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灵
本文阐述了矿物科学的概念,包括矿物科学的产生背景、基本涵义与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并对中国的矿物科学做了简要介绍。矿物科学是研究矿物及其性质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天然矿物和人工晶体材料。它不仅是为地球科学服务的学科,而且是为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工程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服务的学科。矿物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矿物及其性质两大方面。矿物研究既是传统矿物学的研究领域,也是矿物科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矿物性质及其变换过程研究则是当前矿物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矿物科学是以矿物学等分支学科为基础并具有众多交叉分支学科的学科体系,具有比传统矿物学更加广阔的科学范畴,具有一级学科的概念。矿物学既是地质科学的一门分科,同时也是矿物科学的一门分科。中国已在矿物科学的许多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与学科体系。
2005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8 ] - 李国武,施倪承,马喆生,熊明,陈荣秀
利用CCD单晶衍射仪的旋转图功能,并进行了支持软件的开发,实现了单晶体拍摄德拜衍射图,提出了利用单晶体获取粉晶衍射图谱的一种新方法。对比实验表明,该方法相当实用而有效,对稀有贵重样品的衍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01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21 ] - 刘德新,岳湘安,侯吉瑞,曹建宝,汪龙梅
以玻璃微珠为对象,探索堆积固体颗粒表面吸附水层厚度随驱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完全浸润的堆积固体颗粒之间存在3种不同性质的水,因其受表面作用力的大小不同,可用离心法加以区分。随着离心力的增加,依次驱替出自由水、毛管水和吸附水层水。结合重量分析,用离心法可得到不同驱动压力梯度下的吸附水量及吸附水层厚度。吸附水层厚度是水动力学条件的函数,其随驱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为解释多孔介质中水相的渗流特性提供依据。
2005年0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08 ] - 肖万生,陈晋阳,翁克难,彭文世,王冠鑫,王辅亚
在常温到1250℃温度范围对吉林长白山硅藻土和非晶态SiO2进行热处理,并对热处理后的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长白山硅藻土在1100℃开始转变成方英石,非晶态SiO2在1200℃开始形成方英石,它们的转变温度均处于鳞石英的热力学稳定区。方英石这种热力学亚稳态形成机制与硅藻土和非晶态SiO2的中程有序结构与方英石结构类似有关,这种结构相似性有利于降低了方英石成核所需的活化能从而有利于方英石成核作用的发生,因而在硅藻土(非晶态SiO2)→方英石→鳞石英的系列转变反应中,硅藻土→方英石的反应占主导,而在相应的温度条件下,方英石→鳞石英的相变几乎是被禁止的。长白山硅藻土与非晶态SiO2转变成方英石存在大约100℃的温度差异,主要与硅藻土独特的结构缺陷及Na、Al等杂质元素存在有关。高温下Si OH基团的脱水反应使硅藻土结构中以OH-形式存在的非桥氧变成桥氧,原来的结构缺陷消失,有利于降低方英石的形成温度;而Na、K、Ca、Fe等杂质元素与SiO2形成多组份体系,导致SiO2结晶温度降低,它们强的扩散特性,还有利于提高孤立Si OH基团的脱失速率和缺陷迁移速率,并增加方英石的稳定性。
2005年01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29 ] - 朱茂旭,李艳苹,张良,姬泓巍
用共沉淀法合成了n(Mg)/n(Al)为2∶1的水滑石,通过在500℃下焙烧得到了其焙烧产物。研究了反应时间、pH及磷酸根浓度对磷酸根在水滑石及其焙烧产物上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滑石对磷的吸附容量小于其焙烧产物,其吸附等温线都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方程描述。在磷酸根浓度较低时(<0.05mmol/L),水滑石及其焙烧产物都可作为磷的高效吸附剂;当磷的浓度大于0.05mmol/L时,水滑石不能作为磷的高效吸附剂,但当磷酸根浓度在0.05~2.5mmol/L时,其焙烧产物仍可作为磷的高效吸附剂。在酸性环境下,水滑石及其焙烧产物在对阴离子的吸附过程中都有中和酸性溶液的作用。水滑石及其焙烧产物对磷的吸附具有不同的机理,并得到了X射线衍射的证实。
2005年01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73 ] - 张展适,华仁民,季峻峰,蔡元峰
下庄铀矿田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田,其中的沥青铀矿方解石型矿化类型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富矿类型。系统采集了该矿田中不同成矿期、不同颜色的方解石样品,进行了粉晶X射线衍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及反射光谱学研究。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揭示成矿期方解石中普遍含有Fe3+和Mn2+色心离子,而成矿期后和远矿样品中则一般只含有单独的Fe3+或者Mn2+色心离子,说明矿田中唯一的工业矿石矿物沥青铀矿可能是在氧化还原过渡环境下沉淀的,强氧化和强还原环境均不利于矿石的沉淀。反射光谱学研究揭示不同成矿期方解石的光谱学特征不同,反映了它们在特征元素、含水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成矿期方解石以890nm和400nm两个波长处Fe3+氧化物的吸收为特征,而成矿期后的方解石则分别在1922nm和1400nm呈现明显的水的吸收。利用反射光谱测定可以定量计算矿物在不同光波波段的吸收性强弱,并得到色度值。研究表明红度较灰度和亮度能更好地定量表示本区方解石的颜色,这也许是由于研究区的方解石大多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和白色所致。
2005年01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5 ] - 武光海,周怀阳,凌洪飞,张文兰
磷酸盐岩是富钴结壳老壳层的主要组分之一。本文对来自中太平洋海山的三块富钴结壳样品中的磷酸盐岩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富钴结壳形成环境的变化有所了解。通过扫描电镜发现结壳中磷酸盐岩的形态有六种,磷酸盐岩主要分布在老壳层,新壳层中偶见。结壳中的磷酸盐岩为碳氟磷灰石(CFA),经成分分析及电镜中反射色的差异可以区分出两种成因的CFA:一种为交代碳酸盐岩型的,相对富Si、Al、Fe;另一种为从结壳孔隙水中直接沉淀而成的,基本不含Si、Al、Fe。对CB12样品中磷酸盐岩脉进行生物地层学鉴定,得出其老壳层下部火焰状磷酸盐岩的形成年代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3.2~29.9Ma),而其上部充填脉状磷酸盐岩的形成年代为中中新世(10.8~16Ma)。老壳层中富集磷酸盐岩说明在结壳形成早期,结壳形成环境条件尚不够稳定,底部存在富磷深层储库,当底流突然增强时,可携带磷在海山上交代结壳中的碳酸盐岩或在结壳内部合适条件下直接沉淀形成磷酸盐岩充填脉。新壳层形成时底流已相对稳定,富磷深层储库已消失,不再有广泛磷酸盐化形成。
2005年01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77 ] - 翟双猛,费英伟,杨树锋,夏斌
采用多顶砧静态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和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合成霞石NaAlSiO4在压力为22~25GPa,温度为1200~2000℃条件下的相变及其产物的晶体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NaAlSiO4的高温高压相变过程和CaFe2O4型NaAlSiO4的稳定性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合成霞石NaAlSiO4在23GPa,1500℃时就可以完全转变为CaFe2O4型NaAlSiO4。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CaFe2O4型NaAlSiO4在地幔深部可以稳定地存在,并对Na、Al在深部的赋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CaFe2O4型NaAlSiO4的晶体学参数(晶格常数、晶胞体积和计算密度)发生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大。
2005年01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6 ] - 张学书,秦德先,陈爱兵,范柱国,念红
东川矿区播卡地区小溜口组金矿的发现为矿区昆阳群的找矿工作开拓了新的找矿思路。通过研究小溜口组金矿化特征、载金矿物黄铁矿特征、金赋存状态等特征,初步提出本区金矿化与穆龙套金矿床特征相类似,属于黑色岩系金矿的思路,认为在滇中地区昆阳群钠质火山岩、黑色碳硅质页岩系中进行金矿找矿有巨大潜力。
2005年01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4 ] - 钟金凤,吴季怀,魏月琳,林建明
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吸水倍率大约为1000的高岭土/聚丙烯酸钠盐超吸水性复合材料,在反应液中添加高岭土与单体进行交联反应,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并降低成本。使用SEM观察了材料的成粒情况,讨论了影响聚高岭土/丙烯酸钠超吸水性复合材料吸水倍率的因素,如高岭土、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的用量,及油水比和中和度。
2005年01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4 ] - 廖尚宜,彭明生
高铯草莓红"绿柱石"是一种新的宝石矿物,利用振动谱学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了此矿物中水在隧道结构中的状态,发现三方晶系的草莓红"绿柱石"的振动谱学特征与其它绿柱石有区别,红外光谱中Si O伸缩振动峰位于1039cm-1,两个强度近于相同的Ⅱ型水特征伸缩振动吸收峰位于3591cm-1和3545cm-1,认为与隧道中含高Cs离子有关,其特征拉曼谱峰为1120cm-1和1096cm-1。
2005年0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5 ] - 蒙宇飞,彭明生,苑执中
对具有变色效应的两颗变色龙金刚石与一颗鲜黄色合成金刚石进行了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谱、电子顺磁共振谱等测试研究,以探讨引起金刚石变色的原因。结果表明:变色的主要原因是浅色心的产生与湮灭;样品晶格中存在镍、钴离子;杂质离子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各种浅色心。
2005年01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3 ] - 彭建堂,毕献武,胡瑞忠,吴开兴,桑海清
滇西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为一复式岩体,存在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最早岩浆活动始于52Ma,中期岩浆活动为42~47Ma,晚期岩浆活动最强烈,其时间为33~37Ma,末期岩浆活动为29~32Ma。马厂箐铜钼矿床早期成矿发生在37~40Ma左右,晚期成矿大约在34~35Ma;与区域上其它与富碱侵入岩有关矿床的形成时间相当吻合。马厂箐矿床在时、空上与矿区富碱侵入岩关系密切,其成矿作用主要与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有关。
2005年01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7 ] |[阅读次数:147 ] - 曹宏,王学华,宾晓蓓,陈理强,王家辉
碳包纳米磁性金属因其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成为了近年的研究热点,但现有各种方法都只能合成毫克量级样品。作者用金属钾还原镍铁氯化物石墨层间化合物合成了石墨碳网包覆纳米铁镍合金,一次至少可以得到几克样品。所合成样品成分分布比较均匀,w(Fe)=3.44%~9.67%,w(Ni)=0~2.95%。(Fe,Ni)纳米晶大小均匀,粒度因原料NiCl2 FeCl3GICs阶数不同而异,2阶为5.7nm,3阶为17.1nm。样品具有表观超顺磁性。
2005年01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9 ] - 陈天虎,徐晓春,Huifang Xu,岳书仓
TEM和XRD研究表明,在苏皖坡缕石粘土矿床的蛋白石坡缕石层中存在opal A和opal CT两种结构的蛋白石。蛋白石坡缕石层主要含坡缕石、opal A、opal CT,以及少量白云石和其它矿物,由富opal A层和富opal CT层互层组成,交互层的厚度在几个厘米左右。蛋白石坡缕石层中的矿物基本是自生矿物,从蒸发湖水中化学沉淀形成。矿物组成特征研究表明,蛋白石坡缕石层的矿物组分(Si、Mg、Al)来源于盆地周围玄武岩淋滤的浅层地下水。根据Opal A和Opal CT溶解度图解和坡缕石、白云石形成物理化学条件图解,当湖水具有高浓度溶解SiO2和Mg2+时,有利于opal A和坡缕石形成,当湖水具有低浓度溶解SiO2时,有利于opal CT结晶。因此,沉淀SiO2的结构状态取决于地下水补给的湖水溶解SiO2浓度。富opal A和富opal CT交互层的形成是古气候、古水文周期性变化的指示。富opal CT层指示高地下水补给流入量,低蒸发量,湖水低盐度和溶解组分,代表湿润气候时期;而富opal A层代表低地下水补给流入量,高蒸发量,高溶解组分浓度,代表干旱气候时期。
2005年01期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6 ] - 陈振宇,周剑雄,李任伟,万渝生
防虎山组的下部砂岩地层是合肥盆地最古老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在样品FH4中选出了碎屑锆石,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的研究发现,锆石中含有柯石英、绿辉石、多硅白云母等典型的高压超高压(HP UHP)矿物包裹体、熔体玻璃包裹体以及磷灰石、石英、斜长石、白云母等矿物包裹体。结合阴极发光图像所揭示的锆石内部结构的分析以及锆石的微区测年数据,对碎屑锆石的物源进行了讨论。HP UHP矿物包裹体在具有三叠纪年龄的变质碎屑锆石中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在早侏罗世时期已经出露地表并为合肥盆地提供了重要物源;碎屑锆石内部结构及成因的多样性表明当时作为源区的大别造山带岩石的复杂性。
2005年01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7 ] - 2005年01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