钇钽矿时的成矿温度亦不同。钇族稀土成矿温度相对较低且相互接近,铈族稀土的成矿温度比钇族稀土高得多,并随原子序数减小而迅速增高,以致La、Ce、Pr、Nd在一般的地质条件下难以形成这种结构的矿物,这就是至今在自然界发现的黄钇钽矿均为钇族稀土占优势的原因之一。实验还表明,大量F、P等组分的存在,对黄钇钽矿的形成是不利的。

    1987年03期 274-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8 ]
  • 斜切[010]晶带切片上直接测定斜长石⊥[010]晶带Np′∧[010]_(max)角的新方法

    傅德彬

    本文作者研究出来的测定Np′∧[010]_(max)的新方法,以测定斜长石斜切[010]晶带切片中钠长石面律双晶结合面(010)的倾角(θ)为手段,按a=90°-θ公式求出斜切[010]晶带切面的倾角(a)。然后,根据视消光角(φ′)和⊥(010)晶带最大消光角(φ)与a角三者间的三角函数关系求出φ角。最后,依φ角查有关图表定出斜长石成分(An%)。

    1987年03期 279-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用会聚束电子衍射对SiC中位错的研究

    边为民

    本文用会聚束电子衍射对SiC中的全位错和不全位错进行研究。由于晶体中位错的存在,晶体内原子位移引起畸变产生应变场,导致了CBED花样中高边反射和菊池线发生分裂;而在无畸变的反射面上与完整晶体一致,高边反射和菊池线将不分裂。只要在CBED图中找到两个或更多的不分裂的反射,用g_1×g_2即可算出柏氏矢量b的方向。与传统的电子显微分析中的位错线消失的双束法比较,本法更为方便和准确。

    1987年03期 284-288+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