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不同链长烷基季铵离子在蒙脱石层间域内排列方式的对比

    朱建喜,何宏平,郭九皋,杨丹,谢先德

    选用含不同烷基长链的三种季铵盐——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DTMAB)、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DTM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UTMAB),对河北钠交换蒙脱石进行了有机柱撑实验,以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实验产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烷基链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不同,三种长链季铵离子对蒙脱石的柱撑效果不同,DUTMA~+在蒙脱石层间域内可形成平卧单层、平卧双层和假三层三种不同排列方式;TDTMA~+与DDTMA~+在低浓度条件下形成的前两种排列方式相同,而第三种则不同,为倾斜单层排列;HUTMA~+有机柱撑产物中除了具有前两者的排列方式外,还具有倾斜双层排列方式。不同排列方式的复合产物可以多相共存。此外,随着柱撑剂浓度的增加,三种长链烷基季铵离子在蒙脱石层间域内的排列方式及其演化是不同的。

    2003年03期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168 ]
  • 凹凸棒石酸活化废液制备LDH实验研究 Ⅰ:合成方法和表征

    陈天虎,徐惠芳,鲁安怀,岳书仓,汪家权,彭书传,徐晓春

    在利用凹凸棒石生产活性白土过程中,大量形成的凹凸棒石酸活化废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用凹凸棒石酸活化废液制备LDH(层状双氢氧化物),一方面得到了LDH,同时也为解决活性白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污染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利用TEM和XRD研究了凹凸棒石粘土活化废液制备阴离子粘土微观结构特征,并对这种材料的形成机制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2003年03期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57 ]
  • 遵义牛蹄塘组发现的多水硫磷铝石

    罗泰义,李晓彪,姚林波,朱丹

    遵义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发现的多水硫磷铝石主要产出在Ni-Mo多金属层的微裂隙中,偶尔在多金属层下部的黑色粉砂岩中以脉体形式产出。该矿物结构不稳定,结构中一部分水分子很容易失去,在X射线衍射鉴定时其特征谱线变化较大;在自然条件下存放一定时间后,样品具有稳定的X射线衍射特征。此外,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热重和差热分析、TEM观测、化学分析和晶胞参数计算,与纤磷铝石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2003年03期 205-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7 ]
  • 金刚石呈色机制的新观点

    彭明生,蒙宇飞,杨志军

    已知金刚石中能产生颜色的点缺陷(即色心)主要有氮、硼、空穴、填隙子以及各种形式的氮与空穴的复合体。随着各种现代微束与谱学分析技术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的应用,对金刚石晶格中氮、硼以外的杂质—氢与过渡金属离子的赋存状态的研究,我们发现了新的致包点缺陷:成键氢,镍、钴离子,及其与氮的复合体,从而形成了氢致色与过渡金属离子致色的金刚石呈色机制的新观点。

    2003年03期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6 ]
  • 高岭土/吡啶插层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夏华,李学强,孟祥庆

    以高岭土/甲醇插层复合物作为中间体,用“取代法”制备了高岭土/吡啶插层复合物,产物用X射线粉晶衍射、热分析和傅利叶交换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在保持吡啶润湿的条件下,高岭土的层间距增加到1.22nm。吡啶的插层率达到了90.20%。高岭土/吡啶插层复合物不稳定,干燥后其层间距减少到0.86nm。高岭土/吡啶插层复合物的红外光谱表明:吡啶分子与高岭土的内表面羟基形成了氢键。吡啶分子在高岭土层间可能以垂直于高岭土层片的方式排列,且氮原子面对八面体层片。

    2003年03期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13 ]
  • 有机酸盐影响下土壤中1.4nm过渡矿物的转化特点

    黄丽,洪军,刘凡,谭文峰,周勇

    以我国中南地区黄棕壤和黄褐土的胶膜所对应的基质土壤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的柠檬酸钠和乙酸钠溶液对土壤进行不同时间的培养试验,探讨1.4nm过渡矿物-蛭石之间的转化特点。结果表明:基质土样中的部分1.4nm过渡矿物已逐渐向蛭石转化;与其它处理相比,用0.5mol/L的柠檬酸钠和盐溶液培养基质土壤7个月后,其1.4nm过渡矿物向蛭石转化最为明显;培养前后用DCB脱铁与不脱铁的处理对样品中矿物转化的影响不显著。土壤经有机酸盐溶液培养后,其部分1.4nm过渡矿物的层间羟基铝被柠檬酸钠或乙酸钠络合出层间,随后钾、钙、镁等的水合阳离子进入,使之转化为蛭石;有机酸盐的种类、浓度和培养时间的长短,对转化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3年03期 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6 ]
  • 高岭石泥岩夹矸的焙烧相变特征和深加工应用

    毕舒,谢先德

    通过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对高岭石泥岩夹矸焙烧相变特征规律进行研究,阐述了深加工工艺方法,开重点研究了4A分子筛的合成工艺路线和在塑料中的应用性能。高岭石泥岩夹矸的脱羟温度大于600℃,说明其有序度高。高岭石在加热分解为偏高岭石的过程中衍射峰是逐步消失的。对高岭石泥岩深加工工艺包括超微细和改性(包覆、接枝、乳液聚合)、化学处理等方法,焙烧工艺非常关键,先超细再焙烧,可大大降低了能耗。由高岭石泥岩合成4A分子筛,因其具多孔结构和特殊的晶体形态,可显著提高重质碳酸钙在塑料中的分散性,具有固体分散剂的特征,故可用于塑料中以提高塑料产品性能。

    2003年03期 228-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4 ]
  • 无烟煤泥岩夹矸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魏孔明

    对山西晋城矿区3号无烟煤层进行了实地观测,采集了一定数量的标本,通过显微镜下鉴定、差热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等一系列测试手段对无烟煤层中泥岩夹矸的岩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其主要成分高岭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无烟煤层中泥岩夹矸的主要成分高岭石因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向不同方向发生转化,主要表现在高岭石向伊利石转化,并有伊利石-蒙脱石(I/S)混层矿物及蒙脱石出现。造成这种煤的变质程度升高而其夹矸成分转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区域变质作用及周围介质条件影响所致。

    2003年03期 235-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4 ]
  • 海水珍珠微结构棱柱层的新认识

    马红艳

    棱柱层是珍珠层微结构中与珍珠质层明显不同的结构单元。运用XRD、IR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对我国优劣海水珍珠层微结构——棱柱层进行微区测试研究,结果发现海水珍珠微结构棱柱层不是以往认为的仅由方解石组成,而是有各种形态的文石棱柱,文石与方解石共同组成的棱柱。珍珠质量与棱柱体层的厚度及空间分布有密切关系,而并非完全是以往认为的文石含量越高海水珍珠质量就越好。

    2003年03期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24 ]
  • 间层矿物的结构参数与分类探讨

    刘灵燕,肖金凯,张澄博

    从间层的概念出发,对四个间层结构参数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总结,并根据间层矿物的结构和组成对其进行了分类探讨。首先根据晶层种类将间层矿物分为同类结构基元间层矿物和异类结构基元间层矿物两大类,然后根据变差系数划分出规则间层矿物和不规则间层矿物,最后根据间层比、连接概率等特征划分出有序间层、无序间层和带状间层。

    2003年03期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3 ]
  • 天然沸石在环保中的应用

    朱俊,王宁

    天然沸石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性,吸附性及较好的催化性等性能,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水处理、空气净化、放射性废物处理和抗菌剂的制备等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我国天然沸石的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应加强各种天然沸石的成分,结构和性能研究,大力加强天然沸石的改型改性工艺技术研究,扩大天然沸石在环保中的应用范围。

    2003年03期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84 ]
  • 贵州赫章土法炼锌导致的重金属积累

    杨元根,刘丛强,吴攀,张国平,朱维晃

    贵州省赫章县的土法炼锌不仅导致植被的破坏,而且使附近土壤和溪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中w(Pb)达到37.24×10~(-6)~30100×10~(6),w(Zn)为162.23×10~(-6)~31625×10~(-6),w(Cd)为0.50×10~(-6)~113×10~(-6),大大超过了当地的土壤背景值;沉积物中w(Pb)达到325.00×10~(-6)~21850×10~(-6),w(Zn)为1250.00×10~(-6)~30425×10~(-6),w(Cd)为25×10~(-6)~97×10~(-6)。土壤和沉积物中Pb、Zn含量与Fe_2O_3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中重金属Pb、Zn含量与Al_2O_3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沉积物中Pb、Zn含量与Al_2O_3则没有相关性。土壤和沉积物中铁矿物(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重金属的强烈固定作用。连续提取法对化学形态研究表明,Pb、Zn在土壤中主要表现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残渣态,而在沉积物中则主要为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土壤中可交换态Pb、Zn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绝对含量变化较大,w(Pb)从最低2.75×10~(-6)到最高310.41×10~(-6),w(Zn)4.94×10~(-6)~321.10×10~(-6)。沉积物中w(Pb)7.42×10~(-6)~98.91×10~(-6);w(Zn)9.97×10~(-6)~72.67×10~(-6)。土壤中重金属Pb、Zn的有效性程度明显高于溪流沉积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更大。

    2003年03期 25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149 ]
  • 灰色理论在膨润土矿质组分研究中的应用

    温淑瑶,孙笑春,程文辉,陈捷

    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5%,10%,15%,20%,25%,30%)与黑山膨润土作用后,膨润土矿质组分的含量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运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理论对膨润土及其酸化土的11个矿质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硅、钠、钾、钛在不同浓度的硫酸作用下有相似的变化,表现为不易溶出;铁、铝、镁有相似的变化,表现为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溶出越多;膨润土中锰和磷的含量很低,膨润土在较低的硫酸浓度作用下锰和磷部分溶出,后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不易再溶出;钙在较低的硫酸浓度作用下全部溶出。这与其化学性质及所处蒙脱石的晶层位置有关。所得上述信息可用于预测各组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变化。

    2003年03期 263-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2 ]
  • 高温高压下Mg_2SiO_4-MgAlO_4体系相变的实验研究

    翟双猛,陈汉林,费英伟,杨树锋

    采用多顶砧高压实验装置研究了Mg_2SiO_4-MgAl_2O_4体系在压力为22 GPa,温度为1550~1750 ℃条件下的相变,并考查了Al_2O_3在γ相中的固溶度。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MgAl_2O_4组分含量的增加,相组合发生了变化,依次为γ相+镁铝硅酸盐固溶体+方镁石→镁铝硅酸盐固溶体+方镁石→镁铝硅酸盐固溶体+方镁石+刚玉固溶体;镁铝硅酸盐固溶体具有石榴子石结构,其化学成分随着体系中共存相的改变而有所变化;Al_2O_3在γ相中的固溶度很低(其重量百分比<0.8%),因此,在Mg_2SiO_4-MgAl_2O_4体系中Al_2O_3可能对γ相超尖晶石分解转变的压力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2003年03期 267-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4 ]
  • 超高压榴辉岩中磷灰石的针状出溶物及其成因

    洪吉安,李曙光,C.T.William,杨学明

    金河桥榴辉岩是一含柯石英的超高压榴辉岩,其中的磷灰石中发现有针状出溶物,这些针状矿物长轴方向平行于磷灰石的c轴。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出溶物可能是以下三种矿物:独居石、黄铜矿和硅钍石(?)。它们的主要组成元素REE、S和Th等可以呈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磷灰石中,在超高压的条件下,由于温度相对较低,趋向于从寄主矿物中分离出来。矿物在高压下的这种“自净”行为可能是固态条件下矿物之间微量元素重新分配的一种方式,这种行为可能对地球不同层圈的化学组成演化有特别意义。

    2003年03期 27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1 ]
  • 云南白马寨镍矿区煌斑岩地球化学 Ⅰ.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

    管涛,黄智龙,谢力华,许成,李文博

    云南白马寨镍矿区煌斑岩呈岩墙和岩脉穿切矿区各时代地层、基性-超基性岩和矿体,为成矿期后产物;采自矿区不同中段和不同产状的煌斑岩具有相似矿物组合,岩石类型均为云煌岩;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均为钾质-富钾质钙碱性煌斑岩;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为相似的“骆峰型”,与MORB相比,富集LILE和HFSE;REE配分模式为相似的LREE富集型;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与镁指数(M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La-La/Sm图中样品既有水平分布趋势、也有倾斜分布趋势。总体上,该区煌斑岩为相同岩浆源区的产物,源区地幔部分熔融程度和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对岩石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均有一定的影响。比较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形成地质背景、岩石类型、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两地区煌斑岩地幔源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2003年03期 27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