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临沧锗矿床成因初探

    胡瑞忠,毕献武,叶造军,苏文超,漆亮

    本文根据临沧锗矿床中富锗煤与硅质岩的空间分布规律、富锗煤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锗在矿化煤层中的品位变化规律以及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分散元素锗形成独立矿床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矿化煤层互层的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矿化煤层中的锗主要来自形成硅质岩的热水溶液,而这种热水溶液中的锗则主要由盆地基底的富锗花岗岩所提供。

    1996年02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215 ]
  • 碳酸盐岩中包裹体有机质特征与非常规油气评价

    施继锡,余孝颖

    根据本文作者以往的研究及实践,总结出利用包裹体有机质评价碳酸盐岩生油岩、非生油岩,工业油气产层、非产层,区分烃源岩与储集岩的方法及指标。该方法主要是用生油岩生成的烃类及运移聚集在储层中的烃类进行评价,因而有别于常规的用残余吸附有机质评价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残余吸附有机质少、热演化程度高的碳酸盐岩区。该方法还具有简单、经济、便于推广等优点。

    1996年02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103 ]
  • 钠质与钾质中酸性岩浆的成因:玄武质岩的高压熔融实验研究

    郑海飞,谢鸿森,徐有生,宋茂双,张月明,徐惠刚,王明再

    在温度850~1300℃,压力1.5~3.5GPa和含约2%水的条件下进行了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质岩的熔融实验,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含饱和水的拉斑玄武岩在低的部分熔融程度下可以熔出花岗岩,而含不饱和水时只能熔出英云闪长质岩;②含不饱和水的钾质和钢质碱性玄武岩在低的部分熔融程度下分别可以熔融出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因此,太古宙广泛发育的奥长花岗岩说明当时的玄武岩质地壳是贫钾的,太古宙地壳不存在饱和水的岩浆源区,这意味着太古宙不存在大规模的板块运动。

    1996年02期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3 ]
  • 湖北大别山黄土岭麻粒岩中冠状体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江海,常向阳,周汉文

    湖北黄冈黄土岭麻粒岩的矿物组合为斜方辉石(Ⅰ)+石榴子石+斜长石(Ⅰ)+石英。在石榴子石的边部出现堇青石+斜方辉石(Ⅱ)组成的冠状体,它揭示曾发生如下变质反应:石榴子石±石英→英青石+斜方辉石(Ⅱ)。温压估计结果表明,麻粒岩的形成温压分别为857~998℃和1.18~1.23GPa;而堇青石+斜方辉石(Ⅱ)冠状体的形成温压分别为829~911℃和0.53~0.59GPa。上述结果显示麻粒岩形成后大别杂岩曾发生一次近绝热的快速隆升减压退变过程。该地麻粒岩的温压条件与Harley(1989)给出的世界90个麻粒岩产地的温压条件相比属于高压类型[1],代表该岩石曾达40km以上的下地壳深度。

    1996年02期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5 ]
  • 粘土矿物分子片段Si_6O_(18)H_(12)、(Si_5AlO_(18)H_(12))~-和(Si_4Al_2O_(18)H_(12))~(2-)的计算研究

    刘耘

    采用最新的量子化学半经验计算方法MNDO-PM3,对作为粘土矿物结构基元的六元环分子体系进行了结构与能量的计算,揭示了结构变形的精确程度,并利用能量的差异大小,讨论了几种同分异构体的稳定性。

    1996年02期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5 ]
  • 运用X射线衍射和多重峰分离程序解析高岭石的结构缺陷

    姚林波,高振敏

    本文尝试运用X射线衍射与多重峰分离方法研究高岭石的结构缺陷,重新评价了Hinckley(1963)结晶指数(HI),运用02,11区域对(111)和(111)峰的分峰结果,定义了新的结晶度指数:CI=(I111+I111)/I110,它完全以衍射峰的强度进行计算,较灵敏地反映出高岭名真实的结构信息;探讨了高岭石结晶度与高岭石对称性、有序度以及与高岭石Pb/3滑移缺陷的关系,结果证明高岭石结晶度越高,则对称性、有序度越高,而Pb/3滑移缺陷量越低。

    1996年02期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0 ]
  • 露头剖面层序中的海平面变化研究

    于炳松

    在以往的沉积学研究中,常常用露头创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讨论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反映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点变化曲线与肖尔布拉究地区寒武系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上超点变化曲线与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在寒武纪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后者除早期有一快速上升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相对水深变化虽与海平面变化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单凭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的研究是难以对海平面变化作出正确估价的。为了能从露头剖面的地层层序中来了解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作者应用改进后的Fischer图解和数学方法对肖尔布拉克寒武系剖面进行了海平面变化的重建.结果发现,它们与上超点变化曲线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这充分说明了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利用露头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规律。只有在排除了不同沉积背景上基底沉降速率和沉积物供给速率对沉积层序的控制效应后,才能从露头剖面的地层层序中获取正确的海平面变化信息。

    1996年02期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3 ]
  • 铁尖晶橄榄石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傅平秋,李哲

    本文使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了在高温高压下合成的铁橄榄石和铁尖晶橄榄石。298K温度下铁橄榄石的穆斯堡尔谱由一组双峰组成,它被指派给Fe2+(M1,M2)离子。298K温度下铁尖晶橄榄石的穆斯堡尔谱由三组双峰组成,其中两组双峰指派给八面体位置B上的Fe2+,另一组双峰归结为四面体位置A上的Fe3+,两组Fe2+双峰的同质异能位移近似相等而四极分裂不同,Si原子在八面体位置上的占有率为6%~10%。铁尖晶微榄石的结构化学式可写为,其中x=0.12~0.20。随着合成样品压力的增加,x值略有增大,但x值随合成样品温度的升高基本保持不变。此外,根据Fe2+同质异能位移与平均键长之间的关系,得到铁橄榄石和铁尖晶三中的平均键长Fe-O和(Fe,Si)-O分别为d=0.2143um和d=0.2071~0.2085nm。

    1996年02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7 ]
  • 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标志

    张乾,董振生,战新志

    内蒙古额仁陶勒盖大型独立银矿床产于以安山岩-玄武岩为主的火山一次火山岩中,矿体倾断裂构造产出,主要矿体分布于南北长近10km,东西宽约15km的范围内,除银外,伴生的铅、锌、锰等均不具工业价值。该矿床已发现银的独立矿物20余种,主要与黄铁矿、菱锰矿及少量方铝矿、闪锌矿共生。地质特征显示出了矿床相对于围岩的后成特点,地球化学证据表明该矿床的形成是以火成宕(火山-次火山岩)为矿源岩的后成改造型银矿床。

    1996年02期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29 ]
  • 若尔盖铀矿床碳同位素组成与∑CO_2来源

    何明友,金景福

    本文分析了若尔盖铀矿床含铀热液中∑CO2、碳酸盐岩脱碳化成因的CO2、热解有机碳形成的CO2的碳同位素组成,并与岩浆源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含钢热液中∑CO2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岩浆源碳同位素组成接近,说明含矿热液中∑CO2来源于岩浆,而不是地层岩石。

    1996年02期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1 ]
  • 天然烧变高岭石的研究

    何宏平,胡澄,郭九皋,王辅亚,张惠芬

    笔者对三个天然烧变高岭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差热和热重分析及27Al、29Si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研究。阐明三个样品为高岭石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产物,其中几样品为低温产物,受热温度大约为500℃.为典型的变高岭石结构;HY样品为高温产物,已有石英晶出,受热温度大约为1000℃左右;而P5样品则为P4和HY的过渡态,在其结构中,Si-O四面体片已发生了结构的崩塌和重组,而Al-O(OH)八面体片则仍保持变高岭石的结构,其受热温度大约为800℃。

    1996年02期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6 ]
  • S型花岗岩中锆石U-Pb同位素体系的多阶段演化及其年代学意义─—以桂北三防岩体为例

    李献华,刘颖,涂湘林,刘海臣,凌湘寿

    S型花岗岩中含有残留锆石并经历过后期Pb丢失事件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这使得其钻石U-Pb体系呈现出复杂的多阶段演化特征。虽然离子探针对各种复杂锆石U-Pb体系定年最为有效,但因其昂贵的成本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目前较为常用的仍是常规化学-质谱分析方法。在现有实验室Pb本底水平上恰当地选择单颗或多颗粒锆石进行分析,是获得高质量U-Pb年龄数据的关键。桂北三防岩体含有残留锆石并经历过后期Pb丢失事件,使其锆石U-Pb体系具有三阶段演化的特征。离子探讨和多颗粒锆石化学-质谱两种分析方法得出了一致的207Pb/206Pb年龄为820±9Ma,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而过去用常规微量锆石化学-质谱法得到的年龄(899Ma)实际上是一个无地质意义的“上交点年龄”。

    1996年02期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00 ]
  • 高温高压下电导-温度曲线方法进行蛇纹石的脱水温度测量及其意义

    宋茂双,谢鸿森,郑海飞,郭捷,徐有生,张月明,许祖鸣

    在1.0~5.0GPa压力范围内,运用高温同时高压下电导测量方法确定了蛇纹石的脱水温度。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小于2.0GPa时叶蛇纹石的脱水温度随压力的增大呈微弱升高趋势,压力大于2.0GPa时其脱水温度随压力的增大明显降低,意味着较高压力下有利于脱水反应的发生,是俯冲带岩浆作用及地幔交代作用流体的重要来源。蛇纹石脱水后,由于自由水的存在导致其电导明显增加,可能是高导层产生的原因之一。

    1996年02期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8 ]
  • 金在高压干体系下的迁移实验研究及其与位错、象力的关系分析

    王仲武

    构造活动和动力作用与金的成矿不可分割,金的活化和多次富集成矿都要经过从含金矿物和岩石中析出这一过程,该过程主要由物理迁移和部分化学作用所致。高温高压干体系下实验研究、以及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认为,在动力作用下,含金矿物和岩石主要通过净边和溶蚀作用使金释放出来,在应力释放的裂隙构造部位富集沉淀。金的拆出是岩石的高温蠕变、位错的攀移消失、象力的吸附和加载应力等系列作用所引起。

    1996年02期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8 ]
  • Fe-Mg-Ca在橄揽石和熔体之间的分配及交换平衡

    李建平,KornprobstJacques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Fe-Mg-Ca在橄榄石和熔体之间的分配及交换平衡,且从热力学角度对其结果进行了理论解释。实验结果显示,Fe和Mg在橄榄石和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Ca在它们之间的分配不受温度的影响;Fe-Mg、Ca-Mg及Ca-Fe在橄榄石-熔体之间的交换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压力(<o.10GPa)对以上分配及交换系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理论解释表明,各分配及交换系数亦随馆体中SiO2的活度增大而增大;由于温度、压力和熔体成分三者之间相互关联,Fe-Mg-Ca在橄榄石和熔体之间的分配及交换系数与温度、压力和熔体成分的关系其实是三者作用的综合效应结果;在不同的研究中,温度、压力及格体成分的范围不同,即各因素作用的程度不一致,且温度和压力与熔体成分的关系不一样,它们作用的综合效应也就有了差别。因此,在各研究之间,Fe-Mg-Ca在橄榄石-熔体之间分配和交换系数的大小,以及它们与温度、压力,或熔体成分的关系,即有吻合也有相左。

    1996年02期 19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澳洲普洛斯本河现代沉积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杨卫东,吴丰昌,H.Tian,A.Arakel,S.G.Blake

    本文通过对澳洲普洛斯本河现代沉积物的粒度、营养元素和微量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及其季节性差异的研究,探索了河流沉积物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河流现代沉积物的污染现状和规律,为河流的评价和环境治理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96年02期 205-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9 ]
  • 红外、紫外及荧光分析在有机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

    余孝颖,施继锡

    本文利用红外、紫外及荧光分析方法,对岩石中吸附有机质和包裹体有机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红外分析结果表明:生油岩中的包裹体有机质有明显的石油峰,并且与吸附有机质的峰形有较大差别。紫外分析结果也表明:生油岩中两种有机质的光谱性质不一致,而非生油岩则相反。生油岩荧光光谱特征为:荧光强度大(>40)λmax在450nm左右,光谱位于蓝绿光区,演化程度属高成熟原油阶段。这些可作为评价生油潜力、演化程度的方法及指标。

    1996年02期 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13 ]
  • 土壤中汞存在形式的研究

    冯新斌,陈业材,朱卫国

    本文运用部分连续萃取不同地球化学相的化学分析方法,对高汞区、人为汞污染区和背景参考区五个采样点土壤样品的七种汞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为汞污染和地质作用都会造成土壤中汞的富集,但这两类土壤中汞的相态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1996年02期 21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0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7 ] |[阅读次数:156 ]
  • 贵州广顺二叠系化学地层的划分及沉积环境分析

    南君亚,周德全,叶健骝,张权莉

    本文以贵州省广顺二叠纪坝子头-茶叶剖面作为基准剖面,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相分析,根据岩石的成岩作用、颜色、微相特征及岩层的厚度和叠置关系,进行了层序的划分。在此基础上,以该剖面59个岩层的17个微量元素(As、B、Ba、Co、Cr、Cu、Ga、Mn、Mo、Ni、Pb、Sn、Sr、Ti、V、Zn和Zr)为变量,用因子分析和群分析进行了化学地层单元的划分,通过化学地层和层序地层划分结果的对比,结合化学地层单元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二叠纪海平面变化所产生的地球化学响应及沉积环境特征。

    1996年02期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1 ]
  • 双向晶体旋转仪的研制及其在矿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唐荣炳,蔡秀成

    本文介绍了双向晶体旋转仪的原理及研究情况,以及应用它研究金刚石、红宝石处在非立方对称时的杂质氮和铬的实验结果。

    1996年02期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6 ]
  • 而立之年话沧桑─—纪念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

    欧阳自远

    1996年02期 235-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