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璐,连宾,安宁,龙良平,刘莹,陶发祥
逐轮剥离所取中国红松(Pinuskoraiensis)树盘中最近34a(1958—1991年)的年轮,粉碎后皂化分离出正己烷可溶部分、二氯甲烷可溶部分(沥青质)、不可皂化部分和纤维素,分别测定这四种物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虽然最近18~21a期间,前两种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年际变化明显,但与后两种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的正相关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而18~21a之前所形成树轮的前两种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在碳同位素分析总精度范围内(±0.1‰)不呈现年际变化;与之相反,不可皂化部分和纤维素的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且在任何阶段均呈现高度显著正相关(如r=0.978,n=34,p<0.001)。这表明可皂化类脂在树轮间是可迁移的,至少经过18~21a的不同年形成的类脂的混合,其碳同位素组成逐步均一化。因此,树轮可皂化类脂的碳同位素组成(恐怕也包括氢、氧同位素组成)不能用来解译过去气候变化,全木因为含有可皂化类脂也不宜作为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目标物质。
2005年02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7 ] - 尹璐,安宁,龙良平,刘莹,刘广深,陶发祥
分别逐轮测定两棵中国红松的年轮纤维素碳同位素组成,获得两个长达109a(1880—1988年)的时间序列。合成一个新序列并移去趋势变化后,与同样长度的中国东部年气温变化序列进行交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轮碳同位素组成对生长当年之前第二年温度变化具有灵敏响应(r=0.373,n=109,p<0.001)。同时,碳同位素组成也与其中一棵树的年轮宽度呈高度负相关(r=-0.390,n=109,p<0.001)。这一方面揭示了中国红松年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序列在重建高分辨率区域性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树轮碳同位素组成转录气候变化信号的复杂性。
2005年02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8 ] - 冯有亮,陈天虎,庆承松,谌香秀,彭书传
利用坡缕石粘土酸活化废液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可以有效地解决活性白土生产过程产生的废酸液污染。研究了石灰中和坡缕石粘土酸活化废液合成LDH方法,以及制备的LDH材料对CrO42-和PO43-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坡缕石粘土酸活化废液合成的LDH对PO43-的吸附能力比对CrO42-吸附能力强,对CrO42-、PO43-吸附性能接近于国外商品级LDH的性能,CrO42-、PO43-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LDH焙烧后对CrO42-、PO43-吸附能力比焙烧前有很大程度提高。
2005年02期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6 ] - 彭书传,王诗生,陈天虎,崔康平,庆承松,徐晓春,史晓莉
研究了纯坡缕石对水中阳离子桃红FG染料的吸附热力学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在298~328K和实验浓度范围内,纯坡缕石对水中阳离子桃红FG染料的吸附是吸热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根据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出坡缕石对阳离子桃红FG的吸附焓变为0.49kJ/mol,吉布斯吸附自由能改变量为-27.48~-30.29kJ/mol,吸附自由能的变小是阳离子桃红FG染料在纯坡缕石上吸附的推动力,吸附熵变为93.85J/molK。
2005年02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85 ] - 黄昀昉,吴季怀,魏月琳,郝三存,徐崧
采用溶胶-凝胶、水热合成、旋转涂覆等方法制备了纳米多孔TiO2薄膜。以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分析了不同纳米多孔TiO2薄膜的结构。通过比较不同薄膜制作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寻求不同方法所制备薄膜对DSC性能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旋转涂覆法所制备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化学性能,在50mW/cm2的模拟光照下(AM1.5)开路电压为0.696V,短路电流为6.19mA/cm2,填充因子为0.584。
2005年02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8 ] - 宋功保,彭同江,刘福生,牟江,万朴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常规化学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手段对我国主要白云母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并与印度白云母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我国白云母与印度白云母在表面化学组成和化学态、体相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印度白云母表面K更多地表现为缺失留下空位,表面O严重缺失、不足,四面体层中Si有更多的暴露,表面化学键的不饱和程度高于我国白云母,表现出更高的表面活性。我国主要白云母产地的白云母为2M1型白云母,晶胞参数a、b值随结构中铁和镁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2005年02期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379 ] - 舒增年,武维芬,熊春华
研究了大孔膦酸树脂对银的吸附行为、机理及洗脱条件。结果发现:大孔膦酸树脂对银离子的吸附在pH=4.10的HAc-NaAc介质中最佳,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78mg/g,用5%硫脲-0.5mol/L盐酸溶液能定量洗脱;测得298K下的吸附速率常数k298K=8.89×10-5s-1。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大孔膦酸树脂功能基与Ag(Ⅰ)可能发生了配位键合,配位比为3∶1。
2005年02期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9 ] - 端木合顺
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硫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市11个采样点大气降尘中石膏等矿物进行研究,表明石膏矿物是在大气环境中形成。西安市大气降尘中石膏含量范围0~20%,平均6.3%,多为μm级自形微晶。降尘中硫同位素组成与其硫含量负相关;同时,降尘硫含量(平均SO2含量6%)远远高于源区物质(平均0.94%),说明其主要来自大气气相硫。结合降尘微形貌特征与SO2含量的关系分析,降尘中的SO2含量不仅受粒度控制,还与大气降尘的种类和性质有关。降尘对空气中SO2的“捕捉作用”具有不均匀性,可以影响和改变城市大气中S元素的分布、传输路径和沉积方式。加强对大气降尘环境矿物学研究,查清大气降尘矿物成分及其组合的时空变化,对探索含硫污染物的演化轨迹和评价含硫污染物的环境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02期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1 ] - 单红丹,卢升高
火电厂排放的粉煤灰是重要的大气颗粒污染物之一,利用粉煤灰的磁性监测环境污染是新近发展的新手段。应用矿物磁测技术和X射线衍射对浙江省主要电厂排放的粉煤灰的矿物磁性特征和磁性矿物学,以及与重金属元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具有较高的磁化率(χ)、软剩磁(IRM20mT)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值,粉煤灰频率磁化率(fχd)的平均值为2.5%,磁性矿物以多畴(MD)颗粒存在,粉煤灰的剩磁矫顽力(BCR)在42~53mT之间。矿物测试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粉煤灰中的氧化铁矿物以Fe3O4和Fe2O3-α为主,粉煤灰的磁化率与Fe、Mn、Pb、Zn、Cu、Cd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是0.924,0.866,0.725,0.756,0.945和0.867,磁化率可作为粉煤灰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代用指标。
2005年02期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42 ] - 马玉龙,许梓荣,尤萍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得载铜蒙脱石,研究蒙脱石和载铜蒙脱石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载铜蒙脱石的吸附能力低于蒙脱石。温度、介质pH值和离子强度对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蒙脱石和载铜蒙脱石吸附MB等温线较好地符合BET和Langmuir等温方程,其吸附过程均为热力学自发过程。
2005年02期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6 ] - 胡秀荣,吕光烈,顾建明,陈林深
基于膨润土中蒙脱石的基本结构单元在X射线衍射空间的相干散射的分布和总量是一不变量,同一膨润土矿中单位质量蒙脱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和层电荷密度专一性的特点,本研究提出了阳离子交换容量/层电荷密度、阳离子交换容量和X射线衍射多相Rietveld分析三种蒙脱石丰度的定量方法,并测定了我国不同产地、矿物组成和物化性质各异的10种天然膨润土中蒙脱石丰度,分析了可能的干扰因素。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测得的蒙脱石丰度值在3%范围内吻合良好,且具有一致的自相关性。
2005年02期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39 ] - 章兴华,孙传敏,周丽芸,陆洋,刘世荣
合成了n(Al)/n(Fe)和碱化度不同的45个聚合氯化铝铁(PAFC)样品,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光吸收边蓝移或红移以及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大小分布与溶液的Al/Fe比和碱化度(B=[OH]/[Al+Fe])密切相关。电镜观察和电子衍射分析表明:Al(Ⅲ)的加入使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变小、有序度降低是造成PAFC光吸收边蓝移和保持胶体颗粒在亚稳定状态下存在的重要原因。当n(Al)/n(Fe)>8∶2后,PAFC溶液中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胶体主要以<10nm的纳米颗粒形态存在,对应的光谱能级提高到26000cm-1以上,且各种B值下Fe3+的光谱能级趋于一致。这表明,在大量A1(Ⅲ)存在条件下,PAFC中Fe3+的所处的化学环境相似。点能谱分析显示,n(Al)/n(Fe)=4∶6的样品中颗粒物的化学计量比最接近AlOOH,FeOOH,溶液的稳定性最差。
2005年02期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9 ] - 王庚辰,魏德洲,张凯
锡铁山铅锌矿矿床除了主元素铅、锌、硫外,还伴生有金、银、镉等稀有和贵金属。为了更好地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对锡铁山铅锌硫化物矿石中伴生银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查明了矿石中银的主要矿物种类、分布状态、工艺特征,以及提高伴生银回收率的途径和可能提高的幅度,为选矿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2005年02期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3 ] - 徐晓春,谢巧勤,陆三明,陈天虎,黄震,岳书仓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盆地西缘发育众多的铜多金属矿床,主要以脉状或透镜状赋存于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含盐红色碎屑岩建造中,或产于火山岩中。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区域3个代表性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矿物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铜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以气液两相包裹体和液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不高,显示成矿为中低温度;流体包裹体成分显示为Na++(K+)+Ca2++Cl-+SO42-型,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以大气降水补给的热卤水;成矿流体气相组成主要为H2O和CO2,还原性烃类气体的存在并与氧化性气体的反相关关系显示其与盆地有机质的密切关系及在成矿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及矿物氢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该带中的矿床地幔物质参与成矿是次要的,成因上应为受深断裂控制的、大气降水补给的热卤水型矿床。
2005年02期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51 ] - 胡文瑄,孙国曦,张文兰,王昭坤
通过显微鉴定和应用电子探针微束分析,查明乳山金矿中碲化物主要为碲银矿和碲金银矿,少量碲铅矿和碲铋矿,它们呈密切共生的集合体或联生体产出在黄铁矿等硫化物及石英等脉石矿物粒间或裂缝中。碲银矿和碲金银矿中Au含量变化较大,w(Au)为痕量至26.1%,与银呈负相关,与铋为正相关,可能是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Ag进入到碲银矿中;碲铅矿中未检测到金。金在金-银碲化物中的含量随温度降低而升高,相关矿物的形成顺序为碲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将金银碲化物成分投到Au-Ag-Te三元成分-共生图解上发现,它们都不是标准成分的端元矿物,推测这些碲化物(尤其是金银碲化物)是在非平衡状态下快速沉淀形成的,可能与含矿流体的间歇性沸腾作用有关。
2005年02期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36 ] - 邱隆伟,潘耀
储层微观特征与成岩演化等的研究表明,柯克亚凝析气田西河甫组储层中广泛存在的石英溶解现象属于石英直接溶解。石英的直接溶解是长期干旱背景下形成的储层,在较深埋藏条件下碱性地层水活动的结果。成岩过程中碱性地层水的形成和原始沉积环境中有机质含量低有关,同时也受成岩演化的制约。早成岩B期—晚成岩期的早期储层中地层水的pH值最高,是研究区储层中石英溶解最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石英溶解型孔隙最主要的发育期。
2005年02期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17 ] - 张良钜,饶灿,雷威
四川九龙绿柱石晶体形态有短柱状、板柱状、扁平板状以及板锥状晶体,晶体上出现的单形有平行双面c{0001}、六方双锥p{1011}s、{1121}、六方柱m{1010}、a{1120}以及复六方双锥v{2131}、n{3141}。利用微分干涉显微镜等手段,对九龙绿柱石晶体进行了形貌研究,发现{0001}{、1121}和{1010}面上具有丰富的表面微形貌。晶面上的六边形溶蚀丘、六边形生长丘、拉长六边形螺旋生长纹和三角生长丘体现了相应面网结构的对称性,螺旋生长纹发生束合、三角形圆化等现象均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变化。
2005年02期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