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硅酸盐固溶体矿物中组分的韵律型空间分布及形成过程中的时-空自组织

    吴金平,王江海

    本文根据熔体聚合模型和正规溶液模型,建立了非平衡条件下,在二组分硅酸盐熔体固结过程中的非平衡非理想界面反应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上式进行数值模拟表明,当W/RT<-2时,有三重态,并通过建立界面状态(组成)的质量守恒方程,合理地说明了硅酸盐固溶体矿物韵律结构形成的可能机理之一,寻找界面反应三重态是研究固溶体矿物韵律结构的一条相当普遍的途径。

    1990年03期 193-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6 ]
  • 承德黑山绿泥石的透射电镜研究

    徐惠芳,罗谷风,胡梅生

    作者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河北承德黑山绿泥石化阳起石中的绿泥石小晶体进行了研究。除一般的±b/3堆垛无序的绿泥石外,还发现了局部区域中12层重复的绿泥石多型。导致此种结构的原因是绿泥石的结构单元层之间不仅发生±b/3的位移,同时还发生±a/3位移的规则堆垛。它应是阳起石蚀变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最终将转变为1层的绿泥石多型

    1990年03期 204-207+289-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8 ]
  • 北京密云变质杂岩矿物学和结晶的P-T条件

    崔文元,魏春景,舒桂明

    密云变质杂岩分布于北京密云县半城子以南到沙厂一带,由上壳岩和侵入岩组成。对麻粒岩、透辉斜长角闪岩中的石榴子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和斜长石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研究了镁铁矿物中的Fe、Mg、Ca和Na的分配系数,认为达到了化学平衡。根据麻粒岩中变质基性岩脉片麻理方向与麻粒岩的不同,本区可区分出两次变质作用。 本文应用4种二辉石地质温度计和5种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地质温度计公式以及一些可靠的地质压力计公式,计算了变质作用的P-T条件。第一次变质作用为760—870℃和1.1—1.3GPa;第二次为740—850℃和0.8—0.84GPa。

    1990年03期 20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6 ]
  • 山东金伯利岩中蒙山矿的研究

    刘俊所,关雅先,刘希光,任喜荣

    本文报道了我国山东蒙阴金伯利岩中蒙山矿的一些研究成果。作者在该区采集的蒙山矿与锶钛铁矿-镧铀钛铁矿族(Crichtonite-davite group)矿物等结构和成分介于钡蒙山矿(lindsleyite)与蒙山矿(mathiasite)之间,其BaO含量为2.13—2.89wt%,K_2O含量为0.75—1.27wt%,K/Ba原子比为0.898—1.938;特别富Cr_2O_3、ZrO_2和LREE_2O_3。本文还阐述了山东蒙山矿的类质同象和晶体结构特点,讨论其对地幔交代作用研究的启示。

    1990年03期 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9 ]
  • 我国首次发现的硫铋铅铁铜矿

    关康,罗镇宽,王曼祉,王传泰

    本文研究的硫铋铅铁铜矿是1986年采自河北省青龙县三家金矿。利用反光显微镜、MPV-1型显微光度计、显微硬度计、JCXA—733型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分析等手段对该矿物进行了研究。获得其平均化学成分为:S 20.92%,Bi 22.47%,Pb 23.40%,Fe 6.30%,Cu26.48%。硬度为191.5—217kg/mm~2及其他数据。将获得的各项参数与日本三原铜矿产出的硫铋铅铁铜矿进行了对比,确认其为硫铋铅铁铜矿。这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和报道。

    1990年03期 227-23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2 ]
  • 四川冕宁某铅锌矿床中的锌黝铜矿

    徐盛林

    本文锌黝铜矿产于四川冕宁某铅锌矿床中。铅锌矿床为原生沉积成因。后受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对锌黝铜矿作了电子探针分析和X射线粉晶分析。两个锌黝铜矿颗粒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wt%)是:Cu 36.95—37.63,平均37.29,Ag 0.58—1.39,平均0.99;Zn 7.08—7.53,平均7.31,Fe 0.22—0.26,平均0.24,Sb 27.19—27.69,平均27.58;As 2.37—2.51,平均2.44;S 24.35—24.67,平均24.51。相对平均化学成分的晶体化学式为,(Cu_(9-84) Ag_(0.16))_(10.00)(Zn_(1.90)Cu_(0.14) Fe_(0.07))_(2.11) (Sb_(3.85) As_(0.55))_(4.40) S_(13),简化式为Cu_(10) Zn_2Sb_4S_(13)。

    1990年03期 23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9 ]
  • MO-SiO_2二元体系的熔体结构

    谭成忠

    本文讨论了MO-SiO_2二元熔体的结构与熔体热力学性质的相互关系。在低x_(sio_2)(X_(sio_2)<0.5)的这类熔体中,SiO_4~(4-)、Si_2O_7~(6-)、Si_3O_(10)~(8-)……及链状聚合物是熔体中的主要阴离子。聚合作用是决定熔体结构的主要机制。高x_(sio_2)(x_(sio_2)≥0.5)的二元熔体中出现环状及三维架状的阴离子聚合物。熔体不混溶性是这类熔体的普遍特征。在聚合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x_(sio_2)>0.5的二元熔体中的桥氧、非桥氧及自由氧离子在熔体中的分配及其与x_(sio_2)的关系。在动力学过程基础上推导出在熔体中服从Poission分布。最后对聚合反应平衡常数与聚合物链长及x_(sio_2)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1990年03期 235-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2 ]
  • 超镁铁质捕虏体中共存矿物的Cr~#在岩石成因中的意义

    樊祺诚,刘若新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的超镁铁质捕虏体,主要包括五种类型: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少量尖晶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尖晶石方辉橄榄岩、辉石岩和巨晶矿物。不同类型捕虏体间的共存矿物存在系统的化学成分变化。尤以Al_2O_3、Cr_2O_3变化明显。本文提出捕虏体中共存矿物的Cr~#[100Cr/(Al+Cr)]可作为分类和岩石成因的重要标志。并将五种捕虏体划分为三种地幔成因类型:饱满的或原始的地幔(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亏损的或残余的地幔(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地幔条件下熔浆分离的产物(辉石岩和巨晶矿物)。

    1990年03期 24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2 ]
  • 蒙脱石类质同象置换的IR和ESR研究

    袁望治,黎文辉,陶大权

    对7个不同产地的蒙脱石样品提纯钠化后由化学分析得到它们的化学结构式。用红外吸收光谱(IR)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对这7个具有不同四面体和八面体内阳离子类质同象置换量蒙脱石样品进行了研究。IR吸收谱中R—OH振动和R—O—Si振动吸收带均随置换情况不同而变化。ESR谱表明Fe~(3+)离子在蒙脱石中有不同对称性的位置,并由于类质同象置换的不同,共振信号也有一定的变化。

    1990年03期 248-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26 ]
  • 一种白色的钙铝榴石

    单连芳

    在河北省沙河县坡山铁矿区见到一种白色钙铝榴石。呈致密块状产在黑云母闪长岩中钙夕卡岩团块中。与黑榴石、钙铁榴石、硅灰石、符山石、透辉石以及其它钙铝榴石共生。此矿物呈半自形粒状,粒径为5—40mm。本文介绍了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X射线衍射和红外吸收光谱等一系列分析资料。

    1990年03期 25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1 ]
  • M_2SiO_4型矿物与炉渣性质的CNDO/2法研究

    尹周澜,高孝恢,邹祖荣

    通过CNDO/2量子化学计算,得到了M_2SiO_4型矿物的结构特征。根据不同阳离子对硅氧四面体骨架的影响程度,对M_2SiO_4型矿物的类质同象现象、熔点、深成岩浆作用中的结晶次序,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及M_2SiO_4型炉渣的热力学性质作了系统研究。

    1990年03期 259-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7 ]
  • 碳酸盐矿物热分解机理的研究

    顾长光

    本文主要根据碳酸盐矿物的热分析结果,研究不同的碳酸盐矿物热分解温度不同的机理,以及影响同一种碳酸盐矿物分解性质的物理化学因素。不同碳酸盐矿物热分解温度不同,这种差别可用构成碳酸盐矿物晶体的金属阳离子与CO_3~(2-)离子之间的结合力不同来解释。影响同一种碳酸盐矿物热分解温度的因素:一是其组分中少量化学杂质在加热时的热反应与碳酸盐矿物的热分解反应互相影响,使其热分解温度提前或推迟;二是在其晶体结构中存在类质同象的离子置换现象,不同的金属阳离子与CO_3~(2-)离子的结合性质不同,使原来很规则的晶体结构中出现一些不规则部分,这些不规则部分的热分解与规则部分有差异,就必然影响碳酸盐矿物的热分解。

    1990年03期 26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91 ]
  • 独立产出的钛铁晶石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马志新

    湖北省均县地区的钛铁晶石是独立产出于含铁辉石岩中,不与钛磁铁矿相连生。通过能谱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详细研究了该类产状钛铁晶石的化学元素组成,显微结构特征以及矿物的成因等。

    1990年03期 273-27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黄铁矿热电性研究及在金矿找矿中的应用

    赵亨达

    应用我单位研制推广的矿物热电图谱仪,对黄铁矿样品进行了统计性测试研究。本文研究了矿物样品进行统计性测试方法和效果,并探索了黄铁矿热电性作为金矿找矿标志的规律,该规律对探测深部金矿已取得良好效果。

    1990年03期 27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39 ]
  • 新矿物确定和命名的有关问题

    洪文兴

    <正> 迄今为止,地球上已知的矿物约为33100种,但是矿物名词却达到25000个以上,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高。因此造成矿物名称使用比较混乱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新矿物的确定和命名缺乏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内外矿物学界多次发出有关的通告、规定或程序。我国自1981年第一次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CNMMN,PRC)会议以来,矿物学报先后刊登了“提交新矿物的程序、原则及具体内容”和“有关提交新矿物的手续及注意事项”。

    1990年03期 285-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