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中大理岩Pb-Pb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周汉文,盛吉虎,杜远生

    本文报道了豫西东秦岭核部杂岩中大理岩919±53Ma的Ph-Pb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结合本地区变质作用及其年龄研究结果,指出大理岩919±53Ma的Pb-Pb等时线年龄是碳酸盐岩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后近于等压冷却的年龄,为秦岭地区加厚的地壳均衡隆升,到达地壳一定深度后近于等压的冷却提供了同位亲年龄证据。

    1998年04期 385-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2 ]
  • 氧化铬柱支撑蒙脱石的制备研究

    田淑贵,王冠鑫,林传易,陈国玺

    以浙江和新疆的膨润土为原料合成了氧化铝柱支撑蒙脱石,成柱溶液以Na2CO3为碱水解铝盐溶液制得。因为制备含有大聚羟基铬阳离子的成柱溶液是获得具有大的基面间距的柱支撑粘土的关键,我们详细研究了CO32-/Cr3+值、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对所得柱支撑蒙脱石性质的影响。聚羟基铬阳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引入蒙脱石,所得产物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BET氮比表面等方法研究。所得氧化铝柱支撑蒙脱石(简称Cr-mont)的基面间距为2.55nm,BET氮比表面积为190~230m2/g。

    1998年04期 390-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9 ]
  • 浙江景宁鹤溪群斜长角闪岩变质新生锆石特征、离子探针(SHRIMP)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陈多福,李献华,潘晶铭,董维权,陈光谦,陈先沛

    景宁鹤溪群斜长角闪岩变质新生锆石特征是粒度均匀(约70μm),晶体结晶和透明度极好,色调一致的淡粉红色,呈金刚光泽.未见裂隙、表面熔蚀、环带和核心构造。离子探针质谱GHRIMPⅡ)的206Pb/238U、207Pb/235U两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谐和,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252±5Ma)为变质新生铁石的结晶年龄。锆石的精确定年(252±5Ma)为丽水—余姚断裂以东地区呈“天窗式”零星出露于中生代火山岩系中的鹤溪群提供了一个变质作用的确切年龄,也为印支运动在丽水—余姚断裂以东地区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佐证。

    1998年04期 396-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12 ]
  • 扬子地块西南缘下震旦系火成岩系研究

    周朝宪,魏春生,李朝阳

    研究区的天宝山组和苏雄组、开建桥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同属下震旦系。它们及同期形成的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中,并非与裂谷活动有关。它们皆为S型,其源岩为太古界。

    1998年04期 40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33 ]
  • 西准噶尔东部碱性花岗岩体侵位机理的岩浆动力学初步探讨

    杨富贵,王中刚,侯鸿泉,洪文兴

    运用岩浆动力学原理探讨了西准噶尔东部碱性花岗岩浆侵位的驱动力、上升通道、通道最小临界宽度和定位过程。指出:碱性花岗岩体是由其岩浆主要在区域性挤压应力作用下,沿深大断裂以最小临界宽度1.33~301m的脉状上升,并在地壳浅部发生气球膨胀和岩墙扩张.定位于与区内深大断裂有关的次级张性裂隙发育部位后形成的。

    1998年04期 41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4 ]
  • 红壤中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的分布及分配

    杨元根,刘丛强,袁可能,何振立

    红壤剖面中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的分布研究表明,稀土元素的各种结合形态中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大部分稀土元素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及酸溶态含量较为接近。稀土元素结合形态在剖面层中的分布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层含量较高,如有机质结合态;另一类以深层含量较高,如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大部分稀土元素表现为C层>A层>B层)和酸溶态(主要表现为C层>B层>A层),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变化较复杂,但主要集中在深层。不同母质对不同稀土元素各种结合形态的分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表现为某些稀土元素的一些结合形态在一种或几种母质的红壤中占主导地位。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的分配研究表明,元素Pr、Tb、Tm、Yb、Lu的分异普遍比较显著,在不同结合形态中呈现富集或亏损,而Ce、Sm、Eu等元素则主要在某一种结合形态中发生分异。从稀土元素的各种结合形态与红壤的硅酸盐成分及其有机质含量、pH值间的相关分析认识到结合形态与红壤本身成分间的密切关系。

    1998年04期 417-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0 ]
  • 铝硅酸盐矿物和玻璃中Al的配位与局部结构

    彭明生,李迪恩,张恩,彭建平

    利用同步辐射的AlK边X射线吸收近进结构(XANES)谱研究了刚玉和铝硅酸盐矿物(蓝晶石,红柱石,夕线石和钠长石)中Al的配位与局部结构,证明该方法可以作为新的结构探针研究结构未知体系中Al的配位与局部结构。例如,Al的K边XANES谱证明在室温压条件,钠长石玻璃中的Al保持为四面体配位(AlIV),局部结构与钠长石晶体中的Al相似;尽管硬玉晶体中的Al为八面体配位,但硬玉玻璃中的Al变为四面体配位(AlIV)。而在相同的高温压条件(4.4GPa,1575C)下制备的硬玉-钠长石玻璃系列中,压力引起四面体配位的Al变成五次(Alv)和六次配位(AlVl),且五次和六次配位Al的比例随玻璃中硬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1998年04期 425-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1 ]
  • 贺兰山北段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的变质变形演化及动力学

    刘建忠,李铁胜,卢良兆

    通过对贺兰山北段孔兹岩系宏观及微观构造和典型变质矿物的详细研究,识别出该区曾经历了两个阶段四幕变形作用和三个阶段六幕变质作用,并结合矿物温历的估算,建立了该区变质作用演化的顺时针p-T-t-D轨迹,其反映本区孔兹岩系形成于陆陆碰撞的造山环境中,构造增厚作用是其发生的诱因。

    1998年04期 431-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49 ]
  • 砷铝铁石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李艺,赖来仁

    1986年,在广西德保铜锡矿床氧化带铁帽中发现有砷铝铁石,针柱状晶呈晶簇状产出。鲜红色至褐红色,硬度HM=3.5,DX=5.34,折光率大于2。五个颗粒电子探针分析平均化学成分(%)为Fe2O320.77.PbO38.29,As2O5;36.64.CaO0.24.Al2O30.43,SiO20.30,H2O+末分析(以2.85%计)计算出分子式:Pb1.11Fe1.69Al0.05Ca0.03[(AsO4)2.07(SiO4)0.03]2.10(OH)2.05,粉晶X射线分析主要衍射线(nm)有:0.324(10)(202),0.295(8)(15),0.305(7)(40),0256(7)(242),0.458(6)(211),0.418(5)(131),0.356(5)(311),0.273(5)(251),斜方晶系.计算出晶胞参数a=1.2281nm,b=1.6657nm,c=0.7663nm,Z=8。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显示有波数为3448,3405,1638,1082,864,808,758,459(cm-1)等吸收带。

    1998年04期 44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9 ]
  • 邛莫金矿床中的硒辉锑矿

    刘家军,刘建明,卢文全,郑明华,周渝峰,顾雪祥,张斌

    硒辉锑矿产于西秦岭邛莫金矿床中。与其共生的矿物有灰硒汞矿、灰硒铝矿、硒锑矿、硒块硫锑铜矿、硒镍矿、自然金以及石英、重晶石等。该矿物显微硬度VHN50=68.25~128.0kg/mm2,平均101.26kg/mm2,相当于摩氏硬度3.15、30个测点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Sb57.75~66.79(平均63.25),S11.86~21.62(平均17.30),Se12.82~29.12(平均19.27),据其平均值计算的化学分子式为:Sb1.99(S2.07,Se0.93)3.00,简写式为Sb2(S,Se)3。代表性的反射率(%):(470nm)Rα’=45.33,Rγ’=31.03;(550nm)Rα’=46.75,Rγ’=33.63;(590nm)Rα’=46.06,Rγ’=:33.50;(650nm)Rα’=45.18,Rγ’=31.49。对两个Se含量仅达3%~5%的辉锑矿粉晶分析所得晶胞参数值为:a=1.1209~1,1212nm,b=1.1299~1,1303nm,c=0.3847~0,3849nm。与辉锑矿相比十分相似。

    1998年04期 445-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2 ]
  •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丹巴地区变质岩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钟宏,徐士进,王汝成,侯立玮,黄明华,付小方

    丹巴地区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区域动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印支晚期—喜马拉雅早期,与深层滑脱-逆冲作用有关。根据特征矿物组合.丹巴地区变质岩可划分出六个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子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和夕线石带。石榴子石生长环带代表每段时间矿物晶体边部的平衡,可用于推测石榴子石生长时的P-t轨迹。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温度计和石榴子石—斜长石—Al2SiO5-石英压力计得到石榴子石的参考温度、压力,根据环带定量计算得到的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外形式,与其所处的构造背景为大陆碰撞造山带是一致的。

    1998年04期 452-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0 ]
  • 桦树沟铜矿床铜矿石中高含量稀土的发现

    袁万春

    桦树为铜矿床是在河西走廊南山下元古界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内硅铁建造中新发现的一类富铜矿床。对该矿床铜矿石进行的REE分析表明,一些铜矿石中稀土总量(包括Y)为1011.16×10-6~3555.08×106-,且Y含量超过工业品位,有可能形成化矿物或富含化的矿物。对稀土元素在矿石中赋存状态的研究,将对了解矿床成因/成矿规律有一定意义。

    1998年04期 464-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5 ]
  • 乐陵金丝小枣区土壤原生矿物组成及其生态效应

    陈庆沐,盛学斌,孙建中

    乐陵金丝小枣区土壤原生矿物组成中,重矿物以角闪石-不透明矿物-帘石-辉石为主,其中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很高,与黄河中游地区黄土矿物组成十分相似,反映枣区土壤原生矿物与黄土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黄土特征的土壤是较好的矿质养分库,不同枣区沉积物的原生矿物组成和风化程度导致土壤养分有效性差异,这种差异同枣叶和鲜枣所含养分紧密相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枣区土壤原生矿物化学组成特征可以作为探寻枣树适宜区域的一种标志。

    1998年04期 46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3 ]
  • 广西凤凰山浊积岩型银矿床铅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物质来源

    李泽琴,董宝林,雷英凭,陈海,林德

    首次对广西西大明山凤凰山银矿床及相关地质体进行系统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凤凰山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成矿物质,如Ag、Fe、Mn、S、SiO2等,主要来自赋矿层寒武系上统黄洞口组(h)浊积岩;而Ph、Zn、Ag、Ca及其相关元素主要来自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岩石及赋存于泥盆系与寒武系接触带部位的铅锌矿化富集体,或与其同源的矿源物质,并由此提出凤凰山银矿床系两种成分不同的成矿热液流体叠加成矿的观点。研究结果还表明,该区深部隐伏花岗岩基及其浅成岩相石英斑岩脉与银矿化未显示出有铅同位素的亲缘关系。

    1998年04期 473-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986 ]
  • 上地幔交代氧化物及其相关矿物──金伯利岩中复杂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及地幔交代作用探讨

    陆琦,周湖云,刘惠芳,雷新荣

    用微束分析和微区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山东金伯利岩中沂蒙矿(系列)、蒙山矿(系列)、桂红石、Zr-REE-Ti氧化物、钛铁矿(富镁)、钙钛矿和亚铁板钛矿的成分、产出特征和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包括:①镁钛铁矿-尖晶石的固溶体分离及伴生的交代作用──沂蒙矿的形成;②蒙山矿的熔融交代作用及其形成的亚铁板钛矿;③斑点、微脉交代充填作用及其形成的柱红石、Zr-REE-Ti氧化物等新矿物相。通过研究,总结了上地幔中与氧化物矿物相关的一些显交代作用的规律,提出了上地幔中不相容元素的显交代作用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这些为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总成分目录和机理作出了重要的补充。

    1998年04期 483-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2 ]
  • 正12面体框架构型(RDFC)──立方格子与五次旋转对称轴共存的几何构型

    肖序刚

    本文提出一个既具有五次旋转的20面体点群(Ih,5m3)也显示由5个共轭立方格子表征的三维平移周期性的几何构型──正12面体框架构型(RDFC)所对20面体相原子结构进行了诠释,同时也诠释了1981年发现的20面体相(Ⅰ相)的电子衍射图(EDPs)和高分辨电子显微象。

    1998年04期 496-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天然铜锌系列中的铜锌矿物(Cu_2Zn)的研究

    帅德权,张如柏,罗梅,张经武

    在西藏玉龙和马拉多麻岩铜矿及四川若尔盖巴西金矿床中,先后发现天然铜锌矿物(Cu_Zn),该矿物为已发现的丹巴矿(CuZn_2)另一个端元的成员,本文初步研究了其产出特点、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特征。

    1998年04期 509-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1 ]
  • 广西珊瑚矿区中部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热力场和地球化学场的耦合作用及成矿分析

    钱建平

    通过对裂隙强度、蒸发晕和原生晕的系统研究,作者提出了长营岭和八步岭均存在隐伏岩体。成矿早期以岩体的热力场作用为主,形成矿区的水平倾向分带;中晚期以构造应力场作用为主,形成矿床的垂直逆向分带。根据矿液流向等方面资料分析,长营岭岩体的高点应位于矿床中北部,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南部。本区深部找矿的重点也应放在矿床的中北部。

    1998年04期 514-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3 ]
  • 海泡石的红外光谱研究

    宋功保,彭同江,董发勤,万朴,张建洪

    在仔细分析海泡石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对海泡石结构的组成离子进行了详细划分。利用晶体化学和分子轨道理论,深入研究了热液型和沉积型海泡石的红外光谱特点,特别对海泡石的Si—O区红外吸收带进行了详细归届。

    1998年04期 525-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126 ]
  • 福建明溪蓝宝石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

    汤德平,江爱耕,段建平,杨齐愉

    采用颜色测量、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福建明溪蓝宝石进行的研究表明,明溪蓝宝石颜色蓝中带黄,二色性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377,388和451nm吸收带较强。这些吸收带是Fe3+的d-d和Fe3+—Fe3+,交换相合离子间的电子跃迁引起的。810nm带存在于各色蓝宝石中,强度变化较大,有时伴随有510nm吸收带。它是由Fe2+—Fe3+电荷转移形成的。570nm吸收带只出现在蓝色或绿色的蓝宝石中。结合蓝宝石红外33loom-‘吸收带与宝石颜色之间的关系,笔者将570nm吸收带归属于H、Fe、Ti构成的致色缺陷团。这一研究结果对蓝宝石呈色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和宝石的合成等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04期 53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99 ]
  • 微量元素比值研究岩浆源区成分的可靠性:玄武岩熔融实验研究

    郑海飞,谢鸿森,郭捷

    对玄武岩熔融实验的研究表明,部分熔融程度大于20%的岩浆中,其强不相容元素之间的比值可以很好地指示源区岩石的元素比值。因此研究拉斑玄武岩源区岩石中的微量元素特征可以采用元素比值的方法。

    1998年04期 54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