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光英;杨经绥;刘燊;牛晓露;熊发挥;刘飞;
对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北亚带错不扎地幔橄榄岩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旨在对其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进行限定。错不扎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和含单辉方辉橄榄岩为主。含单辉方辉橄榄岩具有较高的铂族元素(PGEs)含量,w(PGEs)=22.31×10~(-9)~36.12×10~(-9),平均值为29.60×10~(-9),高于原始地幔含量;而方辉橄榄岩的w(PGEs)处于17.34×10~(-9)~25.18×10~(-9)之间,平均值为21.08×10~(-9),略低于原始地幔值。相对岩浆成因超基性岩,两岩类皆强烈富Os和Ir,为部分熔融后残余的地幔体。含单辉-方辉橄榄岩及部分方辉橄榄岩含较高的Pd,(Pd/Ir)m比值远大于1,具左倾型PGE组成模式,而且两者都具有低于原始地幔的Cu/Pd比值。综合研究表明错不扎方辉橄榄岩是熔融程度较低的含单辉-方辉橄榄岩继续部分熔融后的残余;两者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赋存Pd的硫化物未完全溶解进入硅酸盐熔体,此后又受到俯冲带岩浆渗滤形成的富硫化物熔体的改造。
2016年03期 v.36 309-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8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8 ] - 侯广顺;向世红;齐永安;支风岐;王明国;周雪;林刘军;李明;吴成斌;
河南鹤壁地区位于太行山构造带上,该区金伯利岩中的地幔包体携带有岩石圈地幔的丰富信息。本文报道了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中的镁橄榄石和镁铝榴石的矿物化学特征。金伯利岩中地幔包体的镁橄榄石I(Mg~#)为91.7±0.2(n=69)。与鹤壁地区尖晶石相方辉橄榄岩相比,I(Mg~#)略偏小,指示二辉橄榄岩经历的熔融程度较低,具有过渡型地幔的特征。根据Cr_2O_3含量,镁铝榴石可以划分为高铬系列和低铬系列两类。橄榄石-石榴石矿物温压计计算表明,包体压力在1.7~2.5 GPa之间(55~80 km),温度在641~1055℃之间,对应的大地热流值为50~60m W/m~2,甚至更高。指示金伯利岩侵位时对应于较高的大地热流条件。根据Grutter的镁铝榴石划分方案,镁铝榴石主要划分为G9型、G3和G4型,其中G3和G4型镁铝榴石记录了岩石圈地幔被交代的过程。根据温压条件及岩石圈地幔性质,可以认为鹤壁地区不具有形成金刚石矿的深部地质条件。
2016年03期 v.36 318-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46 ] - 王静;甘甜;杨金彪;石增龙;范云飞;罗泰义;
花岗斑岩侵入玄武岩中形成相应的铜钼矿化是三江成矿带的特色之一,三江南段的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床的花岗斑岩隐伏侵入石炭系玄武质火山岩中,花岗斑岩-玄武岩热液蚀变体系得以完整保存。在确立初始岩石端元的基础上,对花岗斑岩顶盖相的去钠化蚀变及玄武质围岩夕卡岩化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花岗斑岩驱动的热液体系以富含Na-Ca-Si-Mn为特征,Na-Ca-Si主要来自花岗斑岩中的斜长石分解蚀变,在花岗斑岩顶盖相中形成极度的Na亏损和极高的K_2O/Na_2O比值(去钠化蚀变);Si在花岗斑岩顶盖相中弱富集,Si-Ca在玄武质围岩夕卡岩化过程中明显富集(w(Si O_2)平均增加了4%~5%,w(Ca O)平均增加了5%左右),目前在蚀变体系中没有发现Na的明显富集,推测Na可能被热液搬运进入地表径流系统;Mn是特征蚀变元素,可能来自深部花岗斑岩,在花岗斑岩顶盖相及玄武质围岩中都得到明显富集(平均富集0.4~1.2倍)。(2)矿化元素中Mo主要来自花岗斑岩,在斑岩顶部及玄武质围岩中富集,局部成矿;Sn-Zn主要来自花岗斑岩,但目前没有在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发现矿化;Ag-Pb-Bi的主要物源是玄武岩,在斑岩顶部富集,在更远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成矿;Cu也主要来自玄武岩,在玄武岩夕卡岩化过程中局部成矿。(3)稀土元素在花岗斑岩的蚀变过程主要表现为活化迁移亏损,在活化过程中Eu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分异(δEu 0.85~1.32);玄武岩夕卡岩化过程中,热液流体携带的稀土元素在橄榄玄武岩中基本收支平衡,但在拉斑玄武岩中明显富集,并以显示弱的正Eu异常为特征。
2016年03期 v.36 329-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9 ] - 范云飞;杨金彪;石增龙;甘甜;罗泰义;
浅成低温热液系统可能是深部斑岩成矿系统的表征。在澜沧裂谷,喜山期花岗斑岩隐伏侵入裂谷中部下石炭统依柳组玄武质火山岩地层,形成了与老厂大型钼铜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有关的斑岩-夕卡岩型热液蚀变体系,在浅表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则形成脉状银铅锌矿化。裂谷西部的大黑山勘查区下石炭统地层为南段组碎屑岩,深部隐伏的花岗斑岩可能形成不同于老厂的热液蚀变体系,对大黑山勘查区一个综合垂直剖面的初步研究表明:(1)深部热液体系在南段组中以形成具有明显Eu正异常(δEu=1.58)的石英网脉为特征,并且具有与老厂蚀变斑岩相似的Pb-Bi-Ag-Zn-Cu富集模式但Mo明显亏损,暗示深部可能存在与老厂矿区相同的花岗斑岩及Mo的矿化。(2)深部热液体系在C_(1n)/C_(2+3)岩性界面与低温天水系统混合,在C_(2+3)白云岩中形成具有突出Eu正异常(δEu最高达5.71)的铁锰方解石化,并在近40 m的蚀变带内显示出Pb-Zn-Ag矿化异常;蚀变过程中Mg的带出与Ca-Fe-Mn的带入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形成继续向上运移的低温Mg-Mn热液。(3)低温Mg-Mn热液在上覆二叠系生物碎屑灰岩中形成热液角砾白云岩化蚀变,大黑山勘查区地表以线型正地形的黑山梁子为代表;热液角砾白云岩化表现为弱的Eu正异常、Sr-U明显亏损和强烈的Mn富集,是地表锰银矿化的重要物源。大黑山综合剖面的研究确证了地表灰岩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形式的热液角砾白云岩化是深部岩浆热液活动的具体体现,是非常有利的找矿标志。
2016年03期 v.36 343-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6 ] - 杨波;童雄;谢贤;
甘肃某金矿石平均含Au 4.3 g/t,为典型的含锑、砷难处理金矿,现场采用"重选-浮选-浮尾氰化"工艺回收Au,但Au的总回收率仅82%左右,浸渣中Au含量高达1.0~1.2 g/t,损失严重。为查明Au损失原因,提高Au回收率,采用矿物解离度分析仪(MLA),并结合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分析,对现场的浮选尾矿(氰化浸出给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浮选尾矿含Au 2.8 g/t,但Au赋存状态较为复杂,其中仅29.2%的Au以显微金-明金(粒度≥0.1 mm)形式存在,18.8%和48.2%的Au以超次显微金(粒度<0.001 mm)形式赋存于辉锑矿、黄铁矿、毒砂等硫化矿物和石英、白云石、高岭石等硅酸盐矿物中,金嵌布粒度较细和包裹金所占比例较高,难以回收,是Au损失的主要原因。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对可行的回收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
2016年03期 v.36 354-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0 ] - 路言秋;
金家油田沙一段稠油油藏储层粘土含量高且具膨胀性,导致储层强水敏性,制约油藏热采开发,因此需要明确高温条件下粘土矿物热变特征,为开发提供指导。经差热和热重、高压釜高温实验后样品晶间距、溶质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含油薄片等分析表明:在100~200℃的温度条件下,蒙脱石脱表层吸附水,晶间距仍较大,膨胀性较强,此种情况,容易堵塞孔喉,导致物性变差,阻碍原油溢出使得剩余油饱和度较高;200~300℃温度条件下,蒙脱石脱去B位层间水,晶间距变小,膨胀性减弱,再加上高温对矿物溶蚀,改善孔喉连通性,使储层物性变好,原油容易溢出,剩余油饱和度降低。
2016年03期 v.36 359-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7 ] - 韩彬;杨波;童雄;贾素娥;
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XRD和SEM-EDS等技术对尾矿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该尾矿中主要的有价元素为铅、银,含量分别为0.67%、16.51 g/t,银主要呈细粒状或者类质同相赋存于方铅矿中,载银方铅矿为主要回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尾矿中载银方铅矿的回收进行了选矿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的研究;讨论了磨矿细度,捕收剂种类、用量,精选矿浆p H值等因素对浮选工艺的影响,确定了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0%,丁基黄药作为捕收剂,用量为80 g/t,石灰作为精选调整剂,矿浆p H=11.0的药剂制度。通过"一次粗选、二次扫选、三次精选"的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铅、银品位分别为6.41%、147.09 g/t,回收率分别为63.38%、58.59%的精矿,实现了铅锌尾矿中铅、银的有效回收利用。
2016年03期 v.36 36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4 ] - 黄晓鸣;潘敏;陈天虎;朱木兰;谢晶晶;
采用天然斜发沸石吸附去除水中氨氮,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X荧光光谱(XRF)分析沸石的物相组成和化学成分。通过批试验考察p H、氨氮初始浓度和温度对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的研究探讨天然斜发沸石吸附氨氮的机理。溶液p H=8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最佳。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较Langmuir能更准确描述天然斜发沸石吸附氨氮的过程,该吸附过程属优惠吸附。对吸附热力学参数计算得到吉布斯自由能变ΔG~0<0,熵变ΔH~0>0,说明天然斜发沸石吸附氨氮是自发的吸热过程;熵变ΔS~0>0说明氨氮在沸石上的分布较在水溶液中的分布倾向无序。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随着氨氮初始浓度的增大,吸附反应的优惠程度降低。运用颗粒内扩散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30分钟主要是外表面吸附,30分钟后主要是颗粒内扩散。
2016年03期 v.36 37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87 ] - 崔晓南;黄文辉;敖卫华;胡咤咤;
本文运用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热流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福建漳州地区某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中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该区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的矿物组成简单,主要为高岭石和石英,次为钾长石,但石英含量相对较高导致样品的化学成分呈现高硅低铝的特征,n(Si O_2)/n(Al_2O_3)在4左右。样品的w(K_2O)波动范围较大,w(Na_2O)、w(Mg O)和w(Ca O)低,而有害组分Fe、Ti含量相对较高。该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风化不完全,高岭石结晶度较差,其X射线衍射峰峰形弥散,对称程度差。在扫描电镜下高岭石的六方片状晶形难以辨认,其形状不规则,呈片状、鳞片状集合体和团块状。此外,样品的热稳定性相对较差,其脱羟基温度≤500℃,进而说明该地区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结晶度较低。
2016年03期 v.36 37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2 ] - 吕乐福;李晓云;张红卫;窦兴霞;盖国胜;
通过对不同研磨时间磷块岩样品的粒度、比表面积、XRD分析、SEM分析以及元素溶出性能的测试,系统的研究了湿法研磨时磷块岩的机械力化学效应。结果表明:在湿法超细研磨体系中,研磨时间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磷块岩颗粒粒径、增大比表面积、改善矿粉表面形貌并提高晶格结构无序化程度。这些物理性质的改变促进了磷块岩中P、Ca和Mg元素的溶出,在研磨25 h时,3种元素释放量最大,分别为28.51、24.65和10.04 g/kg。
2016年03期 v.36 382-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8 ] - 郭建新;唐黎华;王隽哲;徐波昌;
把经过酸改性、热改性以及复合改性的麦饭石分别用于处理自来水,通过考察经改性麦饭石处理前后自来水中Cu、Mn、Zn和Pb离子浓度的变化,研究了酸浓度、热改性温度以及复合改性条件对麦饭石的溶出性及吸附性的影响;测定了改性麦饭石的溶出及吸附透过曲线。结果表明热改性和盐酸改性对麦饭石的离子交换性能有促进作用:先用1.5 mol/L的盐酸改性,再经400℃热改性的麦饭石可以除去自来水中81.9%的Pb,并使水中Zn的浓度增加0.132 mg/L;在200 m L/min流速下,60 g改性麦饭石,可以有效优化自来水8 h,平衡时间约为12 h。
2016年03期 v.36 387-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4 ] - 杨青霞;吴宏海;杨璐瑶;李观燕;管玉峰;何广平;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制备了几种热处理蒙脱石样品,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结构与表面性质的表征,采用批吸附实验方法开展蒙脱石及其热活化产物样品对间二硝基苯(m-DNB)的吸附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蒙脱石层间距(d_(001))因层间结合水甚至结构水脱去而减小至0.98 nm,接近理论值,热处理温度在650℃以下时,同时吸附效果也呈现逐渐增强。适宜的K~+浓度条件下,EDA(电子供体-受体)和K~+-NO_2(阳离子-极性)两种作用效应均能够得到强化。650℃以上时,吸附效果没有得到增强,反而更差。Langmuir较之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的拟合上述吸附过程。而且,蒙脱石及其热改性产物对m-DNB的吸附是一个放热反应,吸附反应为自发过程。
2016年03期 v.36 391-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7 ] - 王鑫涛;陈勇;周瑶琪;王淼;陈小兰;
制备高质量的岩盐流体包裹体薄片是进行岩盐中相关流体地球化学研究的关键与前提。但在现有的制片方法中,采用饱和氯化钾溶液和导热较快的油作为研磨液与抛光液的制片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岩盐样品。同时,利用小刀直接沿岩盐解理切割而获取解理片的方法,会因解理片的面积较小或其局部发生破碎而不利于镜下岩盐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的完整观察。基于此,本论文建立了一种以无水乙醇为流体介质的岩盐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制作方法,即无水乙醇作为流体介质贯穿于整个制片过程,包括切割刀片的冷却液、研磨液、抛光粉润湿剂(抛光液)以及对岩盐样品进行超声波清洗的清洗液,皆以无水乙醇为流体介质。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岩盐流体包裹体薄片可以有效地克服现有制片方法的缺陷,避免岩盐的溶解、变形和荧光的干扰等后期污染,从而达到保留和完整代表岩盐样品中原始地质信息的目的。
2016年03期 v.36 397-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9 ] - 孙国涛;沈能平;苏文超;俸月星;赵建新;彭建堂;董文斗;赵海;
苗龙金锑矿床位于贵州三都-丹寨金锑汞成矿带,矿体赋存于上寒武统三都组海相碳酸盐岩中。本文对该矿床的成矿期方解石微量元素含量、Sr-Nd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期方解石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大(5.98~139μg/g,平均值为43.7μg/g),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中大多数方解石样品具有轻稀土富集特征((La/Yb)_N=1.84~9.18,(Gd/Yb)_N=2.55~6.14),少量样品表现为中稀土富集特征((La/Yb)_N=0.33~1.39,(Gd/Yb)_N=1.29~2.24)。该矿床成矿期方解石样品不具有Ce异常(δCe=0.97~1.19),但具有Eu异常(δEu=0.61~1.72),指示其形成于相对还原条件下。方解石样品的~(87)Sr/~(86)Sr值为0.7108~0.7144,平均值为0.7119,高于赋矿围岩的~(87)Sr/~(86)Sr值(0.7090),表明成矿流体相对富放射成因锶,其不可能主要由赋矿的三都组灰岩提供,而可能来自富放射成因锶的前寒武纪基底。Sm-Nd同位素研究表明,该矿床成矿期方解石样品可构筑两条Sm-Nd等时线,其对应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73±14 Ma和272±43 Ma,但与地质背景不符,因此该次方解石Sm-Nd同位素定年等时线无地质意义。这种假等时线现象可能是由成矿流体初始~(143)Nd/~(144)Nd不均一造成的。方解石ε_(Nd)(0)(-14.02~-9.48)远小于0,指示成矿流体中的Sm和Nd来源于陆壳。
2016年03期 v.36 404-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10 ] - 伊帆;朱利东;刘显凡;伊海生;
针对世界性的大洋缺氧事件的成因机制问题,以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曲色组油页岩为例,根据野外地质观察与室内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全球性的侏罗纪早Toarcian缺氧事件。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样品有机碳(TOC)变化范围为0.34%~15.28%,平均为6.85%,干酪根δ~(13)C_(org)值变化范围为-22.9‰~-27.2‰,平均值为-24.77‰,δ~(13)C_(org)值发生2次负偏移夹一次正偏移,最大偏移量达4.2‰,这种偏移模式指示所测剖面是一个国内罕见的较完整的Toarcian剖面。n(C)/n(N)原子比变化范围27.06~67.42,干酪根以Ⅱ型为主,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C_(13)-C_(35_之间,主峰碳多为n C_(16_或n C_(17_,OEP平均为0.97,碳优势指数CPI平均为1.02,TAR_(HC)值分布在0.13~0.79,有机质来源以藻类占优势,陆源植物持续输入,地层剖面上δ~(13)C_(org)值、n(C)/n(N)以及TAR_(HC)的变化趋势一致,分析认为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Toarcian缺氧事件受有机质组分变化控制。
2016年03期 v.36 413-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2 ] - 惠博;陈晓青;赵开乐;刘飞燕;
利用矿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探针和化学分析等手段对某斑岩型铜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Sc的赋存状态,讨论了影响Cu、Fe和Sc回收的矿物学因素。结果表明铜品位0.35%,Sc为28.2 g/t,达到了综合评价的品位,Sc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分散分布于矿石中,辉石是Sc的主要载体矿物(相对配分率66.67%),应该作为选矿富集Sc的对象。矿物鉴定结果表明铜矿物总量为0.52%,钛磁铁矿8.23%,辉石44.17%,斜长石42.62%,矿石中未发现Sc的独立矿物。粒度统计结果显示,矿石具有典型的辉绿结构,嵌布紧密,粒度微细,难以解离。建议利用铜硫化物的可浮性,通过浮选作业回收Cu,再利用磁铁矿、辉石以及斜长石之间的磁性差异来使三者进行分离。辉石的分离回收过程就是Sc的一个物理富集过程。综合考虑,提出"浮选选铜-弱磁选铁-强磁选钪"的原则流程。
2016年03期 v.36 423-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6 ] - 吴淑壮;王淑红;陈翰;郑旭峰;黎刚;黄蔚霞;谢安远;颜文;
对南海西北部近海陆架27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稀有金属矿物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沉积物粒度和沉积物类型,及与之相关的稀有金属元素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稀有金属矿物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中稀有金属矿物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物源、沉积物类型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控制,稀有金属矿物与相关元素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仅凭沉积物中相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布来确定金属砂矿的有利富集或成矿区。根据沉积物中稀有金属矿物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初步划分出5个稀有金属矿物富集区,分别对应于水东湾及附近海域、珠江口南外海、上下川岛与海陵岛之间外海、湛江湾及附近海域和海南岛东南近岸海域,且每个海域富集的稀有金属矿物种类有所不同,有望成为本区不同种类稀有金属砂矿的有利成矿区,其中钛铁矿、锆石和白钛石是本区最有成矿潜力的稀有金属矿种。
2016年03期 v.36 429-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