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世清,卢建安,王立本,朱镜清
作者在鉴定青海省居红图硼矿床的矿物标本时发现了祁连山石,经系统测试确定为一种含硼的碳酸盐新矿物,并经国际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批准,现予以报道。祁连山石呈无色透明的板状或柱状晶体,多以集合体产出。矿物具玻璃光泽,硬度约等于2,D=1.706。{100}和{010}解理完全。矿物的化学分子式为NaHCO_3·H_3BO_3·2H_2O。该矿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晶胞常数:a=1.6119 (8),b=0.6928 (4),c=0.6730 (3) nm;β=100.46(4)°,V=0.7390nm~3,Z=4。二轴晶(-),a=1.351(计算值),β=1.459,γ=1.486,2V=50°,光性方位x=b,y∧a=1°,z∧c=9°,中等色散r<v。祁连山石与石英、方解石(硅华和石灰华)共生,风化后变为三方硼砂和苏打石。该矿物是由富含硼元素和碱的古泉水经沉积作用形成,也可能是由富含硼元素的古泉水与早期形成的钠碳酸盐矿物相互作用的结果。祁连山石根据产地命名。该矿物的标准样品保存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中。
1993年02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5 ] - 贡伟亮,赵伟,谢鸿森,黄舜华
作者进行了稀土铌钛氢氧化物共沉淀实验,对共沉淀物及其高温灼烧产物进行了XRD、IR、DTA和Raman研究,结合前人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以及野外地质事实,提出了热液体系复杂氧化物矿物易解石和黑稀金矿的络合物高温水解、氢氧化物共沉淀、脱水去羟、聚合成核和结晶的成因模式。
1993年02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陈鸣,谢先德
岩庄陨石在太空中经受过极高能的冲击碰撞、陨石中橄榄石出现的冲击效应包括:面状裂隙、位错、镶嵌状结构、砾化结构、固态转变以及熔融重结晶等。其中首次找到了天然击变玻璃,并发现两种产状的林伍德石。研究证实岩庄陨石经受的冲击波峰压高达100GPa,温度峰值大于2000℃。
1993年02期 109-114+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9 ] - 黄婉康,王岩国,张旗,王明再,T.Sameshima
本文对西藏丁青玻安岩类深成岩的辉石和新喀里多尼亚玻安岩的斜顽辉石进行了矿物学工作及高分辨电镜观察。丁青斜方辉石堆晶岩辉石的超微结构包括:单斜辉石的(100)双晶、斜方辉石a/4平移畴结构及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相转变。玻安岩斜顽辉石典型超微结构是(100)双晶。由矿物的碎裂、错动以及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相变中只出现偶数倍单斜辉石等表明:矿物结晶及成岩过程中曾受应力作用、后者可能与岩石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由辉石成分计算的地质温度表明,丁青堆晶斜方辉石岩的辉石是在高温下晶出、岩石固结温度是1013~1111℃,当它们在~1000℃下稳定时,斜方辉石出溶了单斜辉石片晶。将玻安岩斜顽辉石加热至1100℃后淬冷及按120℃/h速度冷却均未得到纯的斜顽辉石,可能斜顽辉石是原顽火辉石在应力环境中高温淬冷所成。
1993年02期 115-123+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4 ] - 汪相,王汝成
花岗岩中锆石的电子荧光观察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锆石中的韵律环带结构主要是以较宽的浅灰色条带与较窄的灰黑色条带交替重复出现而形成的。相应于条带灰度的变化,呈负相关性的锆与呈正相关性的铀的含量亦在起伏变化。由于锆石中铀与锆的类置同象置换是非常有限的,锆石中铀含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铀的分配系数的变化。因此,当含铀锆石的结晶过程处于非理想体系时,它以固溶体相变的形式来协调固液界面的局部体系与整个花岗质熔体的热力学平衡,从而形成含铀锆石的两种固溶体相交替生长的韵律环带结构。
1993年02期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5 ] - 谢先德,查福标
本文利用激光喇曼光谱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硼酸盐矿物,讨论了它们的谱带特征及其归属。研究结果表明,具简单基团的喇曼光谱可以作出比较明确的归属,且与红外光谱结果一致,而同时具三、四配位硼的矿物,其配阴离子虽很复杂,各种谱带相互叠加,但仍可以对主要谱带作出初步的归属。
1993年02期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13 ] - 吴大清,林传易,王一先,王辅亚
独居石、磷钇矿的显微阴极射线发光观察表明,独居石的发光颜色为酱红色,发光较弱,发光强度分布不均匀,受杂质Fe_O_3影响明显。其中有相当数量零星分布的绿色强发光点。发光谱测定表明,这些绿色发光点来自Tb~(3+)、Dy~(3+)的非均匀分布。而独居石的基本发光色来自Sm~(3+)、Eu~(3+)和Tm~(3+)跃迁线。磷钇矿发光色为豆绿色,发光强度大,分布均匀,不受杂质Fe_2O_3影响。两者发光机理也不同,独居石发光直接来自Ce~(3+)的f-d跃迁和它对某些离子的能量传递,而磷钇矿则以[PO_4]~(4-)阴离子团为敏化中心,实现能量向Dy~(3+)等离子传输。
1993年02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9 ] - 王江海
本文首先综述了矿物中同心层状鲕(豆)粒的基本特征,接着提出该鲕状结构的二阶段成因模式(早期胶团从沉积物中的快速形成和晚期胶团在自催化反馈机制的作用下的有序化)。最后,用自组织(耗散结掏) 理论和动力学分析方法揭示出如下结论:①自催化反馈机理是胶团中杂质元素的催化结晶;②胶团在有序化过程中能形成时-空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即鲕粒同心层;③胶团中凝胶浓度和杂质元素浓度在相空间内为一极限环,定态胶团失稳后将沿着极限环闭轨演化并最终形成同心层状矿物鲕粒。寻找有序结构和自反馈机制是研究自组织结构的有效方法
1993年02期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7 ] - 单连芳,姚德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中部61个铁锰结核的研究,发现在结核形成后,发生了渐近相变、退化相变和Mn、Ni、Cu的次生富集作用。渐近相变是,随着结核成岩作用的增强(伴随着氧化还原电位由高到低的变化),锰矿物发生了由原生δ-MnO_2→环带状、薄层状钠水锰矿和钡镁锰矿→块状磷片状钡镁锰矿集合体的相变。在这一相变系统中钠水锰矿是相变的过渡阶段,钡镁锰矿是相变的高级阶段。退化相变:具层纹构造的原生δ-MnO_2在底层水(可能贫Mn、Ni、Cu而富Fe)的作用下,其中一部分Mn、Ni、Cu等被水带走而沉淀下Fe,形成新的富Fe、δ-MnO_2或非晶质水合铁锰氧化物。Mn、Ni、Cu的次生富集作用。结核在重结晶作用或由结核成岩作用到成岩后生作用过程中均发生了Mn、Ni、Cu的次生富集作用。它不仅表现在由原生δ-MnO_2→环带状钠水锰矿和钡镁锰矿→块状钡镁锰矿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由早期到后期形成的δ-MnO_2成分上。
1993年02期 150-162+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4 ] - 袁旭音,王华田,戴爱华
本文研究的鱼眼石产于江苏溧阳的硅灰石矿区,它主要呈晶簇状、板状和粒状,共生矿物有方解石、石英和硅灰石。偏光镜下无色透明,具有环带构造,干涉色很低并有异常干涉色,油浸法测定ε=1.5374,ω=1.5341。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和差热分析得到的图谱与其他文献中的图谱基本一致,其晶胞参数为a=0.8988,c=1.5832nm。成分和电子顺磁共振分析表明,Mn~(3+)在晶格中的占位是鱼眼石呈粉红色的原因。其化学成分为SiO_2 51.22,CaO27.35,K_2O 4.63,Na_2O 0.16,F 1.86,H_2O~+15.32,H_2O~-0.17,(平均),与国内外鱼眼石相比,它富Ca、F,贫Si、K。
1993年02期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3 ] - 王文梅,余永富
霓石是白云鄂博矿床主要含铁硅酸盐矿物。本文采用俄歇能谱、穆斯堡尔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电子探针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了该矿床中两种霓石样品(AW-1、AW-2)的特征及差异。研究表明,它们均呈长柱状晶体,AW-1端部较尖锐,AW-2端部较粗钝。晶体化学式及晶胞参数分别为:AW-1:(Na_(1.269)Ca_(0.001))_(1.270)(Fe_(0.755)Mg_(0.045)Al_(0.063)Ti_(0.003))_(0.666)Si_(2.043)O_6,a=0.9635nm,b=0.8782nm,c=0.5290nm;AW-2:(Na_(1.64)Ca_(0.016))_(1.18)(Fe_(0.902)Mg_(0.002)Al_(0.089) Ti_(0.007) Ce_(0.002) Mn_(0.002))_(1.004) Si_(1.947)O_6,a=0.9636nm b=0.8772nm c=0.5307nm。AW-1较AW-2晶形完整,晶体破裂主要是沿着垂直于Fe—O方向断裂,断裂面存在大量Fe~(3+)和少量Si~(4+),无明显Na~+存在,且讨论了其选矿意义。
1993年02期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0 ] - 卞凌,卢文全,帅德权
运用EPMA和SEM分析技术对辉铜矿和蓝辉铜矿木质细胞体的细胞核、细胞壁和细胞之间的成分变化、多种环境下的木质细胞形状进行了研究,对形成机理作了探讨。
1993年02期 174-176+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8 ] - 梁书艺,夏宏远
本文对黄沙和珊瑚钨锡矿床的萤石进行了系统研究,随着成矿作用由早至晚成矿温度的逐渐降低,不同矿化阶段矿脉内和同一矿脉不同世代的萤石,其晶形和物理性质都具有相同的演化规律。产在硅铝质岩石中的充填型矿脉,其萤石的稀土模式与成矿母岩的相似,可以用来表征矿床的分带性和预测成矿母岩(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产于富含钙质围岩中的充填-交代型矿脉,其萤石的稀土模式不能表征成矿母岩的成因类型,但可以反映相应的成矿环境。
1993年02期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1 ] - 赵红挺,马毅杰
本文研究了我国六种蒙脱石及高岭石和伊利石胶体的粘度和稳定性、探讨了胶体浓度、pH值和ESP的影响及其机理。
1993年02期 18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8 ] - 杨殿范,李高山,贾克实,刘荣访
本文介绍了石英热发光在某些金矿床中矿体的不同部位的变化特征。利用石英热发光特征可以区分、评价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和石英脉的含金性。总结出含金石英脉的石英热发光曲线为双峰或多峰,而不含金的石英脉则为单峰曲线,并探索了石英热发光作为金矿找矿标志的规律及其意义。
1993年02期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