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煅烧温度对高岭石相转变过程及Si、Al活性的影响

    魏存弟,杨殿范,李益,三国彰

    通过对吉林通化煤系高岭石和美国Georgia高岭石在200~1300℃热处理产物的MAS NMR谱和XRD,IR,DTA等的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论:①煅烧高岭石的相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脱羟阶段(约550℃),偏高岭石阶段(550~850℃),SiO2分凝(850~1100℃)及Al2O3分凝阶段(950~1100℃),莫来石、方英石形成阶段(1100℃以上);②偏高岭石-莫来石的相转变过程中存在SiO2和Al2O3的分凝,其中SiO2的分凝温度是850℃,而Al2O3的分凝温度是950℃;③1100℃开始,由偏高岭石分凝形成的非晶质SiO2一部分和Al2O3-γ发生反应生成了莫来石,一部分结晶为方英石;④煅烧高岭石Si、Al活性总体上随着煅烧温度的增高逐渐增强,其中Al的活性在900℃时达到最高,Si在1100℃时达到最高,当温度超过这两个临界点时,Si、Al活性将迅速下降。

    2005年03期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55 ]
  • LiCl化学剥离辉钼矿的实验研究

    郭胜平,吴伟端

    为了制得超细化的二硫化钼,采用LiCl剥离辉钼矿。在室温下,将一定量的二硫化钼加入到氯化锂水溶液中,经搅拌、超声振荡,得到有沉淀的溶液。经过滤、水洗、干燥,用XRD,SEM表征,结果表明二硫化钼的径厚比明显减小,层厚达到约19 nm。其原因可能是锂离子进入到MoS2的层间,撑开了二硫化钼层化学剥离所致。

    2005年03期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2 ]
  • 非平面陶瓷基微晶釉的晶化研究

    俞平利,吴丹丹,吴季怀

    在具有非平面的陶瓷上获得光泽度和各项性能良好的微晶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选择CaO-MgO-Al2O3-SiO2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温结晶法难以形成大量微晶体,而易使极少数晶核生长为大尺度晶体,急剧冷却则因温度梯度引起坯釉出现裂纹等缺陷;升温结晶法是切实可行的,先制备坯釉结合良好的透明釉,再对透明釉作微晶化处理,在较低温度晶化处理并延长晶化恒温时间,可获得均匀致密的微晶釉。

    2005年03期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8 ]
  • 白云鄂博矿床氟金云母的矿物学研究

    徐金沙,沈敢富

    内蒙白云鄂博REE-Nb-Fe矿床广泛分布的“金云母”,以F含量H2O+含量为其鲜明特色。按∑(O+F)=12计算的金云母化学式表明,其附加阴离子中,绝大多数F>OH。根据国际矿物协会(IMA)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CNMMN)的规定,F>OH(离子摩尔数)的金云母,应称氟金云母,属云母族的独立矿物种。检索IMACNMMN公布的已知矿物种名录,均无氟金云母条目。为此,按新矿物要求,对该矿物作了详尽而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同时还对金云母组的矿物作了分类。

    2005年03期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7 ]
  • 首次在中国发现的矿物

    约瑟夫.阿.曼德伦诺,傅小土,司丹阳

    本文主要内容是根据作者近期发表在英文杂志《岩石与矿物》上的同名文章译成的,它追述了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类)的基本历史。列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的99种矿物的名字及其发现地点和文献出处。本文修正了英语文献中的大量错误,从语言学角度介绍了矿物学在英文和中文交流之间存在的困难。作者为中文稿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更新了几处发现地的资料,还增加了一个新矿物:碲锌(铁)石(Zincospiroffite),它发表在英文稿付印之后。本文按化学组成和年代顺序对中国发现的新矿物进行了分析。所有列出的新矿物都是经过IMA-CNMMN批准的或者是“祖先级”(“grandfathered”)的矿物,只有一个是没有被批准的矿物。新矿物是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的。

    2005年03期 217-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1 ]
  • 铊的分布、存在形式与环境危害

    何立斌,孙伟清,肖唐付

    铊(Tl)是一种分散元素,Tl在变质岩中的平均含量一般为0.65μg/g,在沉积岩中的含量一般为0.1~3.0μg/g,而在火山岩中含量一般为0.05~1.5μg/g,但在花岗岩中可达到3.2μg/g。Tl的显著矿化特征就是在硫化物矿床中形成Tl-As-Hg-Sb-S元素共生组合。迄今为止有报道发现的Tl矿物有53种,其中多数为Tl的硫化物矿物和硫盐矿物,在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下Tl很容易被释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潜在的环境危害。

    2005年03期 230-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37 ]
  • 西昆仑普鲁新生代火山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演化过程的约束

    张招崇,肖序常,王军,王永

    对西昆仑普鲁新生代火山岩的矿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火山岩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并有少量的斜方辉石、黑云母、角闪石、碱性长石和铁钛氧化物。其矿物学特征指示了岩浆的性质有点类似于碱性岩浆,但与典型的碱性玄武岩又有明显的区别,属于橄榄安粗岩系列。利用橄榄石-熔体平衡原理估算了进入高位岩浆房中的熔体的MgO含量约为6.2%,Mg#为0.57,说明其不是地幔熔融形成的原始岩浆,而是经历了深部岩浆房的分离结晶过程。由单斜辉石估算的高位岩浆房的深度约7~9 km。岩浆在高位岩浆房中发生了较长时间的强烈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结晶相主要为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以及少量的斜方辉石、黑云母、角闪石、碱性长石和铁钛氧化物。不同时期形成的铁钛氧化物指示了分离结晶过程由相对高温高氧逸度向相对低温低氧逸度演化。与此相对照的是岩浆在深部岩浆房中可能只发生了橄榄石和辉石等铁镁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且分异作用时间较短。深部岩浆房可能存在于岩石圈地幔或壳幔过渡带中,岩浆由深部岩浆房上升到高位岩浆房中的过程是近绝热的,从浅部岩浆房到地表是快速上升的过程。

    2005年03期 23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9 ]
  • 含钙聚硅氯化铁铝的表征与絮凝研究

    章兴华,孙传敏,龚国洪,周丽芸,陆洋

    用X粉晶衍射、红外光谱对以Ca(OH)2为碱化剂合成的含硅聚合氯化铝铁(PAFSCCa)、比较样聚合氯化铝铁(PAFCCa)、及其合成前体聚合氯化铝(PACCa)、聚合氯化铁(PFCCa)的低温干燥样进行了表征。XRD衍射结果显示,PAFSCCa中有Ca-Si-O-Al化合物存在,加热可促进Ca-Si-O-Al化合物的结晶和生长。Si/Al摩尔比在1∶1时有利于Ca(Ⅱ)、Fe(Ⅲ)、Al(Ⅲ)与OH-之间的共聚,无论是在加热、常温合成条件下,PAFSCCa中均有短程有序而长程无序的Ca(Ⅱ)、Fe(Ⅲ)、Al(Ⅲ)羟合物大量存在。Ca-Si-O-Al化合物的存在会抑制Ca-O-Fe之间的键合,破坏Fe(Ⅲ)羟合物的结晶,但促进低聚合度Fe(Ⅲ)羟合物的生成。红外光谱证实,PAFSCCa中硅铝之间通过Si-O-Al氧桥的键合程度随Si/Al摩尔比的增加而上升。在Si/Al摩尔比1∶1及加热合成条件下,硅铝之间通过Si-O-Al氧桥的键合程度最高。絮凝实验证实PAFSCCa水解形成絮体时,含硅高的样品其絮体更大,絮凝效果好,硅铝共聚物对抑制微絮体再稳定的贡献大。

    2005年03期 249-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3 ]
  • 贵阳市大气降水中的重金属特征

    胡健,张国平,刘丛强

    采集了贵阳市2003年9月—2004年10月的72场降雨样品,用ICP-MS测定了雨水溶解态的Pb、Zn、Cu、Fe、Mn、Al、Sr等重金属离子,阐述了贵阳市降雨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并分析了重金属的来源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贵阳市雨水重金属含量高,Fe、Mn、Cu、Pb、Zn均高于地表水,雨水的重金属含量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燃煤及汽车尾气是雨水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评价贵阳市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005年03期 257-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157 ]
  • Eu~(3+)水合离子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与结构

    胡萍,赵令湖,殷秀兰

    采用发射光谱研究了不同pH和不同Eu初始浓度条件下,Eu在纳米二氧化硅-水界面的吸附特征。研究发现,当pH低时,Eu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很少,随着pH的增加,Eu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急剧增加,当pH>6时,几乎所有Eu都被吸附。研究同时表明,吸附在纳米二氧化硅与水界面的Eu离子种类也取决于pH值:当pH<5时,吸附的Eu主要为Eu3+水合离子,当pH>5时,吸附的Eu主要为Eu(CO3)+,甚至Eu(CO3)2-离子。吸附的机理除了静电吸引外,更重要的是这些离子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形成化学键,即表面化学吸附。

    2005年03期 263-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8 ]
  • 赣中变质岩带变质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来源

    胡恭任,刘丛强,陈培荣,唐红峰

    对赣中变质岩带的变质岩、混合岩及其中的长英质脉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和C、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赣中变质岩带变质流体有多种来源,流体成分复杂,有互不混溶的流体水、CO2、有机物。水主要来源于古海水和大气降水,少部分来源于深部岩浆水;有机物来源于沉积岩成岩物质;CO2多数来源于碳酸盐岩,少数来源于有机质的氧化分解。这些流体受构造运动的驱动而活化迁移,成为成矿物质的运移介质,参与了本区岩石的变质改造,是形成本区长英质变质分异脉体、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伟晶岩的重要流体来源。

    2005年03期 268-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8 ]
  • 贵州遵义早寒武黑色岩系底部Se的超常富集

    罗泰义,宁兴贤,罗远良,李晓彪,凌荣祥,姚林波

    对遵义松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部分样品的对比分析表明,应用不同光度法测定的硒和应用ICP-MS分析的硒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表明应用ICP-MS可以快速批量分析黑色岩系样品中的硒,提出用于推导硒含量的经验公式。利用该经验公式对遵义松林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底部钾质斑脱岩段和中部镍钼金属层段的硒进行了计算,表明在这两个岩性段存在硒的超常富集,局部都达到了工业品位。钾质斑脱岩中硒与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硒可能存在于含铜硫化物中;在镍钼层中硒与镍、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硒主要存在于镍和铜的硫化物中。根据硒的亲硫性,进一步揭示了遵义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可能为含黝方石和(或)钙霞石的粗安岩、粗面岩、响岩;在镍钼富集层中铜镍、铜硒及镍硒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镍、铜、硒富集的原始物源与超基性岩浆铜镍硫化物的分离富集有关;根据钾质斑脱岩层与多金属富集层的空间相关性及微量元素组合特征,认为在遵义松林地区早寒武世时期深部存在碱性-超基性岩浆活动。

    2005年03期 275-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138 ]
  • 湘西北下寒武统镍-钼多金属富集层镍与钼的赋存状态

    潘家永,马东升,夏菲,陈少华,曹双林,郭国林,谢贵珍

    对湘西北三岔、杆子坪镍-钼富集层中镍-钼矿石进行了电子探针研究,发现了镍黄铁矿、辉砷镍矿、方硫镍矿、针镍矿、紫硫镍矿与铁辉砷镍矿等镍的独立矿物与“碳硫钼矿”等含钼的矿物。研究表明,镍-钼富集层中镍主要赋存在上述含镍矿物及细粒胶状黄铁矿中;钼主要以“碳硫钼矿”的形式存在。

    2005年03期 283-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170 ]
  • 天柱大河边—新晃重晶石矿床矿物组成特征的电子探针研究

    夏菲,马东升,潘家永,陈少华,曹双林,孙占学,刘成东,郭国林

    通过对天柱大河边—新晃重晶石矿床系统的剖面勘查和采样分析,对矿石和围岩进行了系统的电子探针研究,发现在该矿床的矿石中广泛分布有钡冰长石。在研究钡冰长石及其共生矿物(重晶石、黄铁矿等)的化学组成、光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钡冰长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矿床的成因作了进一步探讨,为天柱大河边-新晃重晶石矿床热水沉积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

    2005年03期 28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55 ]
  • 湘中龙山金-锑矿床氧同位素异常的发现与找矿意义

    陈少华,潘家永,夏菲,曹双林,谢贵珍

    系统分析了龙山金-锑矿床矿石、蚀变围岩与未蚀变围岩的氧同位素组成,其变化范围分别为13.1‰~13.5‰、14.5‰~15.3‰与19.2‰~20.0‰,显示矿石与蚀变围岩中存在明显的氧同位素负异常。氧同位素负异常可以作为该区寻找隐伏矿体的一种新的手段,其矿石与蚀变围岩氧同位素负异常的形成是大气降水与围岩水/岩反应的结果。

    2005年03期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2 ]
  • 常温和压力0.1~1300 MPa下硬石膏的拉曼光谱研究

    杨玉萍,郑海飞

    利用立方氧化锆压腔装置测量了高压下硬石膏中硫酸根离子内部S-O键的四个振动(对称伸缩振动、弯曲振动、反对称伸缩振动和变形弯曲振动)的拉曼位移,研究结果表明:在25℃和0.1~1 300 MPa压力范围内硬石膏未发生相变,所观察到的硬石膏各个拉曼峰的位移值随压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它们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可分别表达为:1ν018=0.0053p+1016.8,4ν17=0.0013p+416.82,4ν98=0.0044p+499.25,ν1129=0.0052p+1128.5,1ν160=0.0067p+1159.5,6ν08=0.0028p+608.76,6ν27=0.0036p+627.01,6ν75=0.0039p+675.32,且伸缩振动受压力的影响比弯曲振动大。其1018 cm-1峰强度大,是石英464 cm-1峰的6倍,因此硬石膏也是宝石压腔良好的压力标定物质。

    2005年03期 299-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5 ]
  • 高温高压下辉石岩的电导率实验研究

    代立东,李和平,刘丛强,单双明,崔桐娣,邓鹤鸣,许祖鸣

    使用YJ-3000t紧装式六面顶高压设备和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在1.0~4.0 GPa和773~1134 K下用阻抗谱法就位测定了辉石岩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电导率对频率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温度是决定辉石岩电导率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电导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lgσ与1/T之间符合Arrenhius关系式;随着压力升高,电导率降低,活化焓和独立于温度的指前因子亦降低。

    2005年03期 303-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1 ]
  • 淡水珍珠中文石球粒的发现与成珠机制探讨

    张妮,郭继春,张学云,李加贵

    长期以来,珍珠的成因理论很少涉及在超显微镜结构研究基础上的具体的珍珠形成机制。珍珠与贝壳珍珠层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很多不同。本文在对AFM下首次观察到的淡水珍珠表面纳米级的六方最紧密堆积文石球粒的研究基础上,结合XRD分析对珍珠内部矿物成分差异的研究,试图在贝壳珍珠层成因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淡水珍珠的成珠机制。本文将珍珠的形成过程初步归纳为碳酸钙凝胶的形成,碳酸钙球粒的形成,矿物相的转变和后继生长四个阶段。

    2005年03期 307-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