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中国坡缕石晶体化学研究

    郑自立,田煦,蔡克勤,王濮,A.McDonald,R.Whitehead

    本研究通过对坡缕石化学成分分析数据的系统数理统计分析及结合透射电镜研究提出了Al2O3、Fe2O3、Mgo同SiO2一样为坡缕石的自身氧化物组分,而CaO、K2O、Na2O、TiO2等为主要以吸附态存在的非自身氧化物成分。相应的坡缕石晶体化学式为(Mg、Al、Fe、)5SiO20。(OH)2:·4(H2O)·nH2O(□—空位)。Ala3+、Fe3+、Mg2+异价类质同象置换的线性方程为Mg2+=4.978-1.519(Al3++Fe3+)。穆斯堡尔谱、红外光谱及(020)面网晶格条纹象的分裂研究表明了阳离子占位形式:MIM2M3M3M1,其中边缘M1=(Fex3+)(Mg),中间M3=(A13++Fe3+),M2=Al3+(缺Fe3+)或M2=(Fe3++Al3+)或等于(Fe3+)和(□)。坡缕石的Mg2+-Al3+-Fe3+组分三角形图解揭示了:富Fe外生沉积成因为主的土状坡缕石和贫Fe富Al的热液交代蚀变充填作用为主的纤维状坡缕石的成分成因分类。

    1997年02期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碲锰铝矿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周新春,刘良,王世忠,胡建民,炎金才,杨建琨

    碲锰铁矿(Kuranakhite)最早是1975年发现于俄罗斯南雅库特金矿床氧化带之中,之后国内外均未见报导。本文所述碲锰铅矿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驾鹿金矿床中,常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粒径一般为0.05~0.25nm,浅褐色至棕褐色,半透明,条痕棕色,玻璃光泽,维氏硬度HV=231~438kg/mm2,摩氏硬度HM=4~5。实测密度6.72(2)g/m3。反射色呈蓝灰至浅蓝色,非均性中等,双反射弱,偏光色蓝至灰棕色,无内反射。折射率N=2.01,NB=1.98,Nr=1.96。6个电子深外平均成分PbO为45.40%,MnO2为1641%,TeO3为38.10%,总和99.91%;计算的化学式为Pb0.99M0.92Te1.06O6,简写为PbMnTeO6。X射线粉晶分析主要强线d(I),(hkl)为:0.341(100),(111);0.2556(60),(130);0.2043(50),(041);0.1666(20),(310);0.1598(40),(241);0.1472(15),(330)。根据粉晶指标化求得该矿物为斜方晶系,可能的空间群为C,a=0.511(1)um,b=0.891(2)nm,c=0.532(1)nm,a:b=0.57,c:b=0.60;V=0.242(3)nm3,Z=2,Dx=6.66(l)g/cm3。

    1997年02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在我国广西发现的钡毒铁石

    赖来仁,李艺,郑巧荣,施倪承

    1989年我们在广西德保矿区发现了钡毒铁石,其化学成分为(%):BaO8.45,Fe2O335.10,As2O538.15,K2O0.14,Al2O30.07,H2O+18.48,总量为100.38。其理想矿物分子式为Ba0.5Fe4(AsO4)。(OH)4·7H2O,与德国产出的钡毒铁石的矿物分子式[BaFe4(AsO4)3(OH)5·5H2O]有一定的差异,是毒铁石[KFe4(AsO4)3(OH)4·7H2O]的钡端员矿物。该矿物是黄绿色、浅黄色,立方体晶形,硬度H=3,实测比重D=3.00,N=l.724~l.731,均质性,常见光性异常。粉晶X射线分析主要衍射强线(um)为:O.805(200)(99),0.563(220)(23),0.399(400)(47),O.326(422)(100),0284(44O)(73),0.241(542)(33),0.178(841)(23),等轴晶系,空间群为P43m,晶胞参数a=1.603nm。

    1997年02期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浙江泰顺洋滨含锡黄英斑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陈培荣,刘昌实,郝艳丽,沈渭洲

    洋滨含锡黄英斑岩是火山作用晚期形成的次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由高度分异演化的花岗质残余岩浆形成.岩石中包裹体十分丰富,存在羟基化熔体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NaCl子晶多相包裹体和富液相包裹体系列,表明成岩过程中,岩浆熔体与流体脉动式不混溶,以及流体经过了多阶段演化。包裹体温度和盐度显示.流体衍生和演化过程中,温度呈叠瓦式降低(变化范围580~180C),盐度(wt%NaCl)则由低到高再到低(依次为:5.1~10.5→6.9→21.4→30~48→16~22→2~10)。羟基化馆体包裹体是岩浆向热液转化的桥梁和证据。

    1997年02期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丹巴地区变质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钟宏,徐士进,倪培

    对丹巴地区动热变质岩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第一类型包裹体为高密度CO2包裹体,与深层滑脱作用密切相关,其温度、压力可代表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第二类型包裹体为CO2-H2O包裹体,H2O含量增加,与变质峰期后的抬升作用有关。第三类型包裹体为NaCl-H2O包裹体,以H2O为主,与抬升作用引起的退变质作用有关。其形成温度依次降低,说明它们是在变质作用的不同阶段捕获的。

    1997年02期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岩浆作用过程的一种有效判别方法──(1/C_i)-(1/C_j)和(或)lgC_i-lgC_j图解法

    石林,黄智龙

    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方法和(或)lgCi-lgCi图解法,明显地区分出地幔平衡部分熔融作用和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并以亚速尔群岛中Terceira岛火山岩和汉诺坝玄武岩的实际资料验证了所推导的方法。

    1997年02期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福建明溪天然蓝宝石在氩气气氛中的改色实验研究

    张刚生

    明溪天然蓝宝石主要呈色元素为Fe和Ti,颜色常带有黄、绿或紫色调,颜色不纯正。在温度为1300℃,环境为氩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后,可消除蓝宝石中原来存在的杂色调,使颜色向纯蓝色方向变化。本文还对热处理后蓝宝石的光吸收港及颜色变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1997年02期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橄榄岩中尖晶石化学成分分带的机理及其地质意义

    李建平,A.Provost,J.Kornprobst

    橄榄岩中尖晶石的化学成分分带显示,在由温度降低引起的亚固相平衡过程中,与橄榄石及斜方辉石相邻的尖晶石边缘贫Mg和Al、富Fe和Cr,而与单斜辉石相邻的尖晶石边线相反。尖晶石的Fe和Mg分带为其他矿物的粒间Fe-Mg离子扩散所致;尖晶石中的Cr和Al分带则是尖晶石晶体内部Cr-Al离子的交互扩散所致。本文从热力学理论角度说明了尖晶石晶体内部的Cr-Al交互扩散受其Fe-Mg分带的控制;从热力学计算证明了尖晶石内Al必须从富Fe处向富Mg处扩散,解释了尖晶石中Mg和Al及Fe和Cr分带的一致性。

    1997年02期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X射线管辐射谱线分析

    宓锦校,沈今川,梁军

    经Ni滤波片过滤的CuKa射线,并非为真正的单色X射线,其中含部分白色X射线和非CuKa特征谱线。用石英分析晶体(101)衍射面网将混入CuKa射线中的各种波长的谱线分离开,并测定其波长的范围,确定在CuKa射线中含有铁、镍、钴、铬四种元素的K系列谱线和钨的L系列谱线。发现在X射线粉末图谱中用CuKa(或Kβ)无法解释的弱衍射线却是由铁、镍等元素的特征谱线混入引起的。

    1997年02期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湖北阳新富水金矿金的显微研究

    洪汉烈,彭长琪,陈文怡

    富水金矿为风化型金矿床,本文报道了该矿床金的显微分析结果。运用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以及光学显微镜等分析手段,查明矿床中金的产出状态、颗粒大小以及金矿物的化学成分等特征。这些金以次显微金的形式吸附于粘土矿物高岭石、水云母的晶体边缘,或混杂于褐铁矿中的外铁矿晶体集合体之间;此外,部分以显微的粒间金形式产出。根据能谱成分分析及电子探针分析,这些金均为独立的自然金矿物,具有极高的成色。

    1997年02期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黔东内生金矿自然金成色及其研究

    余大龙,K.G.McQueen

    研究区13个金矿床/点,24个自然金样品,161个点的电子探针测试表明,区内自然金成色平均值几乎均大于900%0,属高成色;自形晶比它形晶的金银含量均匀;位于交代前峰的金成色比尾部低,包体金随主矿物的种类不同成色不同。银是金中最主要的杂质元素;铋在该区金中具有很高的富集程度,是影响成色的主要因素。本区与湖南相比,具有地层越老、成色越高、银含量越低的共同规律,而成色高低与成矿时间和温度的关系较前人总结的规律出入甚大;比值关系表明,前者变化范围很小,后者很大,碱金属含量变化对前者影响不大。

    1997年02期 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云南泸沽湖矿物学沉积记录及其环境辨识意义

    张实,谢先德,万国江

    通过对泸沽湖矿物学沉积记录的精细剖析发现,泸沽湖的物质沉积过程相对稳定,沉积物粒度分布、矿物组成与组合沉积记录在纵向上的变化均具明显的韵律性,矿物结构与化学沉积记录也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特点。在泸沽湖上述矿物学沉积记录的典型特征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记录的环境标志性特征、环境辨识可适性等的探索性研究,在200,100和50a短时间尺度上,比较准确地重建了泸沽湖区域气候与环境演化的历史谱系,探讨了全球性气候因子对泸沽湖区域气候与环境变迁的控制

    1997年02期 18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陕南勉宁略地区铜厂铜矿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叶霖,刘铁庚,邵树勋

    本文研究陕南勉宁略地区钢厂铜矿三个成矿阶段的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包裹体均一温度、压力、成分、盐度、流体的H、O和C同位素等及合矿热液的物理化学参技计算,探讨了成矿过程中各成矿阶段流体的性质及其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主要在岩浆热液与天水混合而成的混合热液作用下,活化出地层和闪长岩中的CU等成矿元素,形成合矿热液,在合矿热液中,CU主要以氯的络合物形式搬运,且在弱还原偏碱性的构造片理化带沉积富集成矿。

    1997年02期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柱撑蒙脱石制备与表征

    吴平霄,张惠芬,肖文丁,吴金平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制备keggin离子,并探索出制备稳定keggin离子的适宜酸碱度,用此柱化剂制备出层间距为2.4~2.5nm的柱撑蒙脱石。应用X射线走向衍射技术、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对往撑蒙脱石进行表征,用BET、吡啶吸附考察了其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用Keggin离子制备出的柱撑蒙脱石其层间距在自然状态下为2.4~2.5nm,350C灼烧,层间距稳℃定在1.8nm,且具有耐热性能好、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Lewis酸位中心等特点.

    1997年02期 20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0 ]
  • 榴辉岩富铝单斜辉石中出溶石榴子石现象研究

    陈宣华,王小凤,张青,陈正乐

    本文研究了江苏孟中榴辉岩富铝单斜辉石中出溶石榴子石现象,建立了出溶母体辉石成分,提出了出溶石榴子石的矿物反应。结果表明,富铝单斜辉石首先出溶富镁石榴子石,并形成绿辉石。后二者正是榴辉岩的典型矿物组合,因此,母体辉石可能正代表了榴辉岩的母体。本文中变质成因榴辉宕中出溶现象的研究尚属少见。

    1997年02期 20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山东昌乐蓝宝石的EPR谱研究

    陈道前,潘兆橹

    本文较详细地分析论述了山东昌乐蓝宝石EPR谱各共振吸收带的位置、强度及其随EAC轴角度变化规律等特征,对各吸收带的归属也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EPR谱分析,笔者认为山东昌乐蓝宝石中Fe3+是大量存在的,并有可能是Fe的主要存在形式,由此指出,在昌乐蓝宝石改色工艺中过于看重将Fe2+转变为Fe3+将导致蓝宝石灰色成分增加。

    1997年02期 215-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多宝山超大型铜矿床的成矿构造环境

    尹冰川,冉清昌

    多宝山超大型铜矿床是我国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主要产出于多宝山组岛弧建造和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中,成矿年龄为292~283Ma。根据地球物理异常及大量的基性和超基性岩体,以及通过对比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古生物、结晶基底、成矿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黑河一嫩江是一条重要的构造边界带,它是兴安和松嫩地块在早石炭世拼合、碰撞、造山隆起形成的。多宝山超大型铜矿床就是形成于两板块碰撞后隆起抬升构造环境的斑岩型铜矿床。

    1997年02期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矿物晶体形态数据管理模型的研究

    周芬娜,陈立平,王文魁

    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在矿物晶体形态计算机绘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适合于矿物晶体形态数据特征并具有一般数据库功能的数据输入与管理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管理矿物晶体形态数据(存储、查询、索引、编辑、分类等),并且可根据其有关信息计算晶体结晶要素、面角、绘晶体图等。

    1997年02期 22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广西资源车田红辉沸石特征的初步研究

    张良钜

    红辉沸石属斜方晶系,a=1.36,b=1.81,c=1.78nm,V=4.394nm3。化学成分分析结果(%):SiO258.76,Al2O314.13,CaO8.80,K2O0.11,Na2O0.18,Fe2O30.44,H2O+16.87,H2O1.25。计算的化学式为:(K0.017Na0.042Ca1.13)1.189[Al1.997,Si7.05,O18」·6.75H2O。Si/Al=3.53.N。=1.501,Nβ=1.495,Nγ=1.488。D=2.13g/cm3(实测)。钾离子(K+)交换量9.34~13·08mg/g,氨离子(NH4+)交换量92.76~130.26mmol/100g。佛石晶体呈透明一半透明,为乳白色、瓷白色。单晶体呈板状、板柱状,集合体呈放射状、束状。单晶体长度可达30cm以上,但通常为5~15cm。红辉沸石呈脉状产出在断裂带中,矿体中沸石含量达95%以上,矿石的白度为91.7。它是一种质量较好、用途较广的极为罕见的沸石矿,也是国内外目前唯一具有工业意义的红辉沸石矿床。

    1997年02期 23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