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邦桐;吴俊奇;凌洪飞;陈培荣;
赣南会昌橄榄玄粗岩中镁铁矿物斑晶以角闪石为主,通过电子探针分析、湿化学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一致确认会昌橄榄玄粗岩中角闪石属于钙质角闪石亚类,为镁绿钙闪石。采用3种钙质角闪石Al地质压力计及CaO地质温度计估算会昌橄榄玄粗岩中角闪石的形成温度约为927℃,压力约为0.82 GPa。根据晶体化学特征,判明会昌镁绿钙闪石属幔源成因,从而为会昌橄榄玄粗岩的幔源成因提供了重要佐证。
2008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1 ] - 徐伟;刘玉平;郭利果;叶霖;皮道会;廖震;
八布蛇绿岩出露在北西向文山—麻栗坡和富宁走滑断裂之间的断块内,主要由蛇纹岩、辉长岩、玄武岩三个单元组成,彼此间均以断裂相接。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蛇纹岩SiO2、Al2O3、TiO2、MgO含量变化较大,依据主、微量元素组成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整体较为平坦,推测原岩为镁铁质堆晶岩;另一类呈U型配分,推断原岩是方辉橄榄岩。玄武岩属拉斑系列,主量元素具有富MgO、TiO2,低A l2O3、K2O、P2O5,并且Na2O(K2O等特征,类似于MORB型玄武岩;REE配分模式也显示出N-MORB型玄武岩的特征;同时,微量元素普遍具有LILE、Th富集,Nb、Ta、Zr、Hf等元素具明显亏损特征,又暗示源区曾遭受不同程度的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八布蛇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其形成可能是古太平洋从SE至NW向华南大陆俯冲的产物。
2008年01期 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30 ] - 张伦尉;黄智龙;李晓彪;
在对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原生矿石电子探针观察分析过程中,发现1种锗的独立矿物,其粒径约80μm,形态不规则,与黄铁矿、闪锌矿和方解石共生,波谱分析主要由Ge和Al组成(GeO239.84%和Al2O349.96%),同时含少量F和Si(F2O5.92%和SiO23.52%)。从成分上看,该矿物与目前已报道的含Al的独立锗矿物明显不同,可能为1种新的矿物,有待更全面、深入的矿物学研究。
2008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8 ] - 张弘弢;苏文超;田建吉;刘玉平;刘建中;刘川勤;
采用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波谱和能谱分析技术,对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原生富矿石中的含砷黄铁矿Au、As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有两种金的赋存形式:①不可见金,主要赋存在含砷黄铁矿之中,Au与As之间呈楔形分布关系,推测金以化学结合态金(Au+)的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的结构;②显微-次显微自然金颗粒(0.1~6μm),分布在含砷黄铁矿的边缘。提出含金-砷黄铁矿的形成可能与含Au热液-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有关,含Fe碳酸盐赋矿围岩是形成高品位、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与去碳酸盐化有关的碳酸盐脉可能是寻找深部隐伏卡林型金矿体的重要标志。
2008年01期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278 ] - 黄小勇;张辉;唐勇;管申进;
利用EMPA对广西花山A型花岗岩最晚期岩相—细粒花岗岩及其晶洞中电气石进行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细粒花岗岩中电气石与晶洞中电气石化学组成非常一致,以高Fe(2.78~3.44 apfu)?低的总Al(5.62~6.20 apfu)?极低Mg(0.05~0.12 apfu)?不含Li、F、Cl等特征。在Fe-Mg图解中,其化学组成近于端元黑电气石。Al3+=Fe3+和R++R2+=R3++□是所研究的电气石中两个主要的置换反应;岩浆电气石和热液成因电气石均位于Al-Fe-Mg三角图解中黑电气石-镁电气石线之下,表明电气石结构中存在明显的Fe3+,预示岩浆是在相对高的氧逸度条件下分异演化的。细粒花岗岩中普遍发育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尺度的晶洞以及大量电气石在晶洞中沉淀,暗示A型的花山花岗岩形成演化过程中未发生大规模含水流体相出溶,代之的是蒸汽相分离。由于不存在岩浆-热液体系的演化过程,在银屏细粒花岗岩内及周边地区可能不是寻找锡石-石英脉型矿床的理想靶区。
2008年01期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65 ] - 唐勇;张辉;刘丛强;饶冰;
高度演化的富P过铝质岩浆体系,具有鲜明的、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地球化学行为。富P过铝质熔体以富P,高ASI,贫Fe、Mg、Ca,强烈亏损REE、Th、Y以及具有W、Sn、Nb、Ta等金属的矿化为特征。富P过铝质岩浆体系中的碱性长石为富P长石,长石中P可以有效地指示过铝质岩浆体系的演化历程;在岩浆演化的晚期,P与Li具强的亲和性,形成锂辉石-磷铝锂石-羟磷铝锂石的组合。已有的实验研究揭示,P能降低简单花岗岩的液相线和固相线温度、粘度以及增加H2O在熔体中的溶解度。然而,这一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P能否促进过铝质岩浆的液态不混溶,能否促使等价不相容元素在过铝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分异,是否在稀有金属成矿过程中起作用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8年01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8 ] - 刘钦甫;付正;候丽华;郑丽华;
油田注水开发是保持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海拉尔地区由于粘土矿物含量高,在开发过程中储层遇水易泥化、坍塌,严重影响油气的有效开采。通过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分析,确定了海拉尔盆地贝16断块兴安岭群储层自上而下存在三种粘土矿物组合: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高岭石+伊/蒙间层+伊利石+(绿泥石)→伊利石+绿泥石+绿/蒙间层+伊/蒙间层。粘土总量在9.1%~69.1%之间,由地层浅部到深部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详细研究了水敏性极强的钠蒙脱石及其间层矿物,认为凝灰物质的水解蚀变以及长石和中、酸性岩屑在成岩过程中的次生变化是造成海拉尔地区粘土含量高的主要因素。
2008年01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4 ] - 王正波;岳湘安;韩冬;王金峰;
以膨胀性的粘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粘土浆体的流变性实验和填砂管渗流实验,并使用一种新研制的微流量测量工具,研究了低渗岩心在较低流速下的渗流特性;利用微尺度流动理论,Einstein粘度定律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引起低渗透油藏低速非线性渗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论认为,粘土的膨胀性以及其水化后形成浆体的流变性是引起低速非线性渗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8年01期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9 ] - 刘林玉;王震亮;
油气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是储层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4+5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发现该区长4+5储层为致密型砂岩,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直观地显示出长4+5储层具有很强的微观非均质性,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是影响本区长4+5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在低渗透砂岩中,溶蚀作用引起砂岩产生强烈的非均质性,而这些砂岩则形成长4+5储层的高渗带。
2008年01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58 ] - 韩敏;陶文亮;田星;艾浩;路勇;刘丽霞;
选用新型耐腐蚀、耐酸碱HT812高温结构胶对刚玉陶瓷膜管-20?钢进行连接,在常温和700℃下对粘接试样进行了抗拉强度测试,用XRD、SEM等方法对刚玉陶瓷膜管/胶粘剂/金属粘合部分的微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刚玉陶瓷膜管与金属套接接头界面镶嵌致密,无缝隙气孔。在常温下抗拉强度达到17.57MPa;在700℃下为22.50 MPa,高温下粘接试样的抗拉强度比常温下提高4.93 MPa。这说明在常温及高温工况下均可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
2008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7 ] - 金漫彤;楼敏晓;张琼;王连军;
土壤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无机聚合物,其分子链由Si、O、Al等以共价键或离子键连接而成,形成网络结构,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固定作用。本文试图利用土壤聚合物固化铜、锌、铅三种重金属离子,实现资源化利用。实验以固化体抗压强度和浸出毒性作为性能表征量,结果表明:土壤聚合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固化有各自的极限浓度,Cu2+、Zn2+、Pb2+的理想固化量分别为0.9%、1%、2%;若固化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高炉矿渣,则可以提高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本文通过土壤聚合物固化体SEM分析,从固化体微观结构的形态来阐述土壤聚合物宏观上的优越表现。
2008年01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70 ] - 赵海霞;连宾;谢作晃;陈烨;朱立军;
分析贵州凯里地区煤矿排出废水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开展了生物法处理受污染河水的试验研究。对贵州凯里地区从鱼洞到江口的一段河流进行取样分析,通过测定色度、OD、SS、pH值及重金属元素浓度等指标,分析煤矿废水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利用硅酸盐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GY03菌株所产生的絮凝物质探讨其对煤矿废水的吸附作用和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对水样的最大絮凝率为97.94%,SS去除率达99.43%,对总铁、Zn2+和Ti4+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1.94%,90.93%和90%。这说明该絮凝剂能够有效改善受煤矿污染水体的水质。研究结果为微生物絮凝剂在煤矿废水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2008年01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79 ] - 谌书;连宾;刘丛强;
以一株质芽孢杆菌为例研究实验条件下微生物对磷矿石的风化作用。以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方式研究培养基中胶质芽孢杆菌对磷矿粉的风化作用,即在装有100目磷矿石粉的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研究该菌对磷矿石粉的直接风化作用;同时,将装有100目磷矿石粉的透析袋放入液体培养基中再接入该菌,研究其对磷矿石粉的间接风化作用。按不同时间取培养液上清液,过滤,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定滤液中Ca2+、Mg2+、Na+、Mn2+、A l3+、Fe3+和K+等浓度,比色法测定水溶性P(Pws)和水溶性Si(Siws)的含量;滤膜上的固体物称重并消解后,同上方法测定Ca2+、Mg2+、Na+、Mn2+、A l3+、Fe3+和K+等浓度以及Pws和Siws含量。此外,细菌风化作用后的矿物残渣用电子探针作表面微观形态分析和XRD矿物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胶质芽孢杆菌对磷矿石粉风化的直接作用强度大于间接作用;对不同矿物的风化强度不同,对粘土矿物的风化作用较明显。提出细菌对磷矿石的风化作用源自细菌生长导致的机械破坏作用、胞外分泌物的生化降解作用以及多种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2008年01期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24 ] - 汪立今;张娜;宋来忠;
从工艺矿物学角度系统研究了新疆巴里坤膨润土矿的矿石特征、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矿物组成与结构、工艺应用属性等,认为巴里坤膨润土矿蒙脱石相对含量高,原土适用于石油钻井、铸造和冶金工业,将膨润土深加工后,可制得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机膨润土、无机凝胶和高纯度蒙脱石等深加工产品。
2008年01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7 ] - 施林妹;王惠君;
研究了D152树脂在NaAc-HAc缓冲体系中对Eu3+的吸附与解吸行为。结果表明: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40 mg/g;用0.1~2.0 mol/L HCl洗脱,洗脱率为92%以上;测得吸附热力学函数分别为:ΔH=14.3 kJ/mol、ΔG298=-1.88 kJ/mol、ΔS=54.3 J/(mol.K);等温吸附曲线遵守Freundlich关系式;表观活化能Ea=9.10 kJ/mol,表观速率常数k298=1.54×10-5s-1。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的方法探讨了树脂对Eu3+的吸附机理。
2008年01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5 ] - 钱功明;杨昌柱;钟康年;罗惠华;刘羽;崔艳萍;
用滚动成型的方法将改性天然磷灰石粉末制备成颗粒状水处理剂,并对工业含铅废水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处理研究。静态实验中该水处理剂去除铅离子的能力可达到661.10 mg/g;动态实验结果表明该水处理剂每1 kg可以处理Pb2+浓度为58.3 mg/L的废水3 m3,出水达到排放标准。对使用过的水处理剂进行高温固化或者添加到粘土中制砖,可避免二次污染。经济分析显示该水处理剂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
2008年01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7 ] - 武音茜;方维萱;韩润生;
从产业价值链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首先阐明铜产业价值链是以铜产业链(铜资源勘查/铜矿山探矿→铜矿采矿→选矿→铜冶炼→铜加工→铜产品贸易)为基础,其在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应的产品产出(铜矿业权(采矿权/勘探权)→铜矿石→铜精矿→阴极铜→铜盘条、铜板材等深加工产品),而前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品又是后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并且在每一环节都会产生价值增值。其次针对云南省铜产业结构与其产业经济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云南铜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式、云南铜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并从增加高附加值的高级产品、建设东川铜板材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地缘经济地位优势、构建云南省铜产业战略联盟及加强对残、尾矿和废铜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云南铜产业发展建议。
2008年01期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