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风化作用对普通球粒陨石物理性质的影响

    石峰;李世杰;李雄耀;王世杰;刘建忠;胡森;杨本永;曾小家;

    陨石的物理性质在陨石母体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地球上的风化作用也会对陨石的一些物理性质造成显著影响。为了探讨风化对普通球粒陨石物理性质的影响,本文以库姆塔格普通球粒陨石为研究对象,使用密度仪、磁化率仪、热导仪、分光光度计等测量了其不同部位的物质性质,如颗粒密度,体积密度、孔隙度、磁化率、热导率、反射光谱强度等。研究结果表明:H型普通球粒陨石的颗粒密度、孔隙度、磁化率以及反射光谱强度会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而热导率和体密度受风化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

    2016年01期 v.3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1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6 ]
  • 高温高压下钠长石集合体热扩散系数的实验研究

    陈刚;李和平;苗社强;

    钠长石是组成地壳最重要的矿物之一,对其高温高压条件下导热性质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地壳的热结构。本研究以高温高压瞬态平面热源法为基础,测量了钠长石集合体在0.5 GPa,1.0 GPa,2.0 GPa和285~973 K的热扩散系数。实验结果显示钠长石不同温度下的热扩散系数的压力系数介于4.8%~9.2%/GPa间,较其它硅酸盐矿物的4.0%高很多。在深部地壳环境下,由于压力的效应可以使钠长石的热导率比常压下高17%,因此在基于钠长石热导率计算地壳热结构时需要考虑压力的效应。

    2016年01期 v.36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1 ]
  • 鄂尔多斯盆地巴汗淖地区马五_6段碳酸盐岩C、O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岩意义

    田雯;陈刚;李文厚;高路恒;杨甫;白金莉;陈萌;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巴汗淖地区马五6段为风化壳型碳酸盐岩地层,岩性以鲕粒灰岩、晶粒白云岩为主,次生孔隙发育,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采用Finnigan MAT252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分别对该段碳酸盐岩进行C、O同位素测试,详细分析了巴汗淖地区马五6段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及孔隙演化条件。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埋藏高温成岩环境使得δ18O值与奥陶纪海水的δ18O值相比明显偏负,且白云岩δ18O值与灰岩δ18O值相比偏负,主要是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δ13C值与奥陶纪海水δ13C值相当,极个别数值偏负,说明研究区马五6段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受有机碳影响较小,表明成岩作用发生在浅-中埋藏条件下。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关系明显,主要是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改造,优化了孔隙及渗流通道,提高了储层的物性。

    2016年01期 v.36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7 ]
  • 草海及其入湖河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王彬;董发勤;谌书;陈梦君;朱静平;谭江月;王道玮;赵世民;潘学军;

    沉积物被认为是水环境中污染物残留程度的"指示剂",能够客观地反映其污染状况。本文开展了滇池草海及其入湖河口国家监控断面表层沉积物中优先控制的16种PAHs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估研究,阐明了这类污染物的残留水平、分布、组成、来源、随季节变化情况等,评估了该湖区范围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该流域PAHs的防治对策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AHs在草海及其入湖河口沉积物中均有检出,ΣPAHs在雨季和旱季残留水平分别为706~11510 ng/g和787~12271 ng/g;草海北部区域PAHs的残留量相对较高,对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地潜在危害;PAHs残留主要以中环芳烃为主,高环和低环芳烃次之;TEQs和TEQcarc的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S1>R1>R3>R2>S3>R4>R5>S2;8种致癌性PAHs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沉积物中PAHs的潜在毒性;源解析表明该地区PAHs主要来自燃烧源,且以生物质燃烧为主导;与国内外污染状况相比,草海及其入湖河口PAHs残留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而d Ban A、Ba P、Bb F和Ba A所占比重较大,应被列为PAHs污染治理的重点。

    2016年01期 v.36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1 ]
  • 江西德兴银山矿床辉绿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张明记;李晓峰;韦星林;毛伟;张志辉;唐燕文;

    江西德兴银山矿床是一个与陆相火山-次火山作用有关的中-浅成热液铜铅锌金银矿床。前人对该矿床岩浆岩的活动时代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酸性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上,而对矿区内出露的脉状辉绿岩缺乏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A-ICP-MS对矿区内脉状辉绿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了3组206Pb/238U谐和年龄,其年龄值分别为152±10 Ma、346.6±5.3 Ma和426±46 Ma。结合锆石的成因以及野外辉绿岩脉切穿黄铜矿脉的交切关系,将辉绿岩的结晶年龄确定为152±10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侏罗世。而后2个较老的年龄是从围岩捕获的捕虏锆石的结晶年龄,基性岩浆在上升到地表的过程中可能与古生代地壳物质发生混染。辉绿岩的年龄表明银山矿区内不仅存在早、中侏罗世的中酸性岩浆活动,而且有晚侏罗世的基性岩浆活动。该地区在晚侏罗世可能处于局部伸展构造环境。

    2016年01期 v.36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0 ]
  • 氟钠烧绿石——一种烧绿石超族的新矿物

    尹京武;李国武;杨光明;潘宝明;葛祥坤;徐海明;王军;

    氟钠烧绿石发现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波孜果尔稀土矿床的碱性侵入花岗岩中。本文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按照烧绿石超族矿物分类命名新方案定名为"氟钠烧绿石"。该新矿物及其名称得到了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及矿物、分类命名委员会(CNMNC-IMA)的正式批准。

    2016年01期 v.36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0 ]
  • 富钾正长岩水热碱法沸石化及成矿意义

    杨静;马鸿文;曾诚;刘昶江;马玺;罗征;王时健;

    本文以富钾正长岩粉体为原料,首次通过直接水热碱法处理,成功合成了方沸石和羟钙霞石,合成温度260℃,时间4 h。通过控制正长岩粉体、氢氧化钠和水的配比,可分别将正长岩粉体中的微斜长石、斜长石和石英转化为方沸石或羟钙霞石,同时正长岩中的K2O和过剩的Si O2被溶出进入液相,可用于制取钾盐。不同类型富钾正长岩直接水热碱法沸石化的成功,为解释自然界中的沸石成因、长石与沸石的共生及转化关系、与沸石化有关的金属矿化机制以及油气成因等,提供了实验证据,也为直接利用廉价的长石类硅铝质矿物原料合成沸石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对于利用非水溶性钾资源制取钾盐具有指导意义。

    2016年01期 v.3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2 ]
  • 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位分析铀矿物

    邱林飞;欧光习;张敏;黎琼;吴迪;尚长健;

    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技术,对下庄矿田338矿床矿石中的铀矿物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避免了传统方法(KBr压片法)需要剂量大及纯度高的缺陷。实验表明: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位分析铀矿物是可行的,并且具有用量少(薄片面积大于20μm×20μm)及原位无损的特性,而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MAPING"功能可以快速、大面积的鉴定不同矿物的接触关系,确定矿石的成分场特征。

    2016年01期 v.36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3 ]
  • 含方黄铜矿-磁黄铁矿铜硫铁矿的分离工艺

    肖骏;陈代雄;祁忠旭;曾惠明;

    土耳其某铜硫铁矿,其原有的生产流程为硫化矿混浮—铜硫分离—浮选尾矿磁选回收磁铁矿工艺,因其生产的铜精矿品位过低而开展了新分离试验研究。本分离研究在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可能影响选矿指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过程发现,该原矿中具有强磁性的方黄铜矿及单斜磁黄铁矿的存在是影响选矿指标的最大因素。分离研究在合理的药剂制度上最终确定了硫化矿混浮—硫化矿精矿磁选分离—磁选精矿及尾矿分别进行铜硫分离—混浮尾矿磁选回收磁铁矿工艺。新工艺可获得达入冶标准的铜精矿、硫精矿、铁精矿,极大地提高了原矿的产出价值。

    2016年01期 v.36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2 ]
  • 山西省繁峙县后峪铜钼金矿锆石形态标型特征

    董亚林;张聚全;赵文霞;李胜荣;武海;

    为探讨后峪地区锆石的生长条件及其与该地区岩浆岩的成因和演化的关系,对本区不同岩体中的锆石形态标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体中锆石的长宽比大多集中在1.5∶1~3∶1之间,按Pupin锆石晶体类型分类,岩体中的锆石可划分为R2、P1-5、S2-5、S7-10、S12-15和S20等类型,说明锆石是在碱质岩浆中结晶,且结晶温度较低;岩体的液相线的温度为850~750℃,锆石大规模结晶温度为700~650℃。锆石的结晶作用从岩浆早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岩浆后期,温度跨度大,持续时间长,说明岩浆为富水岩浆,有利于斑岩型矿床Cu-Mo-Au的矿化。本区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不同岩体中锆石群类型的演化趋势图表明:本区岩浆除了壳源成因之外还有幔源成分加入其中,岩浆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偏碱性)岩石。

    2016年01期 v.36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7 ]
  • 斜长石结晶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许满;唐红峰;

    斜长石是岩浆岩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它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高温高压实验途径可以确定斜长石在岩浆中的结晶条件、探讨斜长石的生长动力学。近年来,较多学者对斜长石的结晶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对理解斜长石的结晶条件和岩浆的结晶过程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斜长石结晶作用的实验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1)斜长石晶体的生长及其制约因素,包括熔体组分、温度、压力和H2O含量等条件对斜长石结晶的影响。熔体组分能够影响斜长石的液相线温度及结晶斜长石的An含量;温度对斜长石的成核生长、成分以及形态均有影响;压力对斜长石成核生长的影响比较复杂;H2O含量能够显著降低斜长石的结晶温度,影响结晶斜长石的晶体大小。(2)斜长石结晶作用实验研究的地质应用。对结晶斜长石成分、结构、晶体大小的研究,能够揭示岩浆在其演化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2016年01期 v.36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2 ]
  • 西藏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环带状黄铁矿及其地质意义

    杨欢欢;唐菊兴;张忠;王勤;张志;宋扬;杨超;王艺云;丁帅;方向;林彬;高珂;袁华山;

    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中黄铁矿发育广泛且特征明显,矿区钻孔浅部内的黄铁矿发育环带状结构,这在其他类型铜矿床中较少见。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钻孔地质编录、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对矿区广泛发育的黄铁矿进行了矿物学特征、微量元素及特有的环带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解释环带状黄铁矿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铁格隆南矿床内黄铁矿的环带为生长不连续形成的。环带状黄铁矿的环带从核部到边缘,其Co/Ni比值,Au、Cu和Se等元素含量呈现出一定的韵律变化,形成外部环带时流体的温度依次增高且均高于矿物内部环带形成时的温度,并且外部环带形成时流体内Au、Cu和Se元素的含量高于内部环带形成时流体内含量。环带状黄铁矿内的Au是以Au+替换Fe2+的形式进入黄铁矿晶格,而Cu一部分以Cu2+置换Fe2+形成Cu S2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含铜硫化物包体的形式存在。矿区环带状黄铁矿多数发育在矿体浅部,接近铜矿化强烈的位置,且该位置Au、Ag和Cu元素的品位均较高。因此,环带状黄铁矿可以作为铁格隆南矿区Au、Ag和Cu元素开始富集的指示标志。

    2016年01期 v.36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91 ]
  • 锂霞石应用研究综述

    张巍;

    β-锂霞石是自然界中少数具有负膨胀系数的奇特物质之一,同时锂霞石还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介电性能及红外辐射等特性。将锂霞石与其他材料复合,能制备出具有低膨胀或"零膨胀"的复合材料,以增强材料的体积稳定性,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因此,锂霞石常被用于制造低或负膨胀陶瓷和微晶玻璃、电气设备、电子元件、器件密封剂的填料、飞机高精密部件、金属基复合材料、湿度传感器敏感材料和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等。本文根据近年来锂霞石在陶瓷、金属、微晶玻璃以及其他一些领域应用的相关报道文献加以汇总,系统地介绍了锂霞石材料的综合利用现状。

    2016年01期 v.36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8 ]
  • 广东大雁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李宏卫;谢叶彩;张献河;林小明;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雁山岩体与上覆百足山组(K1b)呈不整合接触。对大雁山花岗闪长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其谐和年龄为230.3±3.1 Ma(MSWD=3.1),表明大雁山岩体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Al2O3含量为13.72%~14.35%,A/CNK为1.08~1.26,Rb/Sr为3.27~6.24,微量元素组成与南岭印支期花岗岩较为相似,为典型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研究认为,大雁山岩体形成于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拼合过程中的同碰撞构造环境,其成岩作用与碰撞过程中的加厚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

    2016年01期 v.36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1 ]
  • 吉林省主要土壤胶散复合体粘土矿物XRD物相研究

    张志丹;罗香丽;王继红;焉莉;高雪莹;程程;丛高;刘淑霞;

    以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白浆土、黑土和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方法,研究土壤胶散复合体(G0、G1、G2)中粘粒矿物组成特征,探讨不同土壤类型下胶散复合体中粘粒矿物的演化规律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对3种不同土壤类型而言,各组复合体含量均呈G0>G1>G2的趋势,且G0/G1、G0/G2均大于1。对胶散复合体不同组分而言,除G0组的含量大小顺序为黑土>白浆土>黑钙土外,G1、G2、(G0+G1+G2)组均为白浆土>黑土>黑钙土。XRD物相分析表明,主要耕作土壤胶散复合体粘粒中均以2∶1型粘粒矿物为主,且均含有蒙脱石、蛭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石英等;黑土和黑钙土复合体中粘粒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白浆土则以蛭石、伊利石为主。土壤胶散复合体不同矿物的演变存在差异,3组复合体受风化影响的顺序为G0>G1>G2。

    2016年01期 v.36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10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8 ]
  • 桂中两江Cu矿床的地质和S-Pb同位素研究

    蔡伊;李艳萍;张乾;王大鹏;李开文;张永斌;

    两江Cu矿床为一个位于广西中部的石英脉型矿床。为了查明矿床成因,笔者对该矿床分别进行了矿床地质和S-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硫化物S同位素的δ34SCDT介于-1.22~0.96‰之间,呈塔式分布,暗示矿石S为岩浆或深部热液起源。矿石Pb同位素的208Pb/204Pb、207Pb/204Pb和206Pb/204Pb的比值分别介于38.698~39.817、15.773~15.879和18.307~19.232之间,平均值分别为39.151、15.809和18.307。对比研究表明,矿石与地层(寒武系和泥盆系)砂页岩和加里东期岩浆岩完全不同的Pb同位素组成,而与晚白垩世岩浆岩(包括昆仑关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为相近分布范围。因此,该矿床的矿石Pb及其成矿金属物质最有可能起源于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结合矿体交截关系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笔者推测该矿床最有可能形成于晚白垩世。由于含矿石英斑岩为加里东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因此,在矿区深部存在与成矿作用有成生关系的隐伏岩体,很可能为昆仑关黑云母花岗岩岩基向西北方向延伸部分。区域矿化特征对比表明,大明山W-Cu多金属成矿带深部可能存在矽卡岩型矿化,并预示着巨大的找矿潜力。

    2016年01期 v.36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8 ]
  • 正交试验在某镍矿粗选药剂制度优化中应用

    王宇斌;张威;余乐;张小波;彭祥玉;

    为优化陕西某镍矿粗选作业的药剂制度,本研究针对各影响因素设计了L9(34)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对镍粗精矿品位影响最为显著,而硫酸铜对镍粗精矿产率影响最显著。在此基础上,确定粗选作业的最佳药剂用量为:六偏磷酸钠用量为350 g/t、羧甲基纤维素用量为500 g/t、硫酸铜用量为360 g/t、丁基黄药用量为420 g/t。在此条件下可获得品位为1.63%,产率为20.48%,回收率为68.26%的镍粗精矿。与现场工艺相比,药剂用量和生产指标都得到了大幅改善,对该矿的生产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6年01期 v.36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7 ]
  • 高分子抑制剂在绿泥石浮选中的双重作用

    冯博;朱贤文;王金庆;汪惠惠;王鹏程;

    通过浮选试验、接触角测试、吸附量试验及沉降试验研究高分子抑制剂淀粉对绿泥石浮选的影响,并考察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绿泥石具有一定的自然可浮性,能够上浮进入精矿,细粒级绿泥石还能够通过泡沫夹带进入精矿,浮选回收率高于粗粒级绿泥石。高分子抑制剂淀粉能降低绿泥石表面疏水性,同时对细粒级绿泥石产生絮凝作用,增大绿泥石颗粒表观粒度,降低泡沫夹带,从而完全抑制绿泥石的上浮。分散剂水玻璃能够降低绿泥石表面疏水性,但会使绿泥石颗粒处于分散状态,不能够降低泡沫夹带,不能完全抑制绿泥石的浮选。

    2016年01期 v.36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1 ]
  • 小赛什腾山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陈世悦;张跃;孙娇鹏;彭渊;马帅;邵鹏程;刘金;

    取自小赛什腾山的3个岩浆岩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给出了437±10 Ma与487±14 Ma(XSST01)、390.8±9.1 Ma(XSST02)、400.1±7.9 Ma与445.8±10 Ma(XSST03)5组206Pb/238U平均年龄结果,这表明小赛什腾山地区存在470~480 Ma、440~450 Ma和390~400 Ma三期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侵入旋回,更正了小赛什腾山地区花岗岩均形成于海西期的认识?将本次给出的年代学数据与柴北缘构造带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年代学格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赛什腾山地区490~400 Ma花岗岩侵位时间、期次与整个柴北缘构造带其他地区基本一致,这些年代学数据为证实小赛什腾山是柴北缘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认为,奥陶纪初期(470~480 Ma)岩浆岩的形成与柴北缘洋洋壳向北俯冲有关,奥陶纪末期(440~450 Ma)的花岗岩形成于同造山陆-陆碰撞环境,早泥盆世(390~400 Ma)花岗岩与俯冲-碰撞晚期岩石圈拆沉有关,初步厘定了约490~400 Ma小赛什腾山一带的大地构造演化格架?

    2016年01期 v.36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0 ]
  • 不同气候带花岗岩风化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杨骏雄;刘丛强;赵志琦;丁虎;刘涛泽;涂成龙;范百龄;黄露;

    本研究选择中国东部主要的花岗岩分布区中位于中温带、暖温带和热带的8个花岗岩风化壳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气候环境下花岗岩风化过程中稀土元素(REE)的分布规律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气候带的花岗岩风化壳的REE分布具有一定的共性规律,风化产物的REE总量相对基岩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且都表现出轻稀土(LREE)相对重稀土(HREE)富集以及一定程度的Eu负异常。由于REE的迁移和淋滤,导致其在风化壳内的再分配。通常REE在半风化层富集,p H值和粘土矿物含量等内因变化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对于少数表层REE富集的现象,如SD-DG、HN-3剖面,气候环境与地质条件等外因则是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显著的风化壳(QHD-1,HN-3),以基岩为标准,容易发生HREE富集的轻、重稀土分异的现象。大部分花岗岩风化壳中,Ce通常在剖面上部出现正异常,而在下部出现与之互补的Ce负异常。

    2016年01期 v.36 12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2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59 ]
  • 云南西双版纳埃洛石特征研究

    李小帆;管俊芳;程飞飞;张帆;殷科;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X荧光光谱分析(XRF)、电子探针,等现代测试手段,对西双版纳-2μm粒级埃洛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中同时存在10?-埃洛石和7?-埃洛石,以10?-埃洛石为主。埃洛石管的平均长度为约1.25μm,平均外径约0.16μm,内径为15~40 nm,管状结构形态较好,具有天然纳米多孔晶体材料性质。加热后10?-埃洛石中结构水较容易脱除,导致10?-埃洛石转变为7?-埃洛石,但7?-埃洛石的结构水较难脱除,在400℃仍有残留。

    2016年01期 v.36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9 ]
  • 西藏朱诺斑岩铜矿石英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研究

    张丽;黄勇;李光明;董随亮;侯春秋;

    朱诺斑岩铜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的中段西部,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体受控于新生代复式多期岩浆活动,成矿年龄为13.72 Ma,前人主要针对中新世岩浆活动开展研究,而对矿区另一类含矿石英闪长斑岩却鲜有报道,钻孔编录以及镜下鉴定表明石英闪长斑岩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因此详细开展含矿石英闪长斑岩的研究有利于拓展矿区的找矿方向。通过开展石英闪长斑岩原位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样品的加权平均年龄为51.47±0.6 Ma,代表该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始新世。锆石εHf(t)值介于-5.4~0.8,平均值为-2.4,176Hf/177Hf比值为0.28259~0.28276,平均值为0.28268,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介于1.1~1.4 Ga之间,平均值为1.3 Ga。Lu-Hf同位素结果反映朱诺地区始新世岩体具有明显的古老地壳印记,岩浆源区为中-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并混染有少量的年轻基性物质,指示在拉萨地体南部,谢通门以西的朱诺地区存在中-古元古代结晶基地。

    2016年01期 v.36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3 ]
  • 蛇纹石/黄铁矿浮选分离中流体力场的作用

    冯博;卢毅屏;汪惠惠;

    通过浮选、沉降、吸附量试验及显微镜观测,研究了流体力场对黄铁矿与蛇纹石浮选分离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细粒蛇纹石能够通过异相凝聚作用附着在粗颗粒黄铁矿表面,改变黄铁矿的表观性质,影响黄铁矿的浮选。高强度搅拌产生的流体力场能够脱附黄铁矿表面附着的蛇纹石矿泥,提高捕收剂戊黄药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从而提高被蛇纹石抑制的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流体力场的强度越强,作用时间越长,黄铁矿表面戊黄药的吸附量越高,黄铁矿浮选回收率越高。

    2016年01期 v.36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