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Fe_4~(3+)FeTiO_9,一个由2Fe_2O_3-FeTiO_3组成的铁-钛氧化物矿物

    张如柏,钟仲良

    Fe-Ti氧化物矿物产于新疆阿尔泰伟晶岩中.与之共生的有铌-钽铁矿、细晶石、锆石、白云母、长石等。Fe-Ti氧化物是不规则粒状,黑褐色.条痕浅褐红色.金属光泽,无解理,硬度5.5~6.0.比重5.30~5.50。在反光镜下矿物的反射色为灰白色,反射多色性弱,在MPV-3型裂隙光度计上其反射率为27.37~22.65(400~700nm)。化学分析结果是:Fe2O362.23,MgO0.22.Mno1.24.FeO13.98,TiO217.96,SiO23.87,CaO0.20,总计9970.扣除杂质后:Fe2O364.87,MgO0.24.MnO1.29.FeO14.58.TiO218.73,总计99.70,其化学式为FeFeTiO9。矿物的强X射线值:2.72(10,014).2.52(10.110).1.85(8.115),1.70(9,008).1.457(8,027),三方晶系a=0.504,c=1.355nm.Z=2.空间群P63/m(?)。

    1999年03期 257-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恒山灰色片麻岩中变基性岩锆石U-Pb定年

    常向阳,陈亚东,朱炳泉

    恒山灰色片麻岩中变基性岩的微量锆石U-Pb方法测定结果为:(1850±2)Ma,应代表吕梁期变基性岩墙(脉)的形成时代。三个由不同时代变基性岩构成的Sm-Nd全岩混合等时线年龄结果没有地质意义,不能作为恒山灰色片麻岩中变基性岩包体的形成时代。

    1999年03期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4 ]
  • 水/岩比的地球化学意义

    邓海琳,涂光炽,李朝阳,刘丛强

    通过对水-岩反应过程中水/岩比的深入分析,从理论上澄清了前人在水/岩比概念上的错误和混乱,并定义和厘定了流体/岩石比和水/岩比.以及“真实”流体/岩石比和“表观”流体/岩石比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了它们的地质意义。

    1999年03期 267-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5 ]
  • 湖南湘西金矿尾矿中金的次生成矿作用

    谭凯旋,郝新才,李卫

    湖南湘西金矿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尾矿,其中堆存时间最长的一号尾矿库中,金发生了显著的次生成矿作用。次生矿体平均金品位5.92g/t,平均厚度11.77m,可达小-中型金矿床规模。水化学分析、热力学分析和模拟实验表明,尾矿-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尾矿中金的溶解、迁移和次生成矿作用。

    1999年03期 273-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79 ]
  • 应用矿物磁测技术和X射线衍射研究氧化土中的磁性矿物

    卢升高,吕光烈

    应用矿物磁测、X射线衍射和化学分析对氧化土的磁性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物磁测及磁分离技术与X射线衍射结合是鉴别土壤中磁性矿物的类型及其晶粒特征的有效方法.证明氧化土中的主要氧化铁矿物是赤铁矿和磁赤铁矿,针铁矿次之,磁铁矿偶见,其磁赤铁矿的含量可达1.62%~1.92%。土壤中磁性矿物的晶粒特征多以超顺磁性和稳定单畴态存在,认为破性矿物的成因是通过缓慢的成土化学作用产生的。

    1999年03期 279-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54 ]
  • 纤维水镁石在氨基酸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及溶解作用研究

    李国武,董发勤,万朴,彭同江,宋功宝

    在模拟人体温度37℃条件下.进行水镁石纤维粉尘与氨基酸作用的实验研究.测定在72h内溶解过程中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纤维矿物在氨基酸中发生了有机配合作用,并且中性氨基酸对矿物的溶解能力最强。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纤维粉尘中的金属离子主要是与氨基酸中的羧基发生配合的,粉尘的这种配合作用.一方面是对纤维中的金属离子产生有效的活化和迁移、另一方面也使氨基酸的结构发生变化、有可能是导致正常的蛋白质受破坏的原因之一。

    1999年03期 286-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3 ]
  • 铁硫化物球粒

    陈代璋,杨翔,杨中漪

    铁硫化物的合成,通常是通过固-气反应来实现,本文利用电弧放电的方法.使黄铁矿(FeS2)还原成磁黄铁矿(Fe1-xS)、陨硫铁(FeS)和金属铁(Fe)。利用反光显微镜(RL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能谱(EDS)技术综合研究合成物的特征及各物相的相互关系。初步研究了合成物的电学和磁学性能。讨论在电弧作用的还原环境里,FeS2向FeS、Fe1-xS和Fe转变的特征。

    1999年03期 293-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0 ]
  • 新疆尉犁水黑云母:定向X射线衍射研究

    冉红彦,王冠鑫,曹俊臣

    用定向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产自新疆尉犁的两个水黑云母样品(Xj-1和Xj-2)。xj-1含有水黑云母和蛭石两种矿物,xj-2含有水黑云母和金云母两种矿物。两个样品中水黑云母的d001有所不同,它们的衍射峰形和行射强度与完全规则的水黑云母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图解法研究结果表明,在xj-1中观察到的水黑云母衍射数据实际上是大量水黑云母层与少量蛭石层不规则间层的结果,而在xj-2中观察到的水黑云母衍射数据实际上是大量水黑云母层与少量云母层不规则间层的结果。该水黑云母的d001、d002和d003与规则水黑云母的较大差异并不是仪器测量造成的,而恰恰提供了反映水黑云母中混人蛭石层或云母层的信息,因此在计算变异系数CV时至少不应将d002和d003轻易剔除掉。

    1999年03期 299-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1 ]
  • 龙游角闪橄榄岩的富流体相岩浆成因──矿物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制约

    唐红峰,刘丛强,周新民,徐夕生

    龙游角门橄榄岩山露于古老变质岩中.与围岩间的接触关系尚不清楚,但根据岩相学上矿物的平衡共生关系、岩石的矿物化学组成和角门橄榄岩及与之相关的花岗岩、金云母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该橄榄岩很可能是富含流体组分的岩浆侵人而形成的,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具俯冲带性质的活动大陆边缘,富流体相的岩浆是由于其地幔源区受到了来自俯冲带的流体所交代的结果。

    1999年03期 308-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3 ]
  • 内蒙古伊克昭盟现代碱湖区矿层的矿物组成及分布特征

    王吉平,周建民,马秀莲,杨清堂

    内蒙伊克昭盟是我国现代碱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各碱湖矿层的主要盐类矿物是泡碱.其次是芒硝、天然碱和石盐及少量单斜钠钙石、氯碳钠镁石、钙水碱和水碱。泡碱普遍存在于各个碱湖的矿层中,芒硝主要存在于西部碱湖的矿层中.天然碱集中分布于碱湖区西南部的几个碱湖中.且只分布于矿层的某些部位。碱湖矿层剖面上,天然碱与芒硝呈互为消长关系.天然碱和石盐则呈正相关。

    1999年03期 315-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3 ]
  • 庐江陨石中的不透明矿物

    洪吉安,王奎仁,高大旗,方磐,钱让清

    庐江陨石是一化学岩石类型为LL6的球粒石陨石。研究表明该陨石中不透明矿物有铁纹石、镍纹石、陨硫铁、铬铁矿、钛铁矿和赤铁矿等。本文对它们的产状、成分和结构进行了研究。

    1999年03期 320-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2 ]
  • 湘西南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地球化学证据

    彭建堂,戴塔根,胡瑞忠

    雪峰古陆是华南重要的金成矿区带之一.该区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野外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笔者从稀土元素、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Pb、S、Sr)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湘西南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该区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而非中基性脉岩,即赋矿地层为金的矿源层。

    1999年03期 327-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19 ]
  • 不可见金赋存状态研究现状

    马建秦,李朝阳,温汉捷

    综述了近年来不可见金赋存状态研究的新近展,包括:卡林型金矿床、部分其它类型中温热液金矿床中金和一些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伴生金的赋存状态研究;一些载金矿物合成实验研究。评述了不可见金赋存状态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可能有助于金矿床研究的几个方面。

    1999年03期 335-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36 ]
  • 韧性剪切作用下千枚岩中SiO_2的迁移模拟实验──以金山金矿为例

    肖化云,吴学益,朱建明,孙承兴,黄智龙

    实验较好地模拟了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SiO2“释放-局部迁移”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400℃条件下,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在韧性剪切作用下分解、释放出大量SiO2,在成矿流体的参与下发生局部迁移、聚集。要使SiO2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富集,还需要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如脆性剪切变形)。

    1999年03期 34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3 ]
  • 柞水银硐子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

    方维萱

    本文主要讨论银硐子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显微构造的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银、铜主要富集于不同成分的沉积纹层过渡部位、斜交层面的密集劈理区、S形、X形裂隙构造中。本矿床的成矿成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成矿期.五个成矿阶段,泥盆纪海底热水同生沉积成矿期中,第一阶段为菱铁矿-铁白云岩热水沉积-交代成矿阶段;第二阶段为银-多金属海底热水混合同生沉积成矿阶段;第三阶段为铜、银-铜、钡海底热水同生沉积成矿阶段;印支期岩浆动热改造富集成矿期形成的第四阶段为黄铜矿-银黝铜矿-铁白云石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动热改造富集成矿期形成的第五阶段为银黝铜矿-方解石阶段。文中讨论各成矿阶段的标型矿物组合和标型元素组合.总结了银富集成矿的矿物地球化学标志,应用矿物地球化学方法对柞水-山阳地区砷的地球化学场进行了解剖研究。

    1999年03期 349-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28 ]
  • 极性矿物对纳米金的吸附实验

    姜泽春,莫德明,陈大梅

    纳米金通常带有负电荷.遇带正电荷的矿物,它将被吸附而沉淀。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α-石英是金矿中常见矿物,是载金矿物,也是极性矿物(半导体矿物,热电子物)。实验结果表明.在动态温度条件下矿物表面带有正负电荷。因此同种矿物能够相互吸附.纳米金被带正电荷的矿物吸附。在pH=4~7.5的条件下,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对纳米金的吸附作用最强,吸附率为99%~100%.赤铜矿为25%~99%,α-石英的吸附率最低.只有0.2%~11.7%。在pH=11~13的条件下,N型黄铁矿和闪锌矿对纳米金的吸附作用最强,吸附率为100%,黄铜矿为83%,P型黄铁矿为63%。α-石英和赤铜矿的吸附率最低,α-石英为1.4%,赤铜矿为零。

    1999年03期 358-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3 ]
  • 湘黔地区地层含金性研究

    余大龙,周德忠,张瑞蓉,叶大元,饶筑平,陈庆年

    通过分析该地区以元古宇为主的各时代地层约800件样品,得出在各时代地层、岩石中金的含量与中国地壳的克拉克值(2.25×10-9)及全球的克拉克值(2.19×10-9)相近,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类同;矿区地层(围岩)中的金含量也表现出与区域地层的一致性;前寒武纪地层有时代越老金含量越低的趋势。笔者认为,前寒武纪地层中出现的大量金矿床(点),其金的来源与赋矿地层关系不大。

    1999年03期 362-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30 ]
  • 伟晶岩绿柱石矿物学及其通道水氢同位素研究进展

    张辉,刘丛强,马英军

    自然界绿柱石存在三个类质同象系列.即“八面体”绿柱石(c/a=0.991~0.996)·“正常”绿往石(c/a=0.997~0.998)和“四面体”绿柱石(c/a=0.999~1.003)。绿柱石矿物精细结构研究表明,二公阳离子置换八面体中Al,Li置换四面体中Be,而碱离子被绿柱石通道所容纳,用于补偿低价阳离子置换Al八面体和Be四面体引起的电价不足。伟晶岩绿柱石通常含有>1.6Wt%的通道水,而包裹体中流体仅为0.15Wt%左右。室温下绿柱石通道中存在Ⅰ型和Ⅱ型H2O,其H-H矢量分别垂直和平行于c轴。由于高温脱水(T>800℃)过程绿柱石通道水氢同位素无明显分馏效应,因此通道水代表绿柱石矿物形成时的原生水。现有的研究表明.绿往石通道水δD和流体包裹体水δD具有显著差异。利用绿柱石通道水测定岩浆水的氢同位素组成.可避免流体包裹体测定δD值因多个世代包裹体污染而引起地质含义的不确定性。无疑,它将是一种了解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性质、定量示踪伟晶岩挥发分演化(主要H2O)以及伟晶岩成因等的强有力工具。

    1999年03期 370-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3 ]
  • 矿物学面临的困难与机遇──纳米科学对矿物学的启示

    丁振华

    根据近年矿物学的进展.分析了矿物学所面临的难以解释的内在矛盾;矿物成分和矿物结构的不确定性。有关纳米物质的科学得到长足的发展.揭示了纳米物质的许多奇特的性质。纳米物质在地质过程中广泛存在,它的奇特性质对于认识矿物的结晶过程、胶体矿物的形成、地质作用过程中物质的迁移以及重新认识最小地质单位都有新的启发。

    1999年03期 379-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