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剥片高岭土的有机改性

    孙红,刘志强,单永奎,何鸣元

    用醋酸钾进行插层形成高岭土 醋酸钾复合体。通过X射线检测 ,高岭土层间距明显增大。将此复合体通过水洗 ,除去醋酸钾 ,高岭土即被剥片。剥片后高岭土粒径变小 ,但保持了高岭土的基本层状结构。用偶联剂对剥片后高岭土进行有机改性 ,形成高岭土有机复合物。“有效活化指数”的测定实验表明 ,利用此种方法制备的剥片高岭土有机改性效果很好。

    2003年02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84 ]
  • 黔西上二叠统玄武岩组上部凝灰岩层发现黄铜矿化

    张正伟,朱炳泉,常向阳,胡耀国

    2003年02期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77 ]
  • 合成金刚石单晶体层错的同步辐射形貌研究

    于万里,罗永安,田玉莲,贾晓鹏

    利用同步辐射对合成金刚石晶体中面状缺陷进行了形貌学研究。在晶体中观察到多个层错和一个由两个层错三角形组成的层错四面体。计算了层错及层错四面体各个边界的方向指数 ,确定了各个层错的面指数。根据层错的消像规律 ,确定了各个层错的位移矢量。除一个层错为Frank型简单层错外 ,其余层错皆为既具有Frank位移 ,又具有Shockley位移的复合型层错 ,层错尺寸大小在 0 68~1 1 5mm。

    2003年02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1 ]
  • 大洋多金属结核中1nm锰矿相的相变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

    冯旭文,钱江初,张培志

    多金属结核样品在室温中放置或加热干燥后 ,其中的 1nm锰矿相会部分或全部地相变为 0 7nm锰矿相 ,这说明 0 7nm锰矿相可能不是多金属结核的原生锰矿相 ,而仅仅是 1nm锰矿相的相变产物。研究结果表明 :1nm锰矿相结构中的Cu2 + 、Co2 + 、Ni2 + 等金属阳离子的含量与其结构稳定性有正相关关系 ,即金属离子含量越高 ,其结构越稳定 ,1nm锰矿相越不易相变为 0 7nm锰矿相 ,反之亦然 ;另外 ,不同金属阳离子稳定 1nm锰矿相结构的能力也不同 ,结核中几种主要金属阳离子对 1nm锰矿相结构的稳定能力从大到小为 :Ni2 + >Cu2 + >Co2 + >Zn2 + >Ca2 + =Mg2 + 。

    2003年02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1 ]
  • 西秦岭礼县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系中的含钛透辉石

    王建,李建平

    对西秦岭礼县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系中的基质相含钛透辉石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 ,根据透辉石中Ti和Al的含量划分出低Ti 透辉石和高Ti 铝透辉石两种基本类型 ,它们作为同源岩浆演化结晶的产物 ,结晶顺序前者先于后者。火山岩系的透辉石 [Ca(Mg,Fe)Si2 O6]结晶过程中广泛存在着CaTiAl2 O6(钛辉石 )分子替代 ,晚期熔体富Ti、Al贫Si、Mg。百草山岩筒是演化岩浆结晶的产物 ,熔体向富Ti、Al、Fe3 + 、Na,贫Mg、Si趋势演化 ;在透辉石成分上表现为CaTiAl2 O6和NaFe3 + Si2 O6(锥辉石 )端元分子对Ca(Mg,Fe)Si2 O6的替代。本地区基质相透辉石与世界上典型地区的钾霞橄黄长岩系的透辉石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比性 ,反映了这种特殊的岩浆熔体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透辉石的结晶过程和阳离子在矿物晶格中的占位。

    2003年02期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7 ]
  • 辽宁岫岩叶蛇纹石热处理产物的矿物学特征

    来红州,王时麒,俞宁

    对辽宁岫岩叶蛇纹石进行了热活化处理 ,通过差热 热重分析 (DTA TG)、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XRD)、红外光谱分析 (IR)和扫描电镜分析 (SEM) ,发现热活化温度达到 5 0 0℃时 ,叶蛇纹石八面体片中的羟基开始显著脱失 ,并出现镁橄榄石新物相 ,但仍然保持层的结构 ;当温度达到 5 5 0℃时 ,叶蛇纹石的层状结构被完全破坏 ;温度升高到 65 0℃时 ,镁橄榄石结晶度增高 ,并出现顽火辉石新物相 ;当温度达到 1 0 5 0℃时 ,镁橄榄石的含量略有减少 ,并出现较多的晶质顽火辉石物相。

    2003年02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28 ]
  • 福建碧田Au-Ag-Cu矿床含金石英脉中磷灰石的阴极发光研究

    刘晓东,华仁民

    碧田Au Ag Cu矿床含金石英脉中的磷灰石在阴极射线激发下发明亮的黄绿色光 ,特征峰波长为 5 70~5 80nm。阴极发光 (CL)图像揭示了磷灰石的内部环带结构 ,不同环带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发光带w(MnO) >0 .4%、n(Mn) /n(Fe) >2、n(Mn) /n(La+Ce) >4;Mn2 + 为CL的主要激发元素。磷灰石晶体结构中以LREE3 + +Si4+ =Ca2 + +P5+ 为主要的元素替代形式。磷灰石微量与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表明 ,该矿床形成于近地表的低温热液体系 ,成矿流体在矿物共沉淀的晚期向富Si、Na方向演化。

    2003年02期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4 ]
  • 冀中坳陷南区古近纪砂岩碎屑组分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杨明慧,刘池阳,孙冬胜

    据冀中坳陷南部晋县凹陷钻井岩心砂岩碎屑组分、重矿物以及部分常量元素的序列变化分析 ,该区古近纪地壳曾发生强烈的断块翘倾运动 ,主要物源类型变化反映裂谷盆地边缘的断块构造背景。砂岩类型从孔二段岩屑砂岩到孔一段至沙二段岩屑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再到沙一—东营组岩屑砂岩 ,为一旋回过程。在垂向上 ,石英组分向上递增 ;长石组分呈低高低变化 ;而碳酸盐岩屑组分则显示上下高、中部低的特点 ,与正常的地层序列不相匹配。结合盆缘构造演化研究认为 ,在孔二段大量出现的高碳酸盐岩屑与断块翘倾并与可能的燕山期逆冲断块的侵蚀有关。

    2003年02期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5 ]
  • 动力变形条件下Au迁移、富集的构造地球化学实验研究

    杨元根,金志升,王子江,张国平,吴惠明

    对海南二甲金矿和广东河台金矿形成的动力学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动力变形中发生了明显的力学 化学耦合作用。云母矿物变形强烈 ,塑性变形 ,定向拉长显著。黑云母发生了褪色作用 ,从褐色变成浅褐色甚至无色 ;白云母干涉色从鲜艳的蓝色变为黄色 ,甚至无色。随试验温度、压力条件的升高 ,岩石、矿物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演变。动力变形还使岩石和矿物中的元素呈现化学迁移和富集作用 :云母矿物中的杂质容量降低 ,导致铁质释放 ;硫化物矿物的反射率增高 ,成矿元素特别是Au在其不同部位发生一定的变化。自然金颗粒在析出过程中 ,与Si、Fe分离而纯化。动力变形中成矿元素 (特别是Au)的迁移、富集等效应是通过压溶作用实现。

    2003年02期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6 ]
  • 金刚石中晶格氢的UHF法计算分析

    杨志军,彭明生

    对金刚石中晶格氢进行了UHF法计算 ,结果表明 ,空穴吸引 1~ 4个氢原子均可以稳定存在。空穴具有吸引较多氢原子在其周围的倾向 ,最多可以达到 4个氢原子。当空穴吸引 1个氢原子时 ,氢原子倾向于直接存在于碳晶格空穴中 ,不改变化学键的键长 ,即以顺磁性氢的状态存在时更为稳定。

    2003年02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9 ]
  • 内蒙古撰山子金矿黄铁矿的热电性特征及其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

    阴翠珍

    研究了撰山子金矿床中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黄铁矿的形成世代、黄铁矿热电性的一般特征及黄铁矿的热电性与晶体形态、化学成分及金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中 ,黄铁矿的导电类型既有n型、p型 ,又有n p中间型 ,并以p型为主 ;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其热电性特征不同 ;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在矿体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

    2003年02期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9 ]
  • 硬玉塑性变形的AFM特征

    郭颖,赖兴运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对缅甸硬玉进行表面观察 ,研究其纳米级范围内矿物晶体的超显微结构及构造特征 ,探讨其形成的动态过程和物理化学等外部条件。结果发现在缅甸硬玉表面存在大量残余变形现象 ,尤其是以典型的扭折带、亚晶粒、晶粒扭曲结构为特征 ,反映了硬玉晶体内聚集了大量的位错。这些现象表明硬玉在其结晶之后曾在高压及较高温的地壳深处经历了强烈的塑性变形过程 ,它们与地表或近地表低温、低压条件下形成的以脆性破裂为主的变形方式有本质的差别。硬玉中大量的塑性变形现象表明了它是在比较复杂的动态地质环境中形成的 ,深部的这种复杂变形作用使得缅甸硬玉有别于世界上其它地方的硬玉 ,其独特的地质形成过程造就了本区为世界上典型的也是最大的翡翠矿床。

    2003年02期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4 ]
  • 最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黄土剖面中绿泥石的化学风化与古气候变迁

    赵良,季峻峰,陈骏,刘连文,陈旸,鹿化煜

    对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地区的 4个黄土 古土壤剖面和 1 0个现代土壤样品中绿泥石的化学风化进行研究 ,发现黄土 古土壤剖面中的绿泥石在最近 1 3万年发生了明显的化学风化 ,其风化程度受剖面位置和气候控制 ;黄土 古土壤剖面中w(绿泥石 +高岭石 ) /w(伊利石 )的比值与磁化率之间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 ,绿泥石的化学风化与古土壤中铁氧化物矿物的形成和磁化率的增强之间有成因联系 ;黄土高原现代地表样品中w(绿泥石 +高岭石 ) /w(伊利石 )比值与现代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有着良好的相关关系。认为w(绿泥石 +高岭石 ) /w(伊利石 )的比值可作为新的指示夏季风变化的替代性指标 ,对于定量重建古气候的变迁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02期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25 ]
  •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饶文波,高振敏,罗泰义,杨竹森,李红阳,陶琰,谱传杰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剖面中常量元素的垂向分布研究表明 ,K2 O、Fe2 O3 、Al2 O3 在剖面中的变化一致 ,呈双峰曲线变化 ,即在坡积带稍有富集、在残积带明显富集 ;而SiO2 与铁、铝等在剖面中的变化相反。红色粘土与矿区地层和矿化蚀变岩的常量元素对比分析表明了红色粘土可能来源于地层和矿化蚀变岩。常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常量元素与金的相关性分析表明K2 O、Fe2 O3 、Al2 O3 在红色粘土中为共生元素 ;金的富集主要受红色粘土中褐铁矿和伊利石的吸附影响。红土化参数分析说明了红色粘土剖面经历两次红土化作用 ,残积带相对于其它带经受过较强的红土化作用 ,但整个红色粘土剖面遭受的红土化作用不强 ,红土化程度低 ,仅处于粘土化阶段。

    2003年02期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6 ]
  • 大兴安岭中南段燕山期三类不同成矿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吕志成,段国正,董广华

    大兴安岭中南段燕山期三类不同成矿花岗岩中黑云母主要为富铁黑云母和铁黑云母 ,属富铁黑云母 铁叶云母系列。黑云母主要化学成分表明本区花岗岩碱度属正常碱度 过碱性岩石系列 ;本区燕山期花岗岩为壳幔混源成因 ,其岩石系列属于长江深源系列和南岭浅源系列之间的过渡类型。燕山期三个不同期次不同成矿系列的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明显不同 ,燕山早期早阶段与铜成矿有关的花岗岩黑云母相对以富镁贫铁为特征 ,燕山晚期早阶段与锡多金属矿化有关的花岗岩其黑云母成分相对以富铁贫镁为特征 ,燕山早期晚阶段与铅锌银矿化有关的花岗岩黑云母成分处于两者之间 ,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是判别本区三类不同成矿岩体的有效标志。

    2003年02期 17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153 ]
  • 饮水氟化预防龋齿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郑宝山,王滨滨,刘晓静,翟城,朱广伟

    龋齿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口腔疾病。国内外大量研究与观察证明饮水氟化是最安全、投入产出比最佳的预防龋齿的公共卫生措施。在广州 ,1 965年开始进行饮水加氟试点 ,龋病发病率曾降低约5 0 % ,停止加氟后 ,龋病发病率再次上升。目前广州已成为全国龋病病情最为严重的城市。考虑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品中的糖增加而粗纤维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严重不足 ,城市供水正由以含氟较高的地下水为主转为以含氟较低的地面水为主 ,这种趋势将使我国龋病问题日益严重。在牙医严重不足 ,公众缺乏口腔卫生、牙齿保健知识的情况下 ,饮水加氟是最安全、有效、经济的防治措施。推广饮水加氟的工作 ,应当在科学研究和公众参与下 ,积极稳妥地进行。

    2003年02期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0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