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启明
澳大利亚驼峰山岩体中普通角冈石的高分辨电子显微象,显示了一系列水热蚀变产生的云辉闪石系的显微结构。这些结构体在角闪石晶体中沿(010)方向生长,无序分布,链体的宽度各不一致,最常见的链体宽度是3,4,5,6链体,更宽的链体结构比较少见。大量观测结果表明,这些云辉闪石结构体多产生在角闪石颗粒边缘、晶体破裂面和解理面周围。不同宽度链体之间可以发生相互置换,置换可以是协调式的,也可以是非协调式的。协调式置换即当链结构体置换时,没有位错或其他形式的破裂产生。非协调式置换为链结构体转换时伴随着角闪石晶格的错裂。错裂是分位错形式,主要沿角闪石的三个方向:1/4[010],1/2[100]和1/2[100]+1/4[010],而错裂面的延伸是平行角闪石的解理面。非协调式置换的错裂产生更为宽阔的通道,促进蚀变反应进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994年02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9 ] - 薛纪越,马军,丁阳,赵晓宁
石英的显微结构是判别含石英岩石变形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认识角闪石在岩石变形过程中的特征,笔者对糜棱岩化闪造者中普通用闪石的变形显微结构进行了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研究的角闪石都与石英共生,因而以石英的变形结构作为角门石变形研究的参照系。笔者发现,当石英呈明显波状消光时,普通角闪石未显示变形结构;当石英变形达到亚颗粒化和重结晶阶段时,普通角闪石的变形显微结构主要表现为单一方向的位错,其伯格斯矢量b=[0o1],位借平行[001],属于螺位错,有时它们排列成纯扭折壁。此外,还发育(010)面缺陷,缺陷两端的不全位错与螺位错平行。对照石英显微结构特征,估计上述角闪石的变形发生于数十万至数千万Pa的应力条件下。
1994年02期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3 ] - 李曙光,肖益林
鉴别造山带斜长角闪岩由含柯石英榴辉岩退变而成,还是未经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普通斜长角闪岩,对研究榴辉岩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用斜长角闪岩中两个最常见矿物,石榴子石和角闪石的Mno和Mgo含量以及四次配位Al和六次配位Al数可有效地区分这两种不同成因的斜长角闪岩。本文提供的数据表明:大别群变质杂岩中有一部分斜长角闪岩并未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因此,大别群中的超高压变质岩是构造侵入到角闪岩相岩石中的产物。
1994年02期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9 ] - 汪云亮,张成江
本文在讨论Ⅰ型(地幔平衡部分熔融成因)和Ⅱ型(岩浆分离结晶成因)岩浆岩元素丰度关系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Ⅰ型和Ⅱ型岩浆岩系成因判别公式及判别法则。
1994年02期 12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4 ] - 林传易,田淑贵
本文采用U-B力场在位置群近似时对钻石中SiO离子的内振动进行了简正坐标分析,振动频率的计算值与观察值吻合很好。根据简正坐标分析确定的力常数值为从Kr=400,H1=44,H2=60,F=25N·m-1。
1994年02期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2 ] - 阚学敏,张恩林,南君亚
除硅铁钡矿之处,异性石是迄今仅知的另一种含有平面四配位Fe2+的矿物。异性石晶体样品为玫瑰色,透明,有油脂光泽,取自一花岗岩标本。异性石中平面四配位Fe2+的穆斯堡尔参数:化学位移=0.785(mm/s)(相对天然铁),四极短分裂=0.419(mm/s),明显地低于大多数硅酸盐矿物中的Fe2+,但和硅铁钡矿的Fe2+十分相近。本文对硅酸盐矿物中Fe2+的杜斯堡尔参数与配位数之间的关系做了讨论。
1994年02期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3 ] - 王岩国,郭九皋
用高分辨电子显微术研究了攀枝花磁铁矿的超微结构。选区电子衍射显示有方铁矿共生,并且方铁矿中有调制结构,周期约为方铁矿晶胞的2.6倍,具有一维非公度特征。[001]取向的结构象也清楚地显示该调制结构。磁铁矿还含有丰富的畴结构,畴界面分基面和非基面两类,有方铁矿与畴结构共生。对这些微结构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1994年02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2 ] - 李胜荣,陈光远,邵伟,孙岱生
胶东乳山金矿双山子矿区黄铁绢英岩中的粗粒黄铁矿发育规则环带结构。本文通过黄铁矿单晶发育过程中形态、热电性和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阐明了黄铁矿多阶段生长的历史;揭示了成矿溶液中S、Fe过饱和度和黄铁矿形成温度变化的韵律性或多旋回性;探讨了黄铁矿中微量组分与其导电类型之间、黄铁矿形态与其热电性和含金性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肯定了黄铁矿{21I}、{211}习性晶、P导型、As、Sb、Se、Te杂质的金矿示矿功能。
1994年02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42 ] - 周美付,白文吉
用NiS溶解和Te沉淀方法富集铂族元素(PGE),制成镍扣,再溶解于浓HCl中,使PGE和Te一起沉淀。制备的样品溶液在ELAN-5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上分析PGE。中国铬铁矿矿石,包括蛇绿岩套中的豆荚状铬铁矿床、非层状侵入体铬铁矿,计13个矿床(化)样品,其PGE模式表明,主要呈RU正异常模式,个别不同模式是由母岩不同以及铂族元素矿化叠加引起的。铬铁矿的PGE模式不取决于铬铁矿的化学成分,而取决于其母岩性质以及形成温度和铂族元素的熔点。
1994年02期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9 ] - 李巍然,姜效典,李颖
以溶出成分化学元素种类为特征,以性、味为类别标记构成矿物药模式,用ID3方法分别对不同的矿物药模式集做自适应模式识别。获得结果表明:非Sr-非As-非Zn组合是决定矿物药性寒凉的主要溶出成分元素组合,含As组合与非Sr-非As-非Zn非B组合是决定矿物药性温热的主要溶出成分元素组合;矿物药味辛、味甘、味酸、味苦和味咸各自与溶出成分中Ni、Zn、Pb、Ti、Sr、Cr、Bi、Ba、Al相互间的不同组合有关。
1994年02期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6 ] - 韩发,沈建忠
本文对大厂锡矿床不同类型石英和岩石进行系统的硅、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各类矿化体中石英的硅同位素组成几乎相同,而且它们又与直接容矿硅质岩的δ30Si值十分接近,但完全不同于矿区侵入岩的有关值。这说明层状矿体中的石英与直接窑矿硅质岩有相同的硅质来源,后期各类脉状矿化过程中的硅质来自容矿硅质岩,而不是花岗岩。层状矿体中荣带状岩石和含冰长石混合样的δ30Si值为-0.3‰±0.2‰,这组负值可能是由冰长石引起的。但冰长石中的硅是由海底热水活动系统还是火山灰尘提供尚待研究。对比发现,本矿区硅质岩δ30Si值与部分深海(洋壳区)、半深海(陆壳区)放射虫硅质岩有关资料相似,但其δ18O值低于全球各类硅质岩,它们可能是在海底热水活动与生物化学作用共同参与下形成的。
1994年02期 17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49 ] - 梁良,刘成东,李建红
根据野外观测和样品的硅酸盐、U、Th与REE的测试结果,认为围岩(碎斑熔岩)的REE分布模式反映了钙碱性火山岩的共同特征,也具有世界某些含铀火山岩系常见的LREE/HREE比值中等、Eu呈负异常等特征;铀矿石ΣREE和HREE含量随铀矿化变富而大大增高。认为成矿热液处于低温、低压、酸性、还原环境,REE和U以碳酸盐络合物形式迁移以及酸性热液蚀变发育等地球化学条件是形成上述REE特征的重要原因,REE含量的规律性变化可作为一种矿床评价标志。
1994年02期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1 ] - 陈汉林,曾华生,杨树锋,武光海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福建政和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火山岩是以岛弧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组合为特征的岛弧火山岩系列,并具有从拉斑系列向钙碱性系列演化的特征;该火山岩源于亏损地幔,并且受到一定的陆壳物质混染,基性的拉斑玄武质系列受到陆壳物质混染较少,而中性钙碱性系列则受到较大程度混染。
1994年02期 18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7 ] - 李德忍
通过实验发现辉沸石是一种很好的快离子导体材料,但却很难用电子探针对其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我们通过各种表面处理和试验方法的对比,提出了可以较有效提高定量分析精度的方法,解释了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率先研究了离子迁移机理与试样表面性能的关系。
1994年02期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6 ] - 刘铁庚,裘愉卓,叶霖
笔者在研究虎圩金多金属矿床中闪锌矿的颜色时认为其大体可分为两个颜色系列;黑色-紫黑色-桔红色-淡红色系列和黑色-黑褐色-稻草黄色-淡黄色系列。各种颜色为过渡关系。经电子探针分析,各种颜色门锌矿中没发现任何显微包裹体。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闪锌矿划归三种颜色组:黑色、褐色和浅色。在三种颜色组中,黑色门锌矿Cu、Pb、Ag、Au和Fe含量最高,Zn最低,δ34S值最大;浅色闪锌矿相反,Zn含量最高,Cu、Pb、Ag、An和Fe最低,δ34S值最小,褐色闪锌矿居中,δ34S与Zn、Cu、Pb、Ag和Au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皆在0.9以上,表明这些元素可能进入闪锌矿晶格。
1994年02期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7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