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红峰;赵志琦;黄荣生;韩宇捷;苏玉平;
新近在NewWave UP-213型激光器(LA)和Nu plasma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上建立了一种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以这种新建的方法对新疆东准噶尔A型花岗岩首次开展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东准噶尔A型花岗岩有高的正εHf(T)值,变化范围为10.3~13.7。综合考虑这些花岗岩的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组成,我们认为它们的源岩主要是具亏损地幔Hf-Nd同位素组成的年轻玄武质洋壳,并在源区混入了少量陆源大洋沉积物。本文的Hf同位素结果为阐明东准噶尔地区A型花岗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
2008年04期 v.28 335-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77 ] - 蔡元峰;薛纪越;潘宇观;
对安徽官山两个含镁量不同的坡缕石进行了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富镁者为正交晶系、贫镁者为单斜晶系矿物,细化了判别坡缕石晶系的X射线粉末衍射标志。在排除石英和蒙脱石或伊利石的影响后,若图谱中出现d值为0.446 nm和0.428 nm的衍射线,则可认为在该凹凸棒粘土中含有正交晶系坡缕石。晶胞参数计算结果亦表明富镁坡缕石为一正交晶系坡缕石,贫镁坡缕石为一单斜晶系坡缕石。
2008年04期 v.28 343-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1 ] - 廖尚宜;李国武;彭明生;
利用CCD单晶衍射仪对草莓红绿柱石进行晶体结构测定,测定其空间群为R3c,并讨论了结构中Li+有序地置换Be2+造成c/a值的变化特征。晶体中发现复三方偏三角面体的负晶包裹体,其宏观对称属m,它与空间群Rc相对应,但与测出晶体结构的空间群有矛盾。X射线结构测定已否定了其空间群为Rm的看法。要解决草莓红绿柱石晶体空间群是否有对称中心(Rc或Rc)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将X射线结构的数据及其有关的电性实验结合分析。
2008年04期 v.28 350-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5 ] - 邱士东;王葆华;徐九华;谢玉玲;
在陕西黄龙金矿发现了多粒碲铋矿物,根据电子探针分析数据,其中有几粒的成分与因硫碲铋矿相近,颗粒大小为十几到几十微米,与黄铁矿、闪锌矿、赤铁矿等共生。Au与Bi在矿石和围岩中的含量呈共消长关系,Te与Bi可能对Au的迁移富集起了重要作用。
2008年04期 v.28 357-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6 ] - 张良钜;阮青锋;饶灿;张昌龙;雷威;廖宝丽;何涛;
在云南昭通地区的峨眉山玄武岩晶洞中发现有一种黑色板状晶体,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证实为三斜晶系硅铁灰石。这是一种自然界极为罕见的钙铁单链硅酸盐矿物,在峨眉山玄武岩中是首次发现,可能是一种新的成因类型硅铁灰石。晶体测量显示它由8个平行双面组成,其中{100}、{001}单形晶面较发育,FeO*≈20%、且Fe2O3>>FeO、CaO≈20%、SiO2>52%,少量的MnO(2%~3%)。第一世代硅铁灰石呈结晶粗大的板状晶体,与柱状水晶连生;第二世代硅铁灰石呈细粒亮黑色板柱状,与双锥状透明水晶连生。研究认为硅铁灰石是在低温弱氧化偏碱性的环境条件下形成,成矿溶液为富钙铁的高过饱和二氧化硅溶液,主要来自于玄武岩中斜长石、辉石、橄榄石、镜铁矿等矿物的后期构造应力退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含钙、铁二氧化硅溶液。
2008年04期 v.28 360-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2 ] - 石永红;宋传中;赵群;
榴辉岩中绿辉石的Fe2+校正是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榴辉岩p-t条件的精确评价。本文通过对南大别太湖地区和桐城地区榴辉岩中绿辉石的四种Fe2+的校正比较,依据计算的峰期变质p-t条件和岩相学研究的限定,探讨了绿辉石Fe2+的校正对温度压力计算的影响,认为电价平衡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校正绿辉石Fe2+的方法,并建议为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配合使用端元组分调Fe2+法和Fe2+/Fe3+=1∶1方法。同时,根据电价平衡方法计算p-t条件,判定桐城地区榴辉岩为低温高压榴辉岩,推测其原岩为洋壳物质。
2008年04期 v.28 36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8 ] - 江曙;廖立兵;
以环氧树脂为基体,二甲基苄胺为固化剂,经结构修饰和有机改性的金云母为增强相,制备了环氧树脂/金云母纳米复合材料,测试了环氧树脂/金云母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力学和电学性能。研究了金云母添加量、混合时间以及固化剂添加方式等因素对金云母在环氧树脂中剥离程度的影响。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当金云母含量为1%时复合材料的性能最好,与纯树脂相比,拉伸强度提高了32.33%,弯曲强度提高了53.77%,冲击强度提高了127%。电学性能测试表明,当金云母含量为1%时,复合材料体积电导率和表面电导率分别比纯树脂提高了2个和4个数量级。
2008年04期 v.28 38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7 ] - 张丹;赵长春;廖立兵;
对云南产铁-镁电气石单晶进行了定向切片和加热处理,测定了加热处理前后电气石的热释电系数和铁的价态变化,研究了铁-镁电气石结构中铁价态变化对其热释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50℃热处理48 h,电气石中Fe2+已经基本被氧化,电气石热释电系数由6.4μC m-2K-1提高到8.0μC m-2K-1;850℃热处理72 h,电气石FeO含量只继续降低了0.02%,但热释电系数进一步提高至8.9μC m-2K-1。热处理提高铁-镁电气石热释电系数的主要原因是Fe2+的氧化,其次是Fe3+占位的变化。推测热处理前期以Y八面体中Fe2+的氧化为主,后期以Y八面体中的Fe3+转移至Z八面体为主。
2008年04期 v.28 386-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44 ] - 谢巧勤;陈天虎;孙玉兵;李晓萱;徐晓春;
对洛川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中磁性矿物组成、成因和相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磁性矿物以风尘磁铁矿为主,少量的成土赤铁矿和成土磁赤铁矿;古土壤磁性矿物以成土磁赤铁矿为主,成土赤铁矿次之,少量的风尘磁铁矿和赤铁矿;红粘土磁性矿物以成土赤铁矿为主,风尘磁铁矿和成土磁赤铁矿次之,少量风尘赤铁矿。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磁性矿物组成差异,反映了其形成期不同的古气候特性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强度的差异。干冷的冰期,黄土弱成土作用形成了以粗颗粒的风尘磁铁矿核+赤铁矿边的磁化率载体。间冰期的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最有利于生物活动,强烈生物活动导致古土壤中大量纳米超细磁赤铁矿/磁铁矿产生,形成以磁赤铁矿为主,风尘磁铁矿核+赤铁矿边为辅的磁化率载体。红粘土成壤期,强降雨强蒸发的长干短湿的高温炎热的古气候使得红粘土化学风化强烈,生物地球化学活动较弱,形成以磁铁矿核+赤铁矿边和磁赤铁矿核+赤铁矿边的磁化率载体。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磁性矿物组成、磁性矿物相关系是其形成期独特的古气候指示。
2008年04期 v.28 38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22 ] - 朱建明;左维;秦海波;冯志刚;郑宝山;苏宏灿;
在湖北恩施渔塘坝土壤硒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地段田地土壤中存在异常高硒样品。其硒含量变化范围是346~2018 mg/kg,平均(899±548)mg/kg(n=11),相对于坝内成土基岩和耕作土硒含量0.5 mg/kg与3.5 mg/kg的水平而言,表明这些土壤硒受到了外来源硒的严重污染。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表明,这些土壤样品中均有大量晶体状自然硒的出现,其特征类似燃煤型成因的自然硒,证实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恩施当地居民石煤火熏土作肥的耕作方式,并直接导致了田地土壤硒的骤然增加。渔塘坝当地居民在1963年间的硒中毒爆发性流行,乃至恩施地区人畜硒中毒的普遍流行,极可能是人为因素引起。
2008年04期 v.28 397-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35 ] - 潘自平;叶霖;钟宏;刘铁庚;李朝阳;程增涛;
铅锌矿的开采和选冶使含锌和镉等有害物质的尾矿暴露于地表,这些有毒元素通过自然风化淋滤作用进入地表水,进而污染矿区水体,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大。本文通过对贵州都匀牛角塘富镉锌矿区河流、选矿厂排放的污水、坑道水进行采样分析,发现矿区水体呈弱碱性,水体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其中Cd等重金属有毒元素的含量大多没有超过生活用水国家标准和农业灌溉水国家标准。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碳酸岩地区碱性环境限制了镉等重金属有毒元素的活化迁移,使其就近富集在矿区土壤、植物及河流沉积物中。更重要的是由于碳酸盐岩对矿山酸性排水的中和缓冲作用,降低了矿石的风化淋滤速度,减轻了因铅锌矿开采和选冶活动导致的Zn、Cd等有毒重金属元素对矿区环境的污染,为非碳酸岩地区铅锌矿山环境污染和治理提供了一些借鉴。
2008年04期 v.28 401-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78 ] - 曹烨;李胜荣;杨良锋;高永华;罗军燕;佟景贵;
对河北白洋淀和北京密云水库的野生鲤鱼耳石和水体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白洋淀鱼耳石中诸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密云水库的鱼耳石,反映了白洋淀各水体较密云水库水体的环境复杂,污染程度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鱼耳石中大致存在两类生物地球化学习性不同的元素,水体中第一类元素的变化不会引起耳石中相应元素的响应,如Au、K和Na;第二类元素的变化会引起耳石中相应元素的强烈响应,如As、Ba、Co、Cr、Fe、Sr和Zn。诸微量元素在耳石中富集的强弱顺序为,Zn>Sr>Se>Fe>As>Ba>K>Co>Au>Na>Cr。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白洋淀和密云水库的鱼耳石和水体中对应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的自然对数值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2008年04期 v.28 407-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0 ] - 张国全;胡瑞忠;商朋强;田建吉;双燕;
302铀矿床规模大,垂幅深(达1000多米),是我国华南主要产铀花岗岩型铀矿床之一。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方解石是经大气降水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后的流体去气沉淀的;矿化剂∑CO2主要源自受控于岩石圈伸展导致的地幔去气,对铀成矿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加入到贫矿化剂的地下水中以便铀元素迁移,另一方面表现在从成矿流体中逸出,改变热液络离子组成,导致铀沉淀成矿;印支碰撞运动使华南地壳叠加增厚,部分熔融含铀结晶基底,为产铀岩体提供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白垩纪-古近纪地壳拉张、岩石圈伸展所形成的深大断裂等不仅是矿化剂∑CO2主要通道,而且还是控制铀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
2008年04期 v.28 413-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144 ] - 李斌;孟自芳;张百涛;李相博;
采用密闭容器水热模拟实验方法,考察含铀物质对有机质热解生烃过程的影响。对热模拟实验产物分析发现,在暗色泥岩和煤岩样品中加入含铀物质后,气态烃和液态烃的生烃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其中煤岩的气态烃产量平均增加值为34%,而泥岩样品平均增加值也达到了30%以上。液态烃产率分析表明,含铀矿物也促进了泥岩和煤岩的液态烃产率。从泥岩氯仿沥青‘A’族组成分析表明,加入催化剂后泥岩的饱和烃和芳烃在高温阶段具有规律性的明显增大的趋势,反映出非烃和沥青质,甚至不溶有机质向相对稳定的饱和烃转化以及芳烃随演化程度增加的高聚合作用。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放射性铀对油气生成具有氧化催化作用。
2008年04期 v.28 42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3 ] - 张琦;戚华文;胡瑞忠;王小飞;
内蒙古乌兰图嘎锗矿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产在煤层中的超大型锗矿床,锗金属储量达1600 t。以乌兰图嘎超大型锗矿床的含锗煤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和电子探针(EPMA)详细研究了乌兰图嘎含锗煤及其同时代的红旗煤矿无矿煤的矿物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图嘎含锗煤中的主要矿物包括石英、蒙脱石;次要矿物包括长石、高岭石、伊利石;另含少量三水铝石、角闪石、叶蜡石、石膏、绿泥石、锐钛矿、黄铁矿、方解石、白云石和草酸钙石;微量的锆石、闪锌矿、白钨矿、重晶石、黄铜矿、卤化物、磷酸盐以及含Pb、Bi、Cr、As和Sb矿物。未发现含锗矿物。推测含锗煤中的锗可能主要呈有机结合,而Ba、Zn、Ti、W、Pb、Bi、Cr、Fe、As、Zr、Sb、Cu和REE可能主要与矿物相结合。此外,首次在乌兰图嘎含锗煤及红旗煤矿无矿煤中发现含银颗粒或自然银,推测胜利煤田的褐煤可能有相当规模的Ag矿化。
2008年04期 v.28 426-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5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3 ] - 畅斌;温汉捷;
对贵州遵义黄家湾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镍-钼富集层进行电子探针研究,发现镍主要赋存于黄铁矿、针镍矿、辉砷镍矿、铁辉砷镍矿、紫硫镍矿、赫硫镍矿;钼主要以"碳硫钼矿"的形式存在。镍钼硫化物多与黄铁矿、白铁矿交代共生,反映矿物经历了不同的成矿阶段。岩石中不仅富集Ni、Mo元素,而且Se元素存在超常富集,可以视为热液作用或生物作用的结果。遵义黄家湾下寒武统Ni-Mo富集层应为海底热液沉积和生物沉积混合成因,其物源较为复杂。
2008年04期 v.28 439-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54 ] - 王志兵;徐则民;
利用化学全分析、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测试、观察手段,分析了头寨滑坡发生的岩体玄武岩及其腐岩玄武岩腐岩的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化学全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玄武岩与核心石在除Fe外,其它组分无明显的改变;核心石在转变为腐岩过程中Si、Ca、Na、Mg等元素逐渐流失,Fe、Al等逐渐富集,同时烧失量LOI和化学蚀变指数CIA显著增加,硅铝比逐渐减少。薄片鉴定表明主要矿物化学风化作用顺序为玻璃质、辉石、斜长石,与造岩矿物风化稳定性序列一致,腐岩中主要的次生矿物为蒙皂石及绿泥石。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风化前锋形态曲折,风化前锋附近矿物呈现物理裂痕,沿着解理面更易出现,风化前锋两侧的岩石矿物形态差异显著。岩体的化学-物理耦合风化作用不仅表现在宏观尺度上,而且在细观-微观的尺度上更为明显。铁元素的价态变化存在于玄武岩腐岩形成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导致岩石体积增大,从而产生物理裂纹。
2008年04期 v.28 447-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7 ] - 朱志敏;郑荣才;罗丽萍;周家云;沈冰;陈家彪;
方解石是木洛稀土矿区常见的一种脉石矿物。对木落稀土矿区郑家梁子矿段方解石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此类方解石强烈亏损Ti、Mn、Mg、K、Fe,富Ca贫Si,P和Na含量比较稳定,但远低于世界钙质碳酸岩而与沉积碳酸盐岩接近;稀土元素含量较为稳定,∑REE为185.55×10-6~201.43×10-6,LREE为184.01×10-6~195.62×10-6,REE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有弱的Eu负异常和强烈的Ce正异常;富集Sr亏损Nb、Zr,其他的Rb、Ba、Th、Ta、Hf、Y、Sc等元素含量较为稳定,均接近中国东部碳酸盐岩平均值。因此,此类方解石为同源流体的结晶产物,主要为沉积热液成因,代表了地幔流体成矿后的一次沉积热液的流体改造。此类方解石可作为氧化型高品位稀土矿和钼铅矿的找矿标志。
2008年04期 v.28 45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3 ] - 许志斌;朱笑青;陈文一;
贵州锦屏花桥金矿已经有较长的民采历史。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井下坑道编录和采样工作,得出含硅质有火山碎屑成分的浊积岩对金的富集有控制作用,浊积岩岩性变换的部位易出现含金石英脉等新认识。认为区域基底岩石金的地球化学丰度,矿体围岩岩性及构造地质作用是形成含金石英脉的三要素,并指出断裂破碎带及探索深部隐伏矿体为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2008年04期 v.28 46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5 ] - 金中国;黄智龙;
黔西北铅锌成矿区是川-滇-黔铅锌成矿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省主要的铅锌产地。研究认为,黔西北铅锌成矿区可划分为4个构造带,3个成矿亚带,铅锌矿产出受地层、岩性、构造、沉积环境等多重因素控制,岩性优于层位,断裂构造是主要控矿因素,构造具分级控矿特点。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备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潜力。作者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初步建立了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式。
2008年04期 v.28 467-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49 ] - 周家喜;黄智龙;李晓彪;周国富;刘世荣;付绍洪;郑文勤;
由于锗的离子半径与锌的离子半径相近,一般认为铅锌矿床中的锗主要与锌发生类质同像赋存于闪锌矿中,但也有证据表明,铅锌矿床中的锗也可富集于方铅矿中。对四川会东大梁子大型铅锌矿床进行了电子探针研究,锗特征X射线面扫描结果表明:该铅锌矿床原生矿石中方铅矿中的锗含量明显高于闪锌矿中的锗含量,且锗均匀分布在方铅矿中,没有出现明显高于本底的富集点,初步推测锗在方铅矿中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该结果为铅锌矿床锗富集于方铅矿中提供了新证据。
2008年04期 v.28 473-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94 ] - 范良伍;张乾;温汉捷;
安庆铜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中一典型的铜铁共生矿床,总结前人的稀土元素、同位素年龄、熔融包裹体测温资料和模拟实验成果,综合分析与矿床有关的侵入岩浆特征、矿床的空间分带、矿物共生组合以及全铁含量在矿床中的空间分带变化特征,发现矿床中的磁铁矿带在产状上和成因方面均具有岩浆成因的特征,提出早期的磁铁矿可能是岩浆结晶分异形成的,指出矿床早期形成的大规模磁铁矿带可能对后期的成矿作用产生影响。
2008年04期 v.28 476-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29 ] - 舒增年;莫建军;
研究了C-800树脂对Cr(Ⅲ)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H=4.0时树脂对Cr(Ⅲ)的吸附效果最佳,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212.4 mg/g,吸附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27.1 kJ/mol,热力学函数ΔH=7.39 kJ/mol,ΔG298=-2.65 kJ/mol。用2 mol/L盐酸溶液能定量洗脱。树脂功能基上的N与Cr(Ⅲ)发生配位键合,配位摩尔比为2:3。
2008年04期 v.28 483-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6 ] - 王惠君;高伟彪;熊春华;
考查介质pH、温度、吸附时间、树脂量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基膦酸树脂(APAR)对镥(Ⅲ)的吸附在pH=5.64的HAc-NaAc的缓冲溶液中为最佳。25℃时静态饱和吸附量为330.5 mg/g(树脂)。用0.5 mol/L的HC l溶液作为解析剂,解析率为95.4%;氨基膦酸树脂对镥(Ⅲ)的表观吸附活化能Ea=37.3 kJ/mol,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2.47×10-5-s1,测得热力学参数分别为ΔH=7.86 kJ/mol,ΔG=-4.42 kJ/mol,ΔS=42.5 Jmo-l1K-1,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树脂功能基与镥(Ⅲ)的配位比约为2∶1。
2008年04期 v.28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0 ] -
<正>~~
2008年04期 v.28 493-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