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青金石中有序结构畴与无序结构畴交生的畴结构新类型

    葛小月,罗谷风,赵明,张富生,张庶元,周建平

    在黝方石、蓝方石和青金石等富含 [SO4 ]2 -的方钠石族矿物的有序结构中 ,常见有沿着一个或几个方向的结构调制 ,并还常伴随出现反相畴、双晶畴等畴结构。通过透射电镜研究 ,作者在产于俄罗斯南贝加尔的青金石中 ,观察到了一种由尺度都很小 (长径约在 10 nm以内 )的有序结构畴与无序结构畴相互交生的畴结构新类型。其畴界弯曲而不规则 ,但相邻畴的晶格都是相互连续而完全共格的。这种畴结构是由无序青金石在其有序化过程的初始时产生 ,并随后被留存下来的一种亚稳态的过渡结构

    1999年04期 385-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6 ]
  • 热液体系中Si的络合作用

    樊文苓,王声远,田弋夫,陈紫新

    在不同温度、p H和硅浓度条件下 ,实验标定了 Au- Si O2 以及 Sn- Si O2 之间的络合反应 :Au+ +H3 Si O-4 =Au H3 Si O4       lg K=- 1.6 5436 +96 11.2 1/TSn4 + +4H3 Si O-4 =Sn(H3 Si O4 ) 4  lg K2 0 0℃ =4 2 .73通过与 Au- Cl、Au- HS以及 Sn- OH络合物迁移能力的比较 ,表明在具地质意义的 p H和 Eh条件下 ,Au H3 Si O4 和 Sn(H3 Si O4 ) 4络合物可成为含硅热液中 Au、Sn的主要迁移形式。热液中硅浓度和氧逸度的降低导致溶解反应逆向进行 ,析出 Au和 Si O2 以及 Sn O2 与 Si O2 的沉淀。研究阐明了热液中 Si的络合作用对 Au、Sn等金属成矿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

    1999年04期 390-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1 ]
  • 蒙脱石酸处理产物的表面结构变化

    吴平霄,张惠芬,郭九,胡澄

    本文对广东和平蒙脱石及其酸处理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及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等研究。结果表明 ,酸处理浓度对蒙脱石的表面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当酸处理浓度达到 2 0 %时 ,蒙脱石硅氧四面体中的 Q3 Si环境发生结构重组 ,有部分转变为畸变的 Q3 Si环境和 Q4 Si环境 ,而 Al的结构状态则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与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结果相一致。

    1999年04期 399-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30 ]
  • 挤压对凹凸棒石粘土胶体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周杰,马毅杰,刘兰俊,刘逊芬11

    凹凸棒石粘土经过挤压辊适当的挤压处理后 ,其内部显微结构被“膨松化”,并形成显微间隙与裂缝 ,从而使水分容易进入其中 ,造成显微结构的水化膨胀 ,以致在弱分散条件下就可在介质中解体分散 ,形成较高粘度 (如二次挤压凹土的粘度可达未挤压凹土的 5~ 10倍 )。凹土经挤压后 ,其水悬液的触变性和依时性也明显增强 ,而流变特性则随凹土挤压程度的加深有从不典型宾汉体向假塑性流体演变的趋势 ,且塑性粘度 (η1)上升 ,动切力 (τ0 )下降。

    1999年04期 405-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04 ]
  • 玄武岩-榴辉岩相变初期的石榴子石生长

    周文戈,侯渭,赵志丹,郭捷,徐济安,白武明

    在 2 .0 GPa,86 0~ 10 2 0℃ ,加温时间 0 .6 6~ 13.0 7h的条件下 ,粗面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的石榴子石生长为正常晶体生长。石榴子石粒径随时间而增大 ,其生长速率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界面是控制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石榴子石生长的主要因素。这一变质作用过程中石榴子石粒径与时间及温度的关系如下 :G2 .4 5=5.6 5× 10 -15t· exp(- 2 7.4 0× 10 3 / RT)式中 G为石榴子石平均粒径 ,t为时间 ,R为气体常数 ,T为绝对温度。这一关系式有助于了解变质作用过程中石榴子石生长动力学

    1999年04期 413-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0 ]
  • 拉尔玛硒-金矿床中硒矿物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

    温汉捷,裘愉卓,胡耀国

    文章介绍了拉尔玛硒 -金矿床中出现的大量的硒矿物的主要特征和矿物组合。根据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构造了硒矿物形成时的逸度 -逸度图解、逸度 -温度图解、逸度 - p H图解 ,推导了硒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 ,认为高的 f Se2 、f Se2 / f S2 值、高 f O2 、中酸性条件以及低温有利于硒矿物的形成。同时根据大量统计数据 ,认为 S<0 .5%、Corg<1.5%、Se>10× 10 -6时出现硒矿物的几率最高 ,可作为宏观上的判别标志。

    1999年04期 418-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4 ]
  • 中国有色金属伴生银矿床中若干银矿物的初步研究

    李艺,覃朝科

    有色金属矿床伴生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中国则构成为银矿资源的主体。在各种类型的伴生银矿床中 ,银主要作为独立银矿物产出 ,并形成种类繁多的银矿物。中国主要有色金属伴生银矿床中已初步发现银矿物 50多种。本文对其中若干种国内首次发现或较少见的银矿物的产出特征作了简要的介绍

    1999年04期 426-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55 ]
  • 湘西金-锑-钨矿深部矿化初步预测

    杨思学,张振儒,张哲儒

    湘西金 -锑 -钨矿产于晚元古代紫红色板岩——马底驿组。该组以富含 Fe2 O3 ,局部富含 Ca O为特征 ,可能作为地球化学障控制着本区矿床及矿化的分布。湘西金矿中主要控矿要素为 :构造、地层及主要成矿元素络合物的地球化学性质。金以 Au(HS) -2 形式搬运 ,其沉淀主要由紫红色板岩的氧化作用而形成的黄铁矿化引起。钨以 WO-4 和 HWO4 形式存在 ,温度的降低及局部富钙围岩的存在控制着其沉淀。锑不仅以 Sb(OH) 03 ,而且以 Sb S-2 和 Hn Sb Sn-24 (n=0 ,1或 2 )的形式存在 ,其沉淀成矿主要由温度的降低所控制。预测在— 510 m标高及其以下 ,只要有紫红色板岩存在 ,在构造有利处 ,金矿化将继续存在 ,而钨、锑矿化将会逐渐尖灭。

    1999年04期 435-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2 ]
  • 碧口群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探讨

    刘铁庚,叶霖

    碧口群是一套浅变质的中晚元古代火山 -沉积岩建造 ,主要分布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地区。其中火山岩主要由细碧 -石英角斑岩系列火山岩组成 ,还有少量的玄武 -流纹岩系列火山岩和富钾流纹岩。下亚群以酸性火山岩为主 ,中亚群以基性火山岩为主 ,上亚群既有基性火山岩 ,又有酸性火山岩 ,中性火山岩出露较少。火山岩变质很浅 ,基本保持原岩的结构构造和化学组成。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一系列图解 ,都一致判别为碧口群火山岩主要是钙碱系列 ,也有少量的拉斑系列 ,并具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因此 ,认为碧口群可能形成于岛弧裂谷环境

    1999年04期 446-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47 ]
  • 贺兰山北段孔兹岩系脱水熔融实验Ⅱ——岩石结构对变质反应的制约

    刘建忠,卢良兆,谢鸿森,欧阳自远,刘喜山

    贺兰山北段孔兹岩系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类岩石 :变粒岩及富铝片麻岩天然块状样品的脱水熔融实验研究表明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 ,两类岩石产生明显不同的变质反应 ,其中变粒岩类在所有的实验条件下均产生 Bt+Pl+Qz→ Hy+Kf+M(熔体 )的反应 ,而富铝片麻岩在不同压力下出现不同的变质反应 :0 .4 GPa条件下发生 :Bt+Pl+Qz→ Hy+Kf+M;0 .6 GPa条件下发生 :Bt+Qz→ Sil+Kf+M;0 .8GPa条件下发生 :Bt→ Cud+Kf+M。本文认为制约变质反应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的结构构造 ,因此在讨论高级变质作用时更要强调压力的重要性

    1999年04期 453-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0 ]
  • 广西五圩锑矿床的水锑铅矿及其物种归属

    张如柏,龚夏生,张玉玉,王自友

    水锑铅矿 (Bindhenmite)产于广西五圩锑矿床的氧化带 ,该矿床中主要的工业矿物是脆硫锑铅矿 (80 %~ 85% )、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辉锑矿以及含银的黝铜矿等。与水锑铅矿共生的是褐铁矿、水云母、孔雀石、石英及粘土等。水锑铅矿呈土状、粉末状、黄色—淡黄色或者有淡绿色的黄色 ,硬度低 (因为是粉状物 ,无法测出具体数值 )。土状光泽、密度 5.2 4 g/ cm3 ,N>1.780。用常规化学法测定其成分 (% )为 :Pb O 4 0 .55,Sb2 O549.4 4 ,Fe O 0 .0 5,Fe2 O3 0 .57,Al2 O30 .0 2 ,Si O2 0 .0 5,H2 O+ 9.4 7,总计 10 0 .15。计算出的氧化物之比为 :Pb O∶ Sb2 O5∶ H2 O=1∶ 1∶ 3,故其化学式为 :Pb Sb2 O6· 3H2 O。强 X射线衍射线为 :3.0 2 4 (10 0 ,2 2 2 ) ,2 .6 2 9(4 0 6 ,4 0 0 ) ,1.84 5(4 6 .4 4 0 ) ,1.578(4 0 ,6 2 2 ) ,等轴晶系。 a=1.0 4 7nm。

    1999年04期 459-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3 ]
  • 几个独立银矿床矿物学研究

    战新志,张乾,董振生,赵惠兰

    独立银矿床是近十多年来新发现的矿床类型 ,因而对银的赋存状态、银的矿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而这方面的研究对独立银矿床的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内蒙古额仁陶勒盖、吉林山门和江西虎家尖三个矿床的研究发现 ,独立银矿床中的银主要以银的独立矿物形式存在 ,三个矿床银矿物的种类占自然界已发现银矿物的 2 0 % ,主要包括银的复杂硫盐、硫化物、自然元素、金属互化物、硒化物及卤化物 ,矿物组合表现出了低温成矿的特点

    1999年04期 46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1 ]
  • 四川石棉金矿床中的黝铜矿族矿物

    王小春,张哲儒

    四川石棉西部碳酸盐岩系中的金矿床产于泥盆系中统 ,受层间蚀变破碎带控制。其中分布有为数较多的黝铜矿族矿物 ,与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 Au- Ag系列矿物共同组成矿石的矿物组合和 Au- Cu- Ag- Pb- As- Sb- Bi的元素组合。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黝铜矿族矿物有锌黝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和锌砷黝铜矿等 ,其中 ,Fe- Zn、As- Sb之间分别呈完全类质同象。在垂向上 ,黝铜矿的成分自上而下由富锌锑向富铁砷演变。黝铜矿族矿物的产出及分带特征对于区内同类金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999年04期 470-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0 ]
  • 祁雨沟金矿自然金晶体形态和微形貌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杨竹森,高振敏,李红阳,丁振举

    根据自然金晶体生长和台阶运动的动力学以及台阶聚并规律 ,自然金的晶体形态和晶面微形貌具有较强规律性。晶体形态随温度和金的过饱和度增高 ,由 { 110 }习性晶经 { 10 0 }习性晶演变为 { 111}习性晶 ;晶面上阶梯状生长纹的高度随金的过饱和度的增大而增高 ,阶梯的密度随热液碱性程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一结论得到河南祁雨沟金矿 、 阶段自然金晶体形态的证实 ,并与其它金矿的地质事实和人工合成实验结果相符 ,其对金矿成矿和找矿研究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1999年04期 475-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9 ]
  • 丹寨汞矿卤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邵树勋,张乾,潘家永

    丹寨汞矿是产于碳酸盐岩地层中以汞为主伴生金的浅成低温层控矿床。本文对该矿床矿石及围岩中的卤素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矿区内 Br、I的富集程度远比 F、Cl高 ,从远矿围岩→近矿围岩→汞矿石 Br、I含量呈增加趋势 ,金矿石中 Br、I含量比近矿及远矿围岩含量低 ,且 I的富集系数小于 1;2 F在金矿化岩石及近矿围岩中含量较高 ;3Cl的变化规律不甚明显 ,且富集系统均小于 1;4垂向上汞矿石中 Br、I在矿体上部富集 ,近矿围岩中Br、I主要富集在中部 6 53~ 6 90 m中段区间 ;5Br、I可作为寻找汞矿的指示元素

    1999年04期 483-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4 ]
  • PZT铁电体中烧绿石相向钙钛矿相转变研究

    谭红,何锦林,孙向彤,汪大成

    本文对不同衬底材料上 PZT铁电体材料钙钛矿相的形成 ,及其相变温度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ZT膜的相变结构除受衬底影响外 ,在由非晶相或烧绿石相向铁电钙钛矿相的转化过程中温度对相变的影响尤为显著。

    1999年04期 49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