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冀东麻粒岩系变质峰期水活度、氧逸度及其化学位变化——以太平寨—娄子山地区为例

    卢良兆,董永胜,周喜文

    脱水反应的热力学计算确定本区太古宙麻粒岩系变 质峰期水活度很低,太平寨地区富铝片麻岩和紫苏黑云片麻岩麻粒岩中aH 2O值一般均在0.10~0.20之间,娄子山地区相对稍高,一般为0.15~0.25。全区峰期 氧逸度lgfO2在-8~-14之间。(μH2O/XBt Mg)和(μO2/XBtMg)系数平均值太平寨地区分别为- 0.293和-1.60,娄子山地区分别为-0.364和-1.42。全区aH2O很低,同一地 区上述各种数值相当均匀,不同地区则有一定差异,这些特征与“碳质变质”机理相符,说明 峰期水活度可能受深源CO2流渗透的控制,属于外部缓冲性质。

    2000年04期 323-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闪锌矿交代黄铜矿形成的”黄铜矿病毒”结构

    胡文宣,张文兰,胡受奚,顾连兴

    闪锌矿和黄铜矿交生形成的”黄铜矿病毒”结构通常被解释为由富铜热液交代闪锌矿形成。本文通过显微结构研究、电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微束分析,都证明了建德铜矿的”黄铜矿病毒”结构系闪锌矿交代黄铜矿形成。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群仍保留着原始黄铜矿的轮廓,高倍电镜下具明显的交代残蚀结构,电子探针点、线、面成分分析都表明,无论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含量多少,Fe∶Cu原子比始终在1附近,与后期热液交代说不相符。总成分在相图上的投点还否定了固溶体成因的可能。

    2000年04期 331-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多形态自然硒的首次发现及其成因初探

    朱建明,郑宝山,刘世荣,李社红,苏宏灿,毛大钧

    在湖北省恩施市渔塘坝的富硒碳质硅质岩、碳质页岩及其废弃岩石堆中,作者首次发现了多种形态的自然硒。本文根据自然硒的产出环境和成因将其分为三种,一种产于近地表废弃“石煤”堆中;一种与构造作用有关;另一种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近地表废弃“石煤”堆中的自然硒是与岩层燃烧(或自燃)有关,见有晶形完好、颗粒粗大的晶体;与构造作用有关的自然硒多为毛发状、针状;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的自然硒颗粒细小,针状晶体少见。

    2000年04期 337-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苏格兰阿伯丁城市土壤的微生物特性研究

    杨元根,E.Paterson,C.Campbell

    在重金属的胁迫下,阿伯丁市城市土壤中微生物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农村土相比,微生物基底呼吸作用明显增强,但微生物生物量却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理参数C-mic/C-org、qCO-2值明显升高,Biolog数据显示城市土壤对能源碳的消耗量和速度显著升高,而且对能源碳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利用效率却明显降低,反映出微生物特性可作为城市土壤环境质量变异的有效指标。

    2000年04期 342-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氧化铁矿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及其表面特征

    丁振华,冯俊明

    杂质和复杂的微形貌导致铁(氢)氧化矿物表面的能量和结构高度不均一。能量高、配位数低的位置吸附力强。电荷和离子半径决定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由于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吸附过程几乎都与流体有关,流体的pH值主要通过对铁氧化物的影响来影响吸附过程,pH值的变化改变了铁氧化物表面羟基的分布,即改变表面吸附位置的结构,进而影响铁氧化物的吸附能力。铁(氢)氧化物的表面结构极其复杂,现有的吸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铁(氢)氧化物的吸附行为,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2000年04期 349-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研究高岭石氢原子的位置

    朱丹,罗泰义,刘耘,朱成明,黄智龙,卢龙芳,马拥军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ab initio)计算高岭石内层氢原子和外层氢原子的位置,计算出的内层氢原子平衡位置为:氢氧键与ab平面的夹角为-19.4°,氢氧键长0.098 28nm;外层氢原子平衡位置为:氢氧键与ab平面的夹角为64.4°,氢氧键长0.101nm。

    2000年04期 353-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宝石学研究十年新进展

    申柯娅,王昶

    90年代以来,我国宝石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宝石鉴定、人工合成宝石和宝石优化处理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研究、现代宝石学研究重点和未来宝石学研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宝石学10年发展的概况。

    2000年04期 356-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达拉布特蛇绿岩带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

    杨瑞瑛,唐红峰,刘丛强,高桥和也,增田彰正,魏龙

    达拉布特蛇绿岩带的镁铁质岩属亚碱性和碱性系列,可能是弧后盆地火山活动的产物。根据镁铁质岩的层位关系、岩浆来源和微量元素特征,可将该盆地的地质演化概括为扩张阶段和封闭阶段。盆地扩张阶段早、中期喷发的镁铁质岩具有低的稀土和不相容元素丰度,而在盆地封闭阶段晚期喷发的碱性玄武岩,其特点是稀土和大多数不相容元素丰度极大增高,其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型。

    2000年04期 363-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贵州银厂坡银矿床蚀变过程中组分迁移特征

    胡耀国,李朝阳,温汉捷

    银厂坡银矿床碳酸盐化蚀变作用与银的矿化富集在空间上紧密相伴,这种蚀变作用导致矿石与围岩中组分有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定量计算阐明组分之间的迁移方向;计算表明在银的原生富集过程中,常量组分的带入与带出最不明显;而微量组分Ag和Cu、Pb、Zn、As、Sb、Cd、Ga、Ge带入围岩明显。在银的次生富集过程表现为Ag和Cu、Pb、Cd、Ga、Ge、REE、Al-2O-3、Fe-2O-3、FeO、MnO、K-2O、P-2O-5的强烈带入,以Al-2O-3、Fe-2O-3、K-2O、P-2O-5带入强度最大,这是由于CaO、MgO被淋滤,体积亏损造成强烈带入的假象,而As、Sb、Zn、V、Cr、Co、Ni、CaO、MgO为自围岩中带出组分,以CaO、MgO带出强度最大。REE除原生富集的弱蚀变白云岩→矿化白云岩表现为带出外,其余原生富集过程均表现为带入围岩。造成组分发生迁移的主要因素除各组分自身的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外,水岩反应的物化条件也是造成银的不同富集阶段中不同组分发生不同程度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0年04期 371-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都龙矿床含矿层状夕卡岩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刘玉平,李朝阳,刘家军

    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含矿岩石层状夕卡岩,顺层产出于中寒武统田蓬组片岩、大理岩中。本文通过层状夕卡岩的地质、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研究,提出其形成大致经历了热水沉积、区域变质和岩浆热液叠加等三个阶段,属于多因复成夕卡岩,并为矿床成因提供了佐证。

    2000年04期 37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滇西羊拉铜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潘家永,张乾,马东升,李朝阳

    滇西羊拉铜矿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铜矿床。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该矿床的S、Pb、C、O、Si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该矿床不同矿石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一致,其平均值靠近零值且具有塔式分布特征,表明硫来源于上地幔或岩浆作用;该矿床矿石中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与矿区大理岩的C、O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其δ13C(PDB)为-3.27‰~-4.89‰,与上地幔射气及岩浆作用形成的CO-2的碳同位素组成一致,因此矿石中方解石中碳亦来源于上地幔射气或岩浆作用;铅同位素特征表明早期热水沉积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而中晚期形成的夕卡岩型矿石及蚀变破碎带型矿石的铅具有上地幔铅的特征。

    2000年04期 385-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酸性溶液中毒砂氧化作用动力学实验——1.实验方法及部分结果

    郁云妹,朱咏煊,高振敏

    毒砂是一种含有有毒元素的矿物,在氧化和酸性的介质中很容易被氧化和分解,对环境造成污染。研究毒砂氧化作用的速率和影响因素,有利于环境保护。本文介绍了用混合流反应器研究毒砂氧化作用的方法。指出用Fe-2(SO-4)-3作氧化剂氧化毒砂所释放的砷以As(Ⅲ)为主。

    2000年04期 390-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机械力化学改性硅灰石表面行为TEM的研究

    吴伟端,潘兆橹

    选用气流磨超音速气流作为机械力,对硅灰石、硬脂酸进行超细粉碎-表面改性。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观察硅灰石/硬脂酸复合粉体界面微观形貌及成分(Ca、Si、C)的变化规律。TEM能谱分析结果表明:从硅灰石到硬脂酸,Ca、Si含量逐渐降低,C含量则逐渐升高。

    2000年04期 397-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华南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与铀成矿热液的初步对比

    戚华文,胡瑞忠

    以华南两个复式岩体中的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花岗岩为例,通过对石英中原生流体包裹体类型、分布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形成深度的确定,结合包裹体成分分析,并与华南部分铀矿床成矿流体进行对比,认为高温高压、低CO-2和HCO--3含量、低f-O-2,是制约华南含铀花岗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分异出的岩浆流体不能活化自身携带的铀,而形成与花岗岩侵入同期铀矿床的主要原因。

    2000年04期 40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

    吕志成,郝立波,段国正,李殿超,连长云

    对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中生代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蒙古-鄂蒙茨克残余洋“剪刀式”闭合的总体构造背景下,但各组火山岩形成的具体构造属性不尽相同。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残余洋开始“剪刀式”闭合,布列亚-佳木斯地体逆时针旋转的拉张环境;上库力组火山岩形成于布列亚-佳木斯地体剪切-走滑拼合的挤压环境;梅勒图组火山岩形成于张性裂陷环境。反映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本区处于旋转、拉张-挤压、走滑拼合-再旋转拉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2000年04期 406-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关于矿物命名的程序和原则(1997年)

    ErnestH.Nickel,JoelD.Grice

    2000年04期 415-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