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振敏,张乾,陶琰,罗泰义
概述了峨眉山地幔柱成矿作用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对主要成矿类型包括地幔柱活动直接形成的岩浆矿床和地壳响应形成的间接矿床作了全面的分析介绍,初步勾画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矿作用的基本框架。
2004年02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135 ] - 黄智龙,李文博,张振亮,韩润生,陈进
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中南部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可能是一种新的铅锌矿床类型,该类铅锌矿床明显特征是规模大、品位富、伴生有用元素多,暗示其成矿环境较为特殊。从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以及峨眉山玄武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研究进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矿床成矿时代与西南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成矿时代相近,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成矿流体存在均一化过程,区域大规模流体运移在该区铅锌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床可能为"均一化成矿流体贯入成矿"的产物。
2004年02期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183 ] - 李文博,黄智龙,陈进,韩润生,张振亮,许成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由麒麟厂和矿山厂两个独立的铅锌矿床组成。利用两组同源矿物组合Rb Sr等时线方法测定了麒麟厂6号矿体的成矿时代,测定结果分别为(225 1±2 9)Ma和(225 9±3 1)Ma,根据已知的分布于该矿床北部和西南部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成岩时代为250Ma左右,有多个火山喷发旋回,显示多期次的喷发活动,认为川—滇—黔成矿区内铅锌成矿作用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存在成因联系。
2004年02期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212 ] - 秦德先,谈树成,范柱国,黎应书,陈爱兵,李连举,刘光亮,党玉涛,童祥,武俊德,李玉新
个旧—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不是简单的燕山晚期地台环境的"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矿区地处三大板块的交接部位附近的个旧-大厂锡矿,前泥盆纪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及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强烈,泥盆纪—三叠纪裂谷作用和锡多金属成矿特点突出。泥盆纪受北西向同沉积断裂控制,在南丹 河池一带裂谷作用明显,发生了海底喷流成矿,加上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改造,形成了大厂锡矿。三叠纪受北东向个旧—兴义—晴隆同沉积断裂控制,在个旧、兴义一带发生的裂谷作用,伴随基性火山成矿、喷流热水沉积成矿和燕山晚期花岗岩改造(叠加)成矿,从而形成了个旧锡矿。
2004年02期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116 ] - 孙绍有
通过对高松矿田内主要断裂构造结构面、破碎带、旁侧派生伴生构造及其蚀变矿化等特征的系统深入观察研究,构造应力场分析,推断该矿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燕山中晚期→喜山早期→晚近期的四期构造活动,其中燕山中晚期的构造活动为成矿构造;印支期活动为成矿前构造,其对成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后两期则为成矿后构造,其起到破坏矿体的作用。
2004年02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07 ] - 范柱国,秦德先,谈树成,陈爱兵,张学书,党玉涛,刘光亮
为了更好指导下一步找矿工作,对研究区可能存在的隐伏矿体进行定位预测,采用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个旧老厂锡多金属矿田东部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主要成矿元素Sn、Cu、Pb、Zn、Ag、Mn浓度分布趋势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之势;元素组合异常明显,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主要成矿元素及与成矿相关的元素表现出10个浓集中心。
2004年02期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26 ] - 贾润幸,方维萱,赫英,高振敏,李红阳
塘子凹矿床位于个旧老厂矿田的西北部,矿体按产出方式可分为接触带原生硫化矿和脉状氧化矿。本文着重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矿物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本区脉状氧化矿的成因问题,认为该区脉状氧化矿与接触带原生硫化矿具有同源性,而与围岩大理岩没有成因联系;在成矿后期,地表流体对脉状矿体中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V、As、Sb、Bi等有强烈的富集作用。
2004年02期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14 ] - 陶琰,高振敏,马德云,李晓彪,普传杰,李红阳
通过对个旧锡矿阿西寨矿段地表基岩的地球化学勘查,发现其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带,并以测区内隐伏花岗岩凸起为中心,元素分带序列与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所决定的侧向迁移活动能力相符合。该现象再次证实个旧锡矿为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花岗岩是大多数成矿金属元素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是成矿热液活动的主要驱动营力。分析认为,阿西寨测区是一个相对较完整和独立的(凸起)成矿场,成矿热液活动以阿西寨凸起为中心,成矿热液活动体系受断裂导流影响,在以花岗岩凸起为中心的分带控制下,可能存在的工业矿体将在主干断裂附近和有利的构造岩性界面产出。
2004年02期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8 ] - 张欢,高振敏,马德云,陶琰,党立春,刘鸿
主要研究了个旧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矽卡岩型和层间硫化物型两类矿床。矽卡岩型矿床铅同位素组成与矿区花岗岩铅一致。层间硫化物型矿床铅同位素在同位素比值图上的投点比较分散,2/3投点较集中且与矿区花岗岩铅一致,另有部分硫化物型与矿区印支期火山岩一致,位于铅演化线的上地幔区域,其他少部分投点位于铅演化线的上地壳区域,因受到地层铅的加入而明显高于花岗岩铅。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花岗岩直接相关,其矿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较少部分源于地层;层间硫化物型矿床的矿质部分来源印支期的热水沉积作用,少部分来源于地层,并受到燕山期花岗岩的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个旧超大型锡矿床的形成是多种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
2004年02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46 ] - 马德云,高振敏,陶琰,张欢
从矿体空间展布特征、产状、顶底板及边缘形态可以看出,个旧层间锡石-硫化物矿床明显的受到构造的控制;从断裂构造的含矿性可以看出,断裂(裂隙)中的成矿元素含量远高于围岩,是层间氧化矿的有利赋存部位。此类型矿床具有热液充填(交代)成因,属于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2004年02期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0 ] - 谈树成,秦德先,陈爱兵,范柱国,薛传东,李俊,夏既胜,普传杰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是驰名中外的特大型矿床,过去认为是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但通过探讨区域上前震旦纪地壳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泥盆纪—三叠纪地壳演化以及侏罗纪—第四纪地壳演化,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发现个旧矿区至少经历了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以及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成矿作用,厘定了个旧锡矿区的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 沉积Sn Cu Zn(Au)矿床系列、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 沉积Sn Cu Pb Zn矿床系列、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 Cu W Be Bi Pb Zn Ag矿床系列、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等4大矿床系列及12种矿床类型。
2004年02期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13 ] - 唐从国,聂启祥,刘丛强,高建国,王瑞雪,杨世瑜
在云南个旧矿区卡房矿田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田的遥感线性构造特征、环形(弧形)构造特征及线环构造组合特征,通过等值线法显示和计算遥感综合信息量,由遥感综合信息量频数曲线图的拐点确定了找矿信息临界值为7.5和15,划分了一、二两级找矿远景单元,类比已知成矿区,最后提出了五个成矿预测区。
2004年02期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99 ] - 陈爱兵,秦德先,谈树成,范柱国,普传杰,黎应书
在对个旧锡矿5号矿体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矿床建模软件,运用地质统计学原理,在个旧锡矿以5号矿体为例首次建立了矿床数学 经济模型,实现了矿床的三维立体可视化、动态多方案圈定矿体和储量计算、资料数据的动态查询,为矿山生产计算机管理和改造传统的生产和技术工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004年02期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1 ] - 普传杰,刘春学,薛传东,陈爱兵,秦德先
以个旧锡矿高松矿田原生晕为研究对象,选择Sn,Cu,Ag,Pb,As,Mn等六个元素,用含量-距离法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了各元素的异常下限。将高松矿田分成四个区域,对各区域原生晕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并对硫化矿床和氧化矿床分别进行了元素垂直分带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地层、花岗岩等信息特征,在高松矿田圈定了3级共18个预测区。经过已知矿床和工程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4年02期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06 ] - 吴信民,刘庆成,邓居智,吴烈勤,邱国清
氡气测量和土壤天然热释光法(TL)是铀矿找矿勘探中寻找深部隐伏铀矿体的二种地球物理方法。以往的经验表明,如用其中一种方法常有多解性问题。将这二种方法应用于下庄扩大330矿床的研究工作中,共测量了28条剖面,其中三条已知剖面,25条未知剖面,并对一些未知剖面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氡气异常反应了构造在地表的出路位置,而两种方法的重叠异常较准确地反应了深部铀矿体的位置。由于这种综合方法成本较低,找矿效果较好,所以在寻找深部隐伏铀矿床、扩大铀矿床范围的工作中是值得借鉴的方法。
2004年02期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8 ] - 束学福
安庆铜矿Ⅰ号矿体是一隐伏矿体,目前采用VCR法进行采矿作业。根据目前VCR法尚无明确的网度规定和实际经验借鉴的实际情况,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对影响勘探网度因素,包括厚度变化因素、矿化变化因素、边界变化因素、矿体内外接触带变化因素、矿石品位及内部结构变化因素和构造因素等六个方面的分析,结合实际生产探矿情况,认为目前矿山生产探矿采用网度20m×(15~20)m是基本合理的,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2004年02期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刘铁庚,张乾,叶霖,邵树勋
在贵州牛角塘镉锌矿床中既有次生硫镉矿的存在,也发现了原生硫镉矿。硫镉矿的产状如下:①呈包裹体形式产于硫化物中;②以不规则晶粒赋存于硫化物粒间:③形成硫镉矿 方铅矿细脉或硫镉矿微脉穿插硫化物;④分布在黄铁矿中方铅矿或闪锌矿周围;⑤被菱锌矿胶结并交代,形成硫镉矿残骸状角砾;⑥组成菱锌矿 硫镉矿疏松集合体或菱锌矿 硫镉矿细脉;⑦呈皮壳状或薄膜状分布在氧化矿石表面或裂隙面上。前五种形式产出的硫镉矿为原生硫镉矿,主要分布在原生矿石或弱氧化的矿石中。后两种产状的硫镉矿为次生硫镉矿,分布于氧化矿石晶洞中或矿石表面和裂隙面上。并从Cd、Zn地球化学特性、热力学和结晶化学性质探讨了原生硫镉矿形成机制。
2004年02期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1 ] - 李志明,刘家军,胡瑞忠,何明勤,刘玉平,李朝阳
白秧坪铜钴多金属矿床产于下白垩统景星组陆相红色碎屑岩中,呈似层状、脉状分布于断裂带内,蚀变分带明显。研究表明:在原生矿石中钴主要赋存于独立矿物 辉砷钴矿中,同时钴可以类质同象赋存于砷黝铜矿及少量含钴黄铁矿中;在氧化矿石中,以钴华存在于矿石的表面。辉砷钴矿的成分和Co/Ni比值揭示钴的成矿作用与基性 超基性岩浆有关。矿床褪色蚀变岩、碳酸盐化蚀变岩矿石和正常岩石具有类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即富集轻稀土而重稀土相对亏损、铈异常不明显而铕异常显著,但稀土元素总量、分异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流体中带入稀土元素的方式、带入稀土的矿物类型和流体性质的差异等因素造成,反映成矿物质来源存在差异。相对正常岩石的微量元素含量,元素Cu、Co、As、Sb、Bi、Ag等在褪色蚀变岩、碳酸盐化蚀变岩和矿石中均相对富集,但在在褪色蚀变岩以亲石元素富集最明显,而在碳酸盐化蚀变岩和矿石中以显著富集亲硫元素(成矿元素)为主特征,表明在蚀变过程中,赋矿围岩本身没有为成矿作用提供主成矿元素,主成矿元素源自幔源的基性岩浆。由此认为钴的成矿作用可能主要与喜马拉雅期幔源的基性岩浆活动有关。
2004年02期 197-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63 ] - 张振亮,吕新彪,黄智龙,饶冰
合成流体包裹体的方法是一种采集非常温常压条件下流体样品的技术。它已用于在较宽的压力 温度 成分范围内确定流体的体积平衡、相平衡性质和温度校正。与传统的实验方法相结合,可以了解地壳内部的地球化学行为、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机理。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流体包裹体合成的两类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对合成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作者的实际工作阐述了合成包裹体技术对矿床学研究的意义。
2004年02期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