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松柏,林建明,吴季怀,魏月琳
通过丙烯酸与绢云母超细粉的接枝共聚 ,制备出吸水率为 1 1 0 0倍的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当绢云母超细粉的用量为 1 0 %~ 2 0 % ,丙烯酸单体的浓度为 2 5 % ,单体的中和度为 65 % ,交联剂用量为 0 .1 % ,引发剂用量为 1 .5 % ,接枝共聚反应温度为 70℃时 ,可获得较好的结果。本文讨论了上述反应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并探讨了吸水材料的颗粒大小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2003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130 ] - 林建明,林松柏,吴季怀,魏月琳
通过丙烯酸与绢云母超细粉的接枝共聚 ,制备出吸水率为 1 1 0 0倍的超吸水性复合材料。通过X 射线、傅立叶红外光谱、热分析、偏光显微镜等对样品进行表正和分析。结果表明 ,丙烯酸与绢云母在接枝共聚过程中绢云母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但分散度提高 ;绢云母粉体OH基团与丙烯酸COO基团发生了某种形式的键合或结合 ,形成了一种网络结构 ;复合材料的脱水温度提高 ,表明与水分子的结合能力增强。
2003年01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26 ] - 王玉往
,王京彬
,王莉娟
内蒙古大井矿床中产出一种奇特的闪锌矿斑点结构 ,闪锌矿斑点包裹于黄铁矿中 ,通过显微镜研究和电子探针分析 ,认为该闪锌矿斑点属罕见的富铜闪锌矿 ,w(Cu)为 3 87%~ 6 99% ,平均 5 3 7% ,其成因与在黄铜矿中的闪锌矿斑点一样 ,是高温下出溶作用的产物。
2003年01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6 ] - 吴平霄
分别应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HDTMA)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 (HDPY)改性插层蛭石对苯酚和氯苯两种非离子型环境污染物进行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蛭石原矿对苯酚和氯苯的吸附能力很小 ,经表面活性剂处理后其吸附能力大大增强。有机插层蛭石对苯酚的吸附具有表面吸附特征 ,其吸附等温线为Freundish型 ;而对氯苯的吸附实际上是氯苯在水相与有机蛭石中有机相之间的一种分配过程 ,其吸附等温线为直线型。苯酚和氯苯的竞争吸附并未减弱有机蛭石对氯苯的吸附能力 ,反而由于它们同时存在产生协同效应 ,使有机插层蛭石对氯苯总的吸附能力有所提高。
2003年01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52 ] - 华仁民,李晓峰,张开平,季峻峰,张文兰
粘土矿物是流体作用过程中水 岩反应的产物 ,因此其特征反映了流体活动的特征和水 岩反应的环境。金山金矿蚀变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 ,其中 ,蚀变糜棱岩中的伊利石含量大于绿泥石含量 ;而蚀变超糜棱岩中的绿泥石含量大于伊利石含量。蚀变糜棱岩中伊利石的多型为 2M1,超糜棱岩中为 2M1和 1M。金山金矿蚀变绿泥石的成份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富铁绿泥石 ,由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和密绿泥石组成 ,绿泥石中Fe、Mg质组分不仅来自围岩 ,而且也有一部分来自流体。利用地质温度计计算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 2 0 6~ 2 5 8℃ ,流体的f(O2 )为 1 0 -2 9.56~ 1 0 -3 1.48。本文认为金山金矿热液蚀变为酸性蚀变 ,其环境为还原环境 ,流体作用的水/岩比较高 ;在水 岩反应过程中 ,流体中的Fe、Mg、Si为带出组分。粘土矿物的形成机制为溶解 迁移 沉淀。
2003年01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196 ] - 尚林波,樊文苓,邓海琳
对NaCl HCl H2 O体系中银、铅、锌氯络合物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热液中银、铅、锌氯络合物的稳定性受体系温度、pH、Eh以及组分浓度的控制。相同温度下 ,H+ 、Cl-浓度降低 ,还原硫增加 ,均使络合物趋于不稳定 ,发生不同程度的沉淀分异。当t=3 0 0℃ ,[Cl-]=0 .2 4mol/L,pH =6.86时 ,铅氯络合物的沉淀量达 5 5 % ,锌氯络合物的沉淀量超过 92 %。热液体系中硫化物的存在 ,对银的影响最大 ,溶液中的银氯络合物几乎沉淀完全 ,浓度可降至检测限以下。而铅和锌的氯络合物相对稳定。热力学计算表明 :溶液中的银是以硫化银或自然银的形式沉淀析出。因此 ,还原硫的存在是导致热液体系中银与铅锌发生分异的重要因素。
2003年01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09 ] - 凌其聪,刘丛强
应用改善了的质量平衡方程研究冬瓜山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的元素活动性及质量迁移 ,结果表明 :系统中Zr,Hf,Y和Nb为不活动元素 ,其余均为活动元素。主量元素中仅CaO为迁出组分 ,其质量迁移量为 84% ,其余均为带入组分 ,带入量最大的SiO2 的质量迁移量高达 2 3 84% ;稀土元素均为带入组分 ,其中 ,中稀土较轻稀土和重稀土的活动性更强 ;其它微量元素中 ,带入序列由强到弱为 :Cr→Ta→Sn→Th,迁出序列由强至弱依次为 :U→Sb→Ni→Sr→Ba→Rb→Co→W ;成矿元素Cu和Ag为带入组分 ,其中Cu的带入量最大 ,质量迁移量高达 1 2 0 0 %。本文还得出两点具普适性认识 :①稀土元素较其它微量元素对体系条件的变化更为敏感 ,且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能更好地示踪地质地球化学过程。②不同元素在不同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差异极大 ,仅凭经验判定某一元素为不活动元素往往不可靠。因此 ,在开展质量平衡研究时 ,首先采用适当方法确认体系的不活动元素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前提工作。
2003年01期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37 ] - 彭苏萍,丁述理,王贤君,刘钦甫
大庆油田部分三元复合驱抽油井结垢现象比较严重。井中结垢损害抽油设备 ,增加了生产成本。通过运用XRD ,IR ,SEM和化学分析手段对抽油井垢的研究发现 ,垢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O和SiO2 ,其含量分别为67%和 2 8% ,油井垢中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罕见矿物———六方球方解石。六方球方解石呈微晶状 (1~1 0 μm) ,并常常以微晶聚集的球粒状出现 ,同时伴生有无定形SiO2 。呈游离态的SiO2 和有机质对于六方球方解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01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7 ] - 王一先,白正华
在对石铜钼矿和河台金矿尾砂矿物物相及化学组成研究基础上 ,利用自行设计的大口径淋滤柱开展了淋滤实验和静置浸泡 (溶解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矿山尾矿排放水不一定是酸性 ,它取决于矿床脉石矿物、赋矿的岩石及其次生蚀变矿物的酸缓冲能力。矿山排放水的组成是地表或地下水与矿山尾砂中矿物和氢氧化物及非晶态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元素的赋存状态对其被淋滤的程度有很大影响。优先流能使重金属大量带出 ,因此要尽量防止优先流的形成。研究结果可为矿山综合整治和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2003年01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26 ] - 王晓霞,卢欣祥
沙河湾岩体具有较典型的环斑结构。岩体中的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均有两期 ,与典型的环斑花岗岩相似。该岩体中环斑结构花岗岩中的暗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的n(Fe) /n(Fe+Mg)分别是 0 3 3~0 3 7和 0 40~ 0 42 ,与典型环斑花岗岩中的富铁、贫镁的特点有一定差异 ,而与I A型过渡性花岗岩的暗色矿物相似 ,表明该岩体在岩浆成分和形成机理上可能与典型的稳定大陆内部的环斑花岗岩存在着差异。这可能正是产于造山带环境中的环斑结构花岗岩的特点之一。
2003年01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52 ] - 朱丹,陶炎,罗泰义,高振敏,朱成明,柏坚
金宝山超镁铁侵入岩赋存有超大型硫化物铂族元素矿床。单辉橄榄岩是岩区最主要的含矿岩石类型。根据单辉橄榄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探讨岩浆的结晶分异演化过程 ,提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结晶分异有关 ,母岩浆成分为拉斑质玄武质岩浆。岩体高镁、高稀土总量 ,以及橄榄石与辉石的结构特征显示岩体是橄榄石、铬尖晶石等矿物与残留岩浆混合形成。
2003年01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1 ] - 丁振华,王明仕,冯俊明
研究了天然铁的 (氢 )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 ,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铁 (氢 )氧化矿物的吸附能力明显不同。针铁矿的吸附能力最强 ,赤铁矿吸附能力变化最大。对于同种矿物 ,矿物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 ,矿物的晶体习性有一定的影响。粒度较大 (>1 40目 )的情况下 ,天然矿物的粒度对矿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没有规律性。pH值对铁氧化物矿物的吸附性能影响最大。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 ,铁的(氢 )氧化矿物的吸附量增加 ,但吸附率变化复杂且没有明显规律性。铁的 (氢 )氧化矿物的吸附行为较为符合Freundlich型和Temkin型等温吸附式。
2003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32 ] - 方维萱,刘方杰,胡瑞忠,陈梦熊
陕西八方山大型 (金 )多金属矿床赋存在于中泥盆统吉维特晚期的热水沉积岩相中。富SiO2 酸酐型热水同生 交代沉积作用形成热水同生沉积微相 (层状硅质岩 )、热水同生交代微相 (微晶石英岩及硅化灰岩 ) ;富Fe2 + Mg2 + 碳酸盐型热水同生沉积作用形成层状含铜硅质铁白云岩 ;在同生断裂附近 ,因热水液压致裂 隐爆作用形成含铜黄铁矿硅质铁白云石角砾岩 ;富Na+ 铝硅酸盐型 /富Fe2 + 、Mg2 + 碳酸盐型热流体在同生断裂中形成热水充填微相 (穿层脉状钠长石碳酸岩 ) ;低温热卤水 (富F、Ba、B、As、Sb)形成热卤水同生沉积微相。矿质大规模沉淀的地球化学动力学因素为 :在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中 ,在单一成分热水体系的温度、压力改变而发生快速化学沉淀 ;不同成分、性态的热水混合后 ,强烈的酸 碱作用及Eh pH剧变等 ,触发热水体系失稳 ,引起矿质大规模沉积。 [SiO2 ]和F可能是重要的矿化剂。
2003年01期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6 ] - 彭渤,陈广浩,Adam Piestrzynski
辉锑矿脉为沃溪钨锑金矿床最具工业价值的矿石类型。本文报道了近期对该型矿石的主要矿石矿物如自然金、自然锑、辉锑矿、白钨矿、黑钨矿等的观察研究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分析了矿石矿物微量化学成分特征及其所揭示的矿床成因信息。研究表明 ,矿床成矿应与区域构造 岩浆作用有成因联系。从而建立了该矿床新的成矿机理模式。
2003年01期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92 ] - 陈根文,夏斌,钟志洪,王国强,王核,赵太平,汪劲草,张莉,漆亮,李荪蓉
西藏日喀则蛇绿岩是我国发育最好的蛇绿岩之一 ,目前有关日喀则蛇绿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作者在研究得几蛇绿岩剖面时发现存在玻安岩 ,从而为日喀则蛇绿岩具有弧前背景提供了直接证据。得几蛇绿岩中玻安岩类样品具有高硅、高镁、低钛的特征 ,岩石中Zr、Yb和Y的含量也较低 ,具有明显的玻安岩特征。根据这些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 ,认为岩石是由早期经历过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的残余在含水条件下再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得几蛇绿杂岩体部分形成于弧前环境。
2003年01期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6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