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发勤;周世平;李帅;
纳米(矿物)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的潜在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纳米金属、纳米氧化物、纳米硫及其化合物、无机盐类纳米颗粒及无机纳米复合颗粒的部分生物活性及细胞毒性的研究现状,包括纳米颗粒微生物活性;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等。纳米颗粒(矿物)的这些生物活性及细胞毒性的机理人们目前尚无法完全了解。因此,今后应从纳米颗粒学、矿物学、材料学、生物毒理学、环境安全暴露评价等方面展开多学科联合研究。
2014年01期 v.3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檀杰;周海玲;汪敏;朱波青;高孝钱;郑翠红;
尝试反浮选法和酸浸法去除粉石英矿中的红柱石、水铝石和铁等杂质。结果表明,采用反浮选法可去除粉石英中的红柱石杂质,最佳浮选条件:油酸钠作为捕收剂,其浓度为3.3 mmol/L,磷酸氢二钠作为抑制剂,其浓度为4.7 mmol/L,浮选液pH为8.5。采用酸浸法可去除水粉石英中的水铝石和铁杂质,最佳酸浸条件:盐酸(浓度为18%)与粉石英质量比为3∶1,在60℃酸浸30 min后,再在室温酸浸8 h。经过反浮选和酸浸处理后,粉石英中二氧化硅含量由80.02%上升至98.49%,白度由76.0%上升至89.3%,铝含量由9.86%下降至0.26%,铁含量由182μg/g下降至56.3μg/g。
2014年01期 v.3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牛继南;强颖怀;王春阳;李祥;周一浩;商翔宇;庄全超;
埃洛石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岭石族矿物,大部分情况下呈现出管状形貌,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作缓释容器、催化剂载体、有机聚合物填充材料、储氢材料和纳米材料模板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埃洛石微观化学信息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埃洛石地质成因、掌握埃洛石结构细节,还有助于提高埃洛石使用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本文针对埃洛石的结构、形貌和发生卷曲的机理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鉴于长期以来埃洛石名称的混乱状态,本文还对其命名历史进行必要综述。在此基础上,给出埃洛石的中文建议名称,提出目前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4年01期 v.34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1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唐俊;董发勤;代群威;邓跃全;陈武;周世平;
以西宁降尘为研究对象,探讨柠檬酸溶解2 d过程中体系的pH及电导率变化,借助XRD、FTIR、SEM和ICP等表征手段,对降尘经酸处理后的残余固体及上清液进行分析。降尘加入柠檬酸的前4 h,反应溶液pH迅速上升;电导率从初始的4.31 ms/cm迅速升高到5.61 ms/cm,然后缓慢下降;8 h后,pH和电导率基本达到稳定。根据XRD分析,白云石特征峰(d=0.2886 nm、0.2190 nm等)和方解石特征峰(d=0.3031nm、0.2282 nm等)完全消失;根据红外分析,代表碳酸盐矿物的特征峰(1430 cm-1和877 cm-1)也消失,结合XRD结果可以得出方解石和白云石在柠檬酸作用2 d后完全溶解。柠檬酸溶出了降尘中大量的Ca2+,K+,Mg2+,Fe3+,Al3+,Si等元素,其中Ca2+的溶出量达到711.63 mg/L。柠檬酸对不同元素溶出的促进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Fe>Al>Si>Ca>Mg>K。在柠檬酸的作用下,降尘中的矿物被全部或部分溶解,其中碳酸盐矿物几乎完全溶解。
2014年01期 v.34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仙超;潘国祥;陈聪亚;曹枫;倪生良;
采用共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成功制备了叶酸插层Mg/Al水滑石(LDHs-FA)复合材料,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等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得到的LDHs-FA结构完整、晶相单一,并比较了2种方法对材料物化性质的影响。采用盐酸为介质模拟胃液,混合磷酸盐缓冲溶液为介质模拟肠液,研究了叶酸插层水滑石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叶酸插层复合材料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均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海藻酸钙包覆后的样品在胃液中释放速率极慢,但在肠液中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实现了药物的肠道靶向释放。
2014年01期 v.34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欢;龙思远;周玉乐;吴星宇;游国强;
对重庆某地区的白云石进行TG-DTG热分解实验,研究其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该地区白云石为钙质白云石,其热分解过程包括2个阶段。随升温速率的加快,2个热分解阶段的分解温度也相应地升高,但每个阶段的前后温度差基本保持不变;2个热分解过程分别遵循三维扩散(球形对称)和相界反应(圆柱形对称)机理,热分解活化能E分别为348.5 kJ/mol和369.2 kJ/mol。基于研究结果,建立了白云石热分解过程每个阶段的动力学模型。
2014年01期 v.34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秋香;郭敏容;陈祖亮;
利用微生物使杂质铁(黄铁矿、氧化铁矿等)溶解为可溶性铁,将高岭土中所含铁杂质除去而达到增白目的,该方法低成本,耗能少和无污染,为当代生物技术在资源再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生物除铁的机理主要包括生物氧化、生物浸出和生物还原3种。然而,微生物除铁效率因不同的机理而不同。本文综述了各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除铁的影响,以及生物还原的作用机理。由于除铁周期较长的原因,微生物除铁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本文在我们前期工作基础上对目前高岭土微生物除铁的研究概况做了介绍,为高岭土除铁工作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2014年01期 v.34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徐晋玲;朱志锋;黄传琴;谭文峰;
以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果园、旱地、水旱轮作、水田等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有机质质量分数、粘土矿物与铁铝氧化物的组成特点,探讨了该区土壤有机质与粘粒矿物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的粘土矿物均以2∶1型矿物为主,约占70%~8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非晶质铁铝氧化物及铁的活化度大小顺序均为:水田>水旱轮作>旱田>果园;土壤非晶质氧化铁(Feo)质量分数和粘土矿物中高岭石的质量分数分别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且Feo与高岭石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中的Feo与高岭石强烈作用,利于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人为干扰下区域土壤的固碳机制。
2014年01期 v.3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常娜;刘永刚;谢鸿森;
Ⅰa型金刚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刚石种类,约占金刚石总量的98%。利用大腔体压机通过优化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素改善工业用途的Ⅰa型褐色金刚石的体色,是提高其经济价值并满足日益加剧的彩色金刚石市场需求的重要技术手段。但由于受金刚石原料的来源及实验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国内高温高压环境下对褐色金刚石的改色处理进展缓慢,并且改色后的金刚石很难达到宝石级别。本文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Ⅰa型金刚石高温高压(HTHP)改色处理的研究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已有的研究显示,在伴有塑性变形的基础上,不同结构的杂质氮是主要的致色元素。根据高温高压环境下Ⅰa型褐色金刚石内部杂质氮反应原理以及动力学机理,提出只要设计合理的样品组装方式以及恰当的改色处理所需的温压条件,我国普遍使用的六面顶压机同样具备对Ⅰa型褐色金刚石进行商业化改色处理的潜力。
2014年01期 v.34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闫薇薇;王建华;
为研究缅甸翡翠次生部位的元素成分演化特征,采用主量元素测试、微量元素测试、电子探针及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方法对缅甸翡翠的灰绿色次生色(翡翠界称之蓝雾)部位、黄蓝色次生色部位及黄(红)色次生色(翡翠界称之黄(红)雾)部位的元素及矿物成分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与蓝色次色生部位相比较,黄色次生色部位中的Na、Al、Si元素的含量递增对应着X粉晶衍射中伊利石等的出现,黄色次生色部位的Fe、Mg等元素的含量递减对应着绿泥石的峰的消失。表明带有蓝雾的砾石被抬升到地表后,其中的大量的Fe被偏酸性的雨水淋滤带出,少量被氧化成Fe3+后沉淀形成黄、红雾。氧化条件加上湿热气候区偏酸性水的作用,能够使绿泥石和硬玉矿物逐渐地风化分解,形成高岭石和褐铁矿。
2014年01期 v.34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跃飞;
<正>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各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合肥工业大学承办的2013年"矿物科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于10月27日在合肥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出席了大会。
2014年01期 v.34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俊龙;刘全军;郭艳华;肖红;姜美光;
针对低品位、高氧化率氧化锌矿的回收技术难题,对兰坪某难选氧化锌矿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该矿中锌的品位为3.223%,氧化率高达91.26%。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原矿中含大量钙、镁类矿物,不适宜采用脂肪酸浮选法。采用硫化-胺盐浮选方法效果较好,不仅使锌得到有效的富集,而且有害元素的含量也有所降低。药剂制度确定为:硫化钠6 kg/t,六偏磷酸钠1 kg/t,KZF 300 g/t。得到最终指标为氧化锌精矿中锌品位为32.65%,回收率为80.11%,获得了较好的浮选指标。
2014年01期 v.34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代鸿章;程文斌;李关清;陈翠华;张兴国;朱黎宽;
扎西康矿床地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TS)与主边界逆冲断层(MBT)之间,是藏南Au-Sb成矿带内以富含硫盐矿物为特征的Pb-Zn-Sb-Ag多金属矿床。通过对该矿床典型硫化物热电系数、晶胞参数及化学成分等标型特征的研究,得到黄铁矿导电类型以P型为主,α值介于17.4~384.6μV/℃之间,占总数的92%;所有方铅矿导电类型为N型,热电系数变化范围为-372.1~-419.9μV/℃。黄铁矿晶胞参数a介于0.54195~0.54239 nm,As置换S是其增大的主要因素;闪锌矿a值为0.54111~0.54210 nm,Fe、Cd进入闪锌矿使其晶胞参数增大;方铅矿中普遍含Ag而使晶胞参数低于理论值。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物化学成分标型均指示地层为矿源层,成矿过程与热液改造作用紧密相关;银矿物及硫盐矿物多以微细连晶形式产出,反映成矿的多阶段性。综合分析认为扎西康Pb-Zn-Sb-Ag矿床为多期次多阶段中低温热液改造型矿床。
2014年01期 v.34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赵亚男;肖渊甫;张世铭;何建娟;李志军;龚婷婷;郭龙;
嘎拉勒矽卡岩型铜金矿是继多不杂、尕尔穷等大中型铜多金属矿床后,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发现的又一中型矿床。作者通过镜下对光片、薄片进行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成分分析,对矿石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做了系统的鉴定和研究。矿石中除常见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外,还发现了自然金、自然银、辉银矿等贵金属矿物;辉铋矿、自然铋、辉锑矿等重要铋、锑的工业矿物;自然铁、自然铜及金属互化物,发现罕见的含放射性元素(Tc、Pa、U、Th)的自然银。并通过对Ag与Pb、Pa、U相关性分析显示出共生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嘎拉勒矿床是成矿物质成分复杂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矿石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2014年01期 v.34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帅;刘钦甫;石松林;孙波;孙俊民;
运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偏光显微镜等手段对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哈尔乌素矿区主采6号煤层夹矸的矿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勃姆石在6号煤夹矸中分布广泛,尤其是在煤层中部层位局部含量高达87%,底部层位勃姆石含量逐渐减少,而在煤层的上部层位则基本不含勃姆石。结合偏光显微镜分析推断其形成方式主要为2种,其一是高岭石脱硅蚀变形成;其二是泥炭聚集时期,由来源于盆地边缘隆起的古风化壳的Al(OH)3胶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压实脱水形成。
2014年01期 v.34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海彤;刘成林;焦鹏程;孙小虹;李德先;
钙芒硝是罗布泊干盐湖沉积的主要盐类矿物,是该区富钾卤水的储存载体并可能对富钾卤水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起到重要作用。罗布泊干盐湖钙芒硝大量堆积,呈"杂乱状"产生蜂窝状孔隙,构成了主要储卤空间。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对罗布泊干盐湖钙芒硝相的特征形态进行研究,厘定出钙芒硝单晶体主要有菱形Ⅰ、菱形Ⅱ及长板状3种特征形态。罗北西部的钙芒硝晶体主要为洁净程度不高、颗粒粗大的菱形Ⅰ、Ⅱ,次为中晶长板状,其处于湖盆边界相对动荡的浅水环境下及受到强烈蒸发作用而快速结晶析出。罗北凹地内的钙芒硝晶体为洁净程度较高的中细晶长板状晶体,其沉积环境则被解释为位于湖盆中部的静水深水条件下缓慢结晶形成。通过对钙芒硝晶体形貌与沉积环境的条件研究认为,不同晶体形态及形态组合的钙芒硝是湖盆不同位置的湖水在干热气候条件下蒸发沉积的产物。
2014年01期 v.34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钟福平;钟建华;王毅;由伟丰;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苏红图坳陷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强烈。火山岩的40Ar/39Ar年龄值为106.48±1.32~113.12±1.38 Ma;里特曼指数、K2O和K2O+Na2O与SiO2的关系表明该区火山岩为钾质碱性玄武岩;微量元素Nb、Ta富集的特点显示出苏红图火山岩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特征,说明其源区可能主要是对流的软流圈地幔。火山岩的87Sr/86Sr和143Nd/144Nd比值分别变化在0.705477~0.707098及0.512318~0.512480之间,其Nd、Sr同位素组成靠近第一类富集地幔(EMI)端元,并有向EMⅡ延伸的趋势,显示本区火山岩的源区很大程度上受EMI的影响,并受EMII的微弱影响。此外,随着εNd的减少,P2O5、Rb、Sr、Ba及Zr逐渐富集,暗示苏红图火山岩没有经历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所以,苏红图火山岩是来自对流软流圈地幔的熔融产物。岩浆在快速上升过程中受到了EMI型地幔的混染,但是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经分离结晶形成苏红图钾质碱性玄武岩。
2014年01期 v.34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黄永高;冯佐海;付伟;康志强;孙如良;余勇;
对花山铀矿床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各成矿阶段石英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整个成矿作用中主要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及中等密度热液。从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成矿流体的演化具有盐度和均一温度不断降低的趋势。C、H、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具有大气降水与深源流体的混合成因。∑CO2来源于幔源脱气作用,对铀的活化迁移起着重要作用,流体混溶导致∑CO2溢出是铀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
2014年01期 v.34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谷懿;葛良全;王平;熊盛青;范正国;杨海;
西天山135号航磁异常点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大型勘查设备测量和探槽揭露工作很难开展;此外,受气候条件限制,适合查证工作的时间较短。因此,采用X荧光分析技术结合传统物探方法的技术路线,在航磁异常查证阶段综合采用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γ能谱测量、野外现场X荧光快速分析和岩样物性分析方法完成航磁异常的检查。根据野外X荧光分析发现135号航磁异常西南部有新的铜元素含量异常点,结合现场踏勘捡样发现孔雀石矿化现象,判断135号航磁异常西南部有铜矿化点的存在。在铜矿化区域通过大比例尺现场X荧光分析快速定位两处新发现的铜异常,并圈定了矿化范围;在工程验证阶段采用"以钻代槽"技术,结合X荧光分析和微区X荧光分析方法研究矿化展布特征、矿物成分,评价矿化价值。通过135号航磁异常查证工作,结果表明X荧光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勘探方法,能够缩短野外勘查周期,高效地完成异常查证及矿产勘查工作。
2014年01期 v.34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卢玉斌;李云桂;于水生;
为了确定岩石材料在SHPB实验中的真实应变率效应,需要去除实验中的横向惯性效应和端面摩擦效应作用引起的动态抗压强度增量。本文假定材料的真实应变率效应、横向惯性效应和端面摩擦效应三者不相关,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岩石材料的横向惯性效应和端面摩擦效应。将从SHPB实验中得到的动态抗压强度数据减去分别由横向惯性效应和端面摩擦效应引起的动态压缩强度增强量,即可获得岩石类材料在SHPB实验中的真实应变率效应。
2014年01期 v.34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谢舟;卢双舫;于玲;陈瑜鹏;王民;陈方文;何希鹏;
根据天然气扩散、物质平衡原理、烃浓度封闭机理和气源岩层之间扩散时间的相互匹配关系建立了评价泥质气源岩层内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6种扩散模式以及不同模式下气源岩层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计算方法,为定量评价部分烃浓度封闭期间气源岩层天然气扩散量、页岩气扩散量提供了可能。源岩层在受到部分烃浓度封闭期间的天然气扩散量,假设此期间不存在烃浓度封闭,则为源岩层的扩散气量与该期间上覆气源岩的扩散气量之差。利用所得模型对黔南坳陷黄页1井九门冲组页岩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显示,黄页1井九门冲组页岩不考虑烃浓度封闭条件下的扩散气量远大于考虑烃浓度封闭条件下的扩散气量。在评价泥质气源岩层扩散量时如果存在烃浓度封闭作用,应加以考虑。
2014年01期 v.34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正>1简介《矿物学报》于1981年创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联合主办。主要报道矿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矿物学科学研究的现状综述和动态分析,以及国内外矿物学界重大事件和重要信息等,旨在及时反映矿物学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推动国内外矿物学工作者之间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交流,促进我国矿物学事业的发展,加速矿物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矿物学报》是国内最有影响的矿物学专业核心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获2001、2002、2003、2007、2008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的称号,被评为2008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2、2013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征稿内容
2014年01期 v.34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