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羽;许涛;王少怀;
对F-/(F-+OH-)为0%~90%的十个氟羟磷灰石固溶体样品进行1H核的MASNMR分析结果表明:羟磷灰石在δ=0.3处有与O形成氢键的羟基引起的1HNMR共振吸收。而随着F-对(OH)-的取代,该峰强度变弱,同时在δ=1.5~1.2的位置上,出现新的、由与F成氢键的H引起的共振吸收,其强度与F-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根据氟羟磷灰石1HNMR峰的数量、位置和相对强度的变化,推断其结构通道中F—OH的相对含量和通道离子链状态。
2009年04期 v.29 413-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4 ] - 魏月琳;张云霞;黄昀昉;黄妙良;吴季怀;
以四氧化三铁、钛酸四丁酯和氢碘酸等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磁性复合催化剂TiO2-I–/γFe2O3。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差热分析、透射电镜以及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研究了热处理时间、温度以及碘掺杂量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碘掺杂量为0.5%,烧结温度为400℃,最佳烧结时间为0.5h,材料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99%,3次循环使用后甲基橙的降解率仍保持在80%。
2009年04期 v.29 417-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7 ] - 庆承松;余新林;陈天虎;彭书传;熊长军;石莹;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天然凹凸棒石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凹凸棒石复合光催化剂,并用XRD、TEM对其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染料为模拟污染物,采用300W汞灯为紫外光源,以光催化实验来评价该催化剂的活性,并研究了H2O2的引入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2O2能显著提高染料的脱色效率:亚甲基蓝的初始浓度为50mg/L,催化体系为2mmol/LH2O2+0.5g/LTiO2/凹凸棒石+UV(紫外线),光催化10min后其脱色率为95%,相对于单独的0.5g/LTiO2/凹凸棒石+UV催化体系,其脱色率提高了约50%。全波段扫描显示,加入H2O2后,亚甲基蓝在290nm对应的苯环吸收峰急剧下降,665nm对应的最大吸收峰则近乎消失,且没有新的吸收峰产生。
2009年04期 v.29 424-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5 ] - 黄晓鸣;陈天虎;李晓星;彭书传;潘敏;刘雨;
氧化型锰矿石脱硫产物含大量硫化锰,利用这种材料装填固定床进行净化水中铜离子的动态试验。在材料粒径0.45~0.9mm、进水pH=5.8、进水滤速4.58m/h条件下,1t锰矿石脱硫产物可以处理923tρ(Cu2+)=50mg/L的含铜废水,出水ρ(Cu2+)<0.5mg/L,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控制进水pH在4~9之间、降低进水滤速、采用较小粒径的材料有利于提高锰矿石脱硫产物处理含铜废水的容量。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对材料和产物进行表征,证明锰矿石脱硫产物去除水中铜离子是基于离子交换反应的原理。
2009年04期 v.29 430-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4 ] - 姚志通;张路;夏枚生;叶瑛;张维睿;
Cu(Ⅱ)-EDTA废水由于其螯合性难以处理。采用电气石/H2O2体系进行降解,结果显示废水处理达到较好的效果。COD和Cu2+的去除率与电气石投加量、H2O2用量和温度呈正相关性。溶液pH=3时,两者去除率最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处理后的Cu(Ⅱ)-EDTA被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通过对比电气石反应前后的XRD图谱和红外光谱发现,电气石与EDTA降解中间产物发生络合。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电气石/H2O2体系降解废水的反应为拟一级反应。
2009年04期 v.29 435-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7 ] - 丁振华;
利用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分析技术在产自山东碱性玄武岩的刚玉巨晶中发现了尖晶石族氧化物包体,并有许多刚玉、钛铁矿、高硅氧化物、辉石、长石、方解石等包体。这些包体矿物的化学成分明显与该地区相应的巨晶矿物不同,具有深源性的特征。刚玉巨晶具有世代现象,其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是在一种高度演化的富含SiO2岩浆中生成,生长过程极其复杂。
2009年04期 v.29 442-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7 ] - 杨琴;杨勇;田永红;
从光致发光光谱角度探讨了海南蓬莱蓝宝石的呈色机理。结果发现:与蓝宝石吸收光谱的500~700nm吸收宽带相比,在500~720nm发光波段内存在566.8nm锐峰、600nm左右肩峰和Cr3+的694.2nm特征峰。600nm肩峰与其吸收峰镜像对称,566.8nm处锐峰的产生原因复杂。600nm肩峰可能与Fe2+-Fe2+离子对的电子跃迁有关;566.8nm锐峰因532nm激光激发Fe2+-Ti4+或Fe2+-Fe3+间的电荷迁移带,通过晶格造成Si4+、Mg2+等微量杂质离子敏化而产生。光致发光谱中呈现更多谱峰,能呈现离子跃迁时不同离子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为500~700nm吸收宽带由不同致色机制的叠加给出了直接证明,是一种能全面地研究宝石矿物中致色元素能级结构的有效方法。
2009年04期 v.29 447-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8 ] - 杨瑞东;袁世婷;张晓东;魏晓;陈吉艳;
黔中铝土矿资源丰富,占贵州铝土矿资源的2/3以上。黔中隆起西、南缘的龙里—惠水—纳雍一带铝土矿成矿一直研究程度低,通过对龙里高坡场、纳雍董地含铝岩系研究,发现龙里铝土矿属于潟湖相沉积,部分铝土矿被第四纪风化形成坡积物产出;纳雍董地为冲积扇沉积铝土矿。根据区域成矿特征及古地理特征,认为黔中隆起西、南缘龙里—惠水—纳雍一带是铝土矿潜在的铝土矿远景区域。
2009年04期 v.29 452-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3 ] - 金中国;武国辉;黄智龙;鲍淼;周家喜;
务川瓦厂坪铝土矿床是近年探明的大型矿床,332+333资源量4397万吨。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矿床中Al2O3与TiO2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与SiO2含量成负相关关系;硫同位素组成属于沉积岩范畴,总体显示出变化范围大(-29.20‰~+12.40‰),反映出复杂的成矿环境和轻重硫同位素的多次分离;不同岩、矿石的稀土总量(ΣREE)含量变化大,LREE/HREE均大于1,显示轻稀土较富集;铝土矿层中,土状铝土矿稀土元素含量相对高,致密块状铝土矿含量相对低,稀土元素含量与矿石质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铝土矿层及志留系韩家店组的稀土总量含量较接近。矿床成因属古风化壳沉积型。
2009年04期 v.29 458-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59 ] - 王国强;彭建堂;张东亮;阳杰华;沈能平;
钠长石广泛分布于湘西柳林汊金矿带的含金脉体中,利用显微镜下鉴定、X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分析手段对该区金矿床的钠长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粉红色、肉红色钠长石镜下呈板条状、粒状,解理不发育,双晶以聚片双晶为主,负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白到一级淡黄;钠长石的Ab、An、Or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7.32%~99.74%、0.12%~2.5%、0.13%~0.47%;该区钠长石的平均有序度都大于0.905,形成温度均在226~395℃之间;钠长石稀土含量普遍较低,在不同程度上都有LREE的富集,无明显的Eu、Ce异常。钠长石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均反映了该含金钠长石-石英脉是由热液作用形成。
2009年04期 v.29 463-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84 ] - 周家喜;黄智龙;周国富;李晓彪;丁伟;谷静;
利用电子探针(EPMA)、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等分析了天桥铅锌矿床矿石矿物中分散元素的含量、赋存状态及规律,结果表明分散元素在该矿床中含量达到了综合利用评价指标,有的甚至达到了工业品位(如Cd等);这些分散元素可能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硫化物矿物中,其规律为Ga、Cd、In等赋存在闪锌矿中,Ge、Tl等赋存在方铅矿中,黄铁矿中分散元素富集低;在不同颜色闪锌矿中,Ga、Cd富集规律表现为浅色闪锌矿>中色闪锌矿>黑色闪锌矿,而Ge、Tl、In、Se富集表现出中色闪锌矿相对高于浅色及黑色闪锌矿;同标本中,不同颜色闪锌矿的Ge、In富集规律在还显示浅色闪锌矿>中色闪锌矿>黑色闪锌矿,而Ga、Tl、Cd、Se富集规律呈现中色闪锌矿相对高于浅色及黑色闪锌矿。Ga/In、Zn/Cd等参数指示出矿床成因类型可能为热液-沉积-改造。
2009年04期 v.29 47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1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184 ] - 解洪晶;张乾;祝朝辉;范良伍;王大鹏;
薄竹山花岗岩体分两期侵入,第一期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介于64.82%~72.01%,平均68.72%,总碱度K2O+Na2O=5.51%~8.2%,平均6.92%,A/CNK平均1.14,富集Rb、U、Th等微量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中等的Eu负异常,δEu=0.37~0.55,属过铝质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同碰撞阶段;第二期主要为细粒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变化范围75.94%~76.89%,平均76.33%,总碱度K2O+Na2O=7.58%~8.82%,平均8.22%,A/CNK-A/NK图上主要落在准铝质范围,微量元素Nb、Ta、Y富集,显著亏损Sr、Ba,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6~0.11,形成于板内的伸展环境。第二期花岗岩Ba、Sr亏损明显,这与强烈的Eu负异常相对应,说明第二期花岗岩经历了高度演化。
2009年04期 v.29 481-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93 ] - 毛政利;赖健清;彭省临;
角砾岩不仅记录了矿区构造的形成演化过程,同时也记录了矿床的形成定位过程,因此对角砾岩的产出、分布特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矿床的形成与定位机制。凤凰山铜矿区不同类型角砾岩的分形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角砾状花岗闪长岩属于化学成因角砾岩,在形成过程中有物理作用的参与,而角砾状矿石和角砾状大理岩是水力致裂角砾岩,形成时能量达到中等,说明该区角砾岩的形成与成矿热液的演化密切相关。
2009年04期 v.29 49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5 ] - 刘虹;张国平;金志升;刘丛强;韩贵琳;李玲;
对云南热海和瑞滇地区地热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据此评估了地热流体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碱性热泉中K、Na、F、Cl、SiO2的含量高,而只存在于热海地区的酸性热泉中SO42-、Mn、Fe的含量高。热泉中As、Sb的含量范围分别在43.6~687μg/L和0.38~23.8μg/L之间。热泉中以As(Ш)为主,占了总砷的91%。地热流体中的As、Sb—部分被固定在泉华中,而另一部分则释放到了环境中,从而进入地下水和下游的田地中,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
2009年04期 v.29 496-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6 ] - 曾文乐;张运涛;
埃及西奈半岛西南部UmBogma地区是埃及著名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区,区内盛产锰铁矿、铜矿、铀矿、高岭石和石英砂等矿产,铀矿化与三水铝石体关系密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鉴定,从三水铝石体和铀矿(化)体的时空分布、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等方面,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三水铝石体与铀矿(化)体的内在联系,认为该地区广泛发育于石炭系UmBogma组中的三水铝石体是红土化作用的结果,铀矿化与三水铝石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富含三水铝石、高岭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三水铝石体是铀的良好聚集剂,在长期的表生风化过程中,从岩石活化淋滤出来的铀以微粒及超显微颗粒逐渐被三水铝石体所吸附而形成铀矿(化)体。
2009年04期 v.29 502-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5 ] - 张东亮;彭建堂;胡瑞忠;符亚洲;
扩散作用作为元素重要的地球化学行为,对矿物内部的微量元素及同位素信息有着重要影响,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解决地球化学动力学方面的问题。目前,对矿物中元素扩散行为的研究以实验模拟扩散过程的方法为主,同时理论预测的方法也逐渐成为获取扩散数据的一种重要手段。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外学者所做的工作较多,而我国开展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为了促进国内在固体矿物中元素扩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对扩散作用的研究意义与地质应用等做了阐述。
2009年04期 v.29 507-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2 ] - 张磊;李和平;徐丽萍;王光伟;张艳清;窦静;
高压水热体系在科学实验、工业过程和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氧逸度/活度是高压水热体系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参数之一,经常控制着体系的物质形态、性状以及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对高压水热体系氧逸度/活度的测量与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各种高压水热体系氧逸度/活度测量与控制技术从原理和基本特点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接着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作了比较与评价,文末对未来高压水热科学与技术领域氧逸度/活度测量与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2009年04期 v.29 516-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3 ] - 刘迎新;秦善;李晓东;李延春;刘景;
使用金刚石对顶砧高压装置(DAC)和同步辐射光源,对天然白钨矿进行了原位高压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EDXD)研究,实验最高压力为16.0GPa。在实验压力范围内观察到了一次白钨矿结构→钨锰铁矿结构的可逆相变:压力小于5.3GPa时为白钨矿结构(I41/a),在5.3~12.3GPa压力区间内为白钨矿结构与钨锰铁矿结构(P2/c)并存,大于12.3GPa时完全相变为钨锰铁矿结构。从键长、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角度对白钨矿→钨锰铁矿结构的相变机制进行了解释。
2009年04期 v.29 524-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2 ] - 李键;张维;田世洪;陈敬安;
硅是硅藻生长所必需的养分,硅藻在生长过程中从水体吸收主要以硅酸(H4SiO4)形式存在的溶解硅。硅藻δ30Sidiatom可反映硅藻吸收硅酸比例的变化,进一步可以反映湖区气候与环境变化。为探索湖泊沉积物硅藻δ30Sidiatom在指示湖泊古环境方面的潜力,我们测定了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硅藻硅同位素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δ30Sidiatom变化与生物硅和有机碳含量变化呈显著相似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古环境代用指标。同时,与已有温度记录的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具有很好一致性。较高的30Sidiatom指示了温度较高的气候条件下硅藻对硅酸的利用率较高;当30Sidiatom较低时,对应着在温度较低的气候条件下硅藻对硅酸的利用率较低。目前,热带陆地区域古气候重建的方法中可用的温度代用指标很少,此项研究证明了δ30Sidiatom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古环境代用指标,有望在低纬度地区古温度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09年04期 v.29 530-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4 ] -
<正>~~
2009年04期 v.29 537-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