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纪越,蔡元峰,赵晓宁,周玲棣,郭九皋,李丽云
笔者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对六个天然钾长石中的铝在T1o四面体位置的占位率进行了测定,它们的T1o值从0.28变化到0.79。对它们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两个T1o为0.28和0.31的高透长石有对电子束异常过敏的调制结构,无法记录到它们的衍衬像。在另外三个样品中,都见到了芦席状结构,并夹杂着具一定宽度的片晶组成的格子双晶。片晶宽度随T1o的变大而增加。而在产于一个霞石正长岩中的正长石中没有观察到任何微结构。六个样品的29SiMASNMR谱随T1o值由小变大的变化规律是:随T1o值增大,29Si谱由两个峰变为宽阔重叠的三个峰,再变为分裂明显的三个峰。
1998年03期 26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董发勤,潘兆橹,万朴,周开灿
作者在研究陕南纤维水镁石时发现了水镁石的新成分变种,即富镍水镁石、镍锌水镁石(?)和铁水镁石,其中铁水镁石中总铁含量超过Ford划定的上限,表明Mg(OH)2-Fe(OH)2从理论上推测为连续类质同象系列是正确的,更多的Fe2+可代替Mg2+进入水镁石晶格;高镍水镁石的存在表明Mg(OH)2-Ni(OH)2类质同象系列是存在的,而且高镍水镁石比一般水镁石稳定性稍高。
1998年03期 268-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宝龙,郑永飞,周根陶,龚冰
在低温条件下应用氯化镁法、氧化铁法和氮化镁法三种不同化学方法合成了水镁石矿物,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方法合成的水镁石矿物的X射线衍射谱各有特点,对水镁石形貌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氮化镁法合成产物呈六方板状;氧化镁法合成产物呈大的片状聚集体,但颗粒很小;氯化镁法合成产物多呈不规则粒状聚集体,粒度比较均匀。显然水镁石的形态受合成方法和条件的影响,特别氮化镁法合成的水镁石形状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形状越复杂。差热和热重分析表明,氯化镁法合成水镁石的分解脱水特征温度比氧化镁法和氮化镁法合成水镁石的要低50℃左右,这可能与矿物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对这些合成水镁石的矿物学研究不仅具有材料科学意义,而且为研究天然水镁石成因和性质提供了实验室证据。
1998年03期 273-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单连芳,曲高生,文丽
通过在蒸馏水中0~10℃条件下,在含Cu、Co、Ni和有机质溶液以及不同底质的合成海水中(常温常压)合成锰矿物。结果得出,初始锰矿物是黑锰矿;控制锰矿物形成的条件是,除必要的物质来源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形成环境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在含硅质粘土和钙质软泥的试管中产生三层沉淀物:上部层主要是菲细粒(粒径0.5~1.5μm)黑锰矿,中间层为菲细粒黑锰矿和黑锰矿微结核(粒径5.8~43.5μm),下部层分别为含黑锰矿微结核的硅质粘土和钙质软泥。有的实验中在硅质粘土或钙质软泥上面形成一层厚度为20~33μm黑锰矿结壳。这种结壳上表面的突起和埋藏型结核的表面相似,下表面的小突起里定向排列。
1998年03期 28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邬金华
在偏光显微镜的锥光系统中,垂直二轴品光率体─—圆切面与光轴面交线的切面干涉图此处定义为临界干涉图。结合球面和平面解析法可以证明,这种干涉图消光影一般为双曲线形,但具体形状与晶体2V角及从0°位置(光轴面平行上或下偏光镜振动方向)旋转的角度有关。它与已知其它切面干涉图的最大区别是,当晶体从0°位置旋转45°时,消光影为一条与目镜横丝或纵丝夹45°角的直线,它到视域中心的距离随晶体2V角的减小而加大,因而在特定物镜数值孔径和晶体折射率的情况下,只有较大2V角晶体的这条消光影才会处在视域之内。在观察橄榄石和角闪石晶体临界干涉图时证实了它的上述特性。
1998年03期 29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莫测辉,王秀璋,梁华英,程景平
本文对与东坪金矿有密切空间关系的上水泉花岗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为135.5±0.4Ma,与东坪金矿的成矿年龄有几千万年的时差,表明该岩体与东坪金矿无成因联系,两者分别是不同地质作用的产物。研究结果对目前流行的把金矿与花岗岩密切的空间关系等同于成因联系的传统认识提出异议。
1998年03期 298-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汝成,沈渭洲,徐士进,徐克勤,赖鸣远
本文根据钻孔样品对苏州花岗岩主侵入阶段岩石作了较详细的氧同位素研究。内部相岩石全岩、石英与长石的δ18O值变化小,石英和长石的氧同位素组成处于同位素平衡状态,在δ18OQ-δ18Of图上分布于一个很小区域内,表明内部相岩石并未受到雨水热液作用影响;而边缘相岩石的全岩δ18O变化明显,石英和长石的氧同位素组成处于极端不平衡状态,在δ18OQ-δ18Of图上,呈近乎垂直状态分布,表明已受到雨水热液作用的显著影响。强烈的水一岩交换作用还导致了Nb、Ta、Zr、Hf、Th等稀有元素在边缘相的矿化作用。本文还对苏州花岗岩的源区物质特征作了讨论。
1998年03期 303-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白正华,王先彬
本文在C-O-H体系流体相平衡基础上,利用现有的热力学数据和新的p-V-T资料,在pT=∑pi假定下,计算了高温、高压条件下流体相组成。结果表明,该体系主要存在五种流体相,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各流体相所占比例不同。在相对较低的温、压条件下,CH4是体系中占主要的流体相(约占70%),且随温、压和氧逸度的升高,它所占比例却明显降低,所获结果为探讨无机成因天然气形成的可能性、存在的量比和稳定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998年03期 309-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勤燕,叶先贤,葛英雅,薛君治
能隙这一重要参数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矿物学的许多领域。Maj(1991)从洛仑兹固体电子理论出发,导出了基态电子的特征参数和固态能隙之间的关系式。笔者利用该式计算了多种成因类型的石榴子石的能隙Eg,并在假定能隙是压力的线性函数的条件下,计算了电子跃迁的最小压力值p跃迁。对结果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石榴子石的能隙与其所含金属元素铁和锰的含量有关,而且相同成因石榴子石的p跃迁与其形成时的压力有强线性相关性。由于分析样品的数量有限,本文得到的有关公式和结论需作进一步验证,但该研究无疑为能隙参数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
1998年03期 3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俊奇,闵茂中,张文兰
本文采用电子探针、透射电镜和化学物相法,查明某古岩溶铀矿床中铀主要呈显微和超显微状沥青铀矿、铀石,其次呈分散吸附状和铀酰(次生)矿物形态存在;钼主要呈蓝钼矿、钼钙矿、钼华、钼铅矿等氧化物,其次呈胶硫钼矿等形态存在;铼主要呈吸附状,其次可能在黄铁矿中呈二硫化物包裹体形态产出。最后讨论了该三个元素赋存状态与该铀矿床形成地球化学环境之间的关系。
1998年03期 325-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丁振举,姚书振,周宗桂
碧口块状硫化物矿床直接赋矿主岩硅质岩地质特征及常量、微量、稀土元素组成表明,碧口岩群硅质岩为同火山岩喷流热水沉积成因。碧口岩群硅质岩常量元素富Fe、贫Si,为典型热水沉积成因;其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均与现代大洋热水沉积物相似。热水硅质岩Eu异常与古流体温度存在密切关系,Eu/Eu特征显示筏子坝、铜矿坡为较高温度喷流产物,而大茅坪、黑窝子、铜矿梁、周家坡则为较低温度下的产物。
1998年03期 331-333+3334-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黄智龙,肖化云,朱丹,王联魁
广泛分布于云南镇流金矿、与金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密切共生的煌斑岩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蚀变,部分经历了矿化作用,根据岩石的蚀变相对强弱及是否矿化,本区煌斑岩可分成新鲜(弱蚀变)、蚀变、矿化三种。在用质量平衡方程计算了区内煌斑岩蚀变过程中元素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该方法计算了煌斑岩矿化过程中元素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引起本区煌斑岩矿化的流体为一种富含K2O、CaO、CO2、F、Cl、S、As、Sb、An、Ag等组分的流体;成矿元素(Au)的来源及稳定同位素显示这种流体具有多源性。
1998年03期 337-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肖荣阁,陈卉泉,范军
滇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是80年代以来发现的产于碳酸盐岩、碎屑岩系中的重要金矿矿化类型。本文分析认为滇黔桂地区是晚二叠世后古地块裂开形成的构造三角形裂陷盆地,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古陆、江南地块与越北地块的聚合作用,导致形成了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体系,划分为南盘江构造域、北盘江构造域与普安-安龙构造城;含矿建造为裂陷期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夹的热水沉积硅质岩与沉降期形成的碎屑岩系;控制矿床、矿田分布的是基底隆起构造、不同构造域叠加构造及紧密褶皱与断裂伴生的构造。
1998年03期 34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马英军,刘丛强
近20年来,人们利用Rb-Sr同位素体系对地表-近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尤其是水圈-岩石圈之间化学物质的循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大陆地壳风化物质以及地表径流的Sr同位素组成变化揭示了不同流域盆地的地质背景和风化作用的特征。古海洋的Sr同位素组成变化则是地壳和地幔演化以及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壳-幔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本文对地壳风化系统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全面而详细的综述表明,Rb-Sr同位素体系仍将是研究地壳风化、水圈-岩石圈之间化学物质循环的重要手段,根据古海水及其化学沉积物的Sr同位素记录研究壳-幔演化和地球圈层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特征以及地表古环境变化将是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1998年03期 350-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苏文超,杨科佑,胡瑞忠,陈丰
本文利用Rb-Sr法计时原理,分析测定了贵州烂泥沟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流体包裹体与方解石脉矿物的Rb、Sr同位素组成,获得一条线性较好的Rb-Sr等时线,其年龄值为105.6Ma,这一结果为我国卡林型金矿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8年03期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0 ] - 孟宪伟,杜德文,孟毅
本文引用地质矿产部“七五”东北太平洋CCB53孔柱状沉积物(<63μm)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采用“标准元素对比值法”定量分离Mn元素在不同物源(陆源、生物源、热液源和自生源)中的绝对含量,确定Mn元素地球化学本底,提取CCB53柱状沉积物中Mn元素的正、负异常。据此讨论了Mn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和再沉淀的时间演化规律,即从沉积物的底部到顶部(22.42~0Ma),Mn元素经历了四个活化、迁移和沉淀旋回,分别为840~320、320~170、170~120和120~0。Mn元素的正、负异常分布与自生源组分和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对比分析表明,Mn元素正、负异常分布与自生源组分的高→低变化规律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周期振荡紧密相关。早期成岩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环境的振荡是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和沉淀的动因。
1998年03期 363-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汉林,杨树锋,贾承造,董传万,魏国齐
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北部发育一条二叠纪中酸性火成岩带,岩性主要有中酸性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斑岩、凝灰岩等,同位素年代为247.5±0.3~287.6±2.8Ma,属于岛弧火成岩。结合盆地周边的地质调查结果和天山内部晚古生代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认为中酸性火成岩带是二叠纪时中天山弧向塔里木盆地发生“A”俯冲的产物。
1998年03期 370-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陈义兵,胡霭琴,张国新,张前峰
本文根据天山东段尾亚地区麻粒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黑云母、石榴子石和斜长石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重点研究了尾亚麻粒岩各主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特点,并且讨论其对变质作用温度压力条件的指示意义。矿物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变质作用峰期达到了中压麻粒岩亚相。
1998年03期 37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1998年03期 383-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