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维萱;
地球化学岩相学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岩相地球化学研究、矿物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多矿种共伴生富集成矿的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构造变形筛分-同位素地球化学精确定年、复杂叠加成岩成矿系统的内部时间-空间结构、成岩成矿演化历史重建、受损生态环境系统的工程地球化学修复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在总结以往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基础上,初步探索了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实例和应用效果。以塔西地区砂砾岩型铜铅锌-铀区域成矿系统、智利月亮山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IOCG)叠加成矿系统、云南个旧老厂砂锡和老挝三水铝石型铝土矿床等为例,论述了其地球化学岩相学类型及应用实例。以化学物相法和矿物地球化学岩相学方法等,揭示塔西富烃类还原性成矿流体多重耦合成矿作用特征,智利月亮山IOCG矿床电气石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物质组成和成岩成矿环境演化规律。
2017年05期 v.37 509-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2 ] - 邹海俊;韩润生;方维萱;胡瑞忠;刘梦琼;
大姚六苴铜矿区是楚雄盆地典型的砂岩型铜矿床聚集区,矿床(体)在燕山期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受到喜山运动构造-成矿作用的改造,构造控矿特征明显。基于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分析,着重采用构造岩显微构造特征和构造岩石英脉ESR测年方法,研究了构造岩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讨论了扩展构造岩矿物岩石学研究的途径。通过构造岩显微组构研究认为,显微构造存在NE-SW向、近EW向、NW-SE向和近SN向主压应力;含矿流体受构造动力的驱动,在紫红色砂岩蚀变为浅色砂岩的过程中伴随着硅化和碳酸盐化发生沉淀成矿。构造岩ESR测年结果反映该区经历了喜山运动早期(46.8±4.5~56.0±5.6Ma)、中期(32.4±3.0~42.3±4.1Ma)、晚期(23.5±2.4~29.3±3.0Ma)三期构造变形改造作用和热液活动。
2017年05期 v.37 528-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01 ] - 李天成;方维萱;王磊;郭玉乾;韩文华;
塔西地区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塔拉斯-费尔干纳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带、萨瓦亚尔顿-吉根左旋走滑逆冲断裂带、帕米尔冲断褶皱前锋带构成的三角区的中心部位,苏鲁铁热克断隆区北侧的中生代巴依次级拉分断陷盆地中。围绕苏鲁铁热克隆起带分布大量的中新生代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显示该隆起带对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萨热克铜矿区主要地层岩矿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于基底隆起区的剥蚀物,为陆相沉积环境。含矿地层库孜贡苏组杂砾岩中稀土元素整体亏损,显示存在强还原性盆地流体作用,矿床在还原性盆地流体作用下改造叠加富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反演恢复盆地基底形态特征,揭示富矿体与基底北西向隆起及其两侧的次级洼陷之间的构造坡折带具有密切空间关系,其构造岩相特征控制的同生构造带和层间裂隙带,有利于还原性盆地流体的运移聚集,它们可能是地球化学岩相学圈闭界面并导致沉淀金属元素,为深部找矿预测的构造岩相标志。
2017年05期 v.37 536-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0 ] - 郭玉乾;方维萱;曹经纬;
海南儋州文溪坡矿段钨矿是新近发现的一处钨矿床。笔者在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人工重砂、化学物相、光学显微鉴定和电子探针等多种分析方法手段系统查明了文溪坡矿段钨元素主要以白钨矿形式赋存,其次为黑钨矿,有微量钨华。白钨矿呈角砾状巨晶、细脉状和自形粒状产出,角砾状白钨矿粒径大于0.5 cm,自形粒状白钨矿粒径介于0.1~0.5 mm之间,白钨矿与硅化、电气石化、钾钠硅酸盐化蚀变脉密切共生,白钨矿嵌布特征便于解离,利于选矿回收。部分角砾状白钨矿巨晶内包裹有斜长石、磷灰石、石英、铯榴石、钠长石、电气石、富铯金云母、钛铁矿、铈褐帘石等固体矿物包裹体,推测这些矿物将在白钨精矿中富集,具有潜在综合回收利用价值,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铯和稀土等综合回收利用工艺。白钨矿中固体矿物包裹体呈先成矿物(铯榴石、钠长石)被白钨矿捕获,或沿早期白钨矿裂隙交代、重结晶产出,指示白钨矿形成于富碱酸性花岗岩成矿体系中。
2017年05期 v.37 545-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9 ] - 郝贵宝;方维萱;郭玉乾;曹经纬;
通过裂隙统计和测量,分析裂隙充填物等裂隙岩相学特征,探讨裂隙构造与钨富集成矿关系。研究认为,本区裂隙分为4期,裂隙倾角(中轴夹角)分别为9°、29°、47°、69°。白钨矿主要赋存在层间裂隙中,其细脉倾角在45°左右,与地层构造变形面理大致相同,部分白钨矿细脉赋存在穿层裂隙组中,细脉倾角在60°左右。白钨矿富矿体和裂隙储矿空间受黑云母闪长岩侵入岩体控制较为明显,在黑云母闪长岩侵入岩体附近,碎裂岩化相较为强烈,平均裂隙密度达到35条/m,局部裂隙密度最高可达110条/m,白钨矿富集在黑云母闪长岩体的外接触带;裂隙充填物类型包括高温到低温矿物,其特征表明裂隙充填物具有多期次形成的特征;白钨矿富集成矿主要与电气石化和硅化密切相关,推测白钨矿富集成矿主要受黑云母闪长岩有关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和裂隙密度大小耦合关系控制,本矿区新发现的钨矿具有较好找矿前景。
2017年05期 v.37 55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9 ] - 俞望杰;方维萱;贾润幸;王磊;鲁佳;
新疆萨热克铜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发现的砂砾岩型铜矿床。应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学地质方法,对钻孔原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成矿元素组合和垂向成矿成晕分带特征,进而对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成晕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成矿元素Mo、Ag与Cu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特征指示元素;成矿期热液主要以中-低温热液为主,可能存在高温热液,成矿环境为沉积成岩型,同时Fe参与了砂砾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成晕作用;元素Cu、Pb、Zn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赋存,辉绿岩可能携带了大量成矿成晕物质,成矿元素富集可能经历了复杂的后期叠加改造作用;Cu-Mo-Ag为砂砾岩型铜矿体成矿元素组合,Sb-As-Pb为砂砾岩型铅矿体成矿元素组合,Zn-Cd-Hg为砂砾岩型锌矿体成矿元素组合。Ag、Cu、Pb、Zn、Mo、As、Hg、Cd、Sb元素在该区富集性强,具强分异作用,显示较强的后期改造作用,是该区的主成矿元素和伴生指示元素;钻孔原生异常垂直分带特征为上部元素组合为B-K-Cl型,成矿元素组合为Ag-Cu-Mo-Sr-As-Sb-Pb-Au-Zn-Hg-Cd型;下部元素组合可能为W,为具有显著热液叠加成矿元素组合特征,推测矿床存在多个成矿期次,深部可能存在盲矿体。
2017年05期 v.37 559-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2 ] - 王召林;崔玉斌;谭红艳;侯朝勇;倪杰才;
通过近几年大梁金矿的勘查实践,在SⅠ、SⅢ矿化蚀变带共发现金矿体14条。为了总结勘查经验,进一步指导该类型矿床的发现,本文初步提出大梁金矿的磁法、连续电导率、瞬变电磁法、地质勘查模型:连续电导率模型中-高电阻率对应SⅠ矿化蚀变带金矿体的产出部位,高、低阻接触带以及中低阻异常内局部高磁异常地段为铅锌矿体赋存有利部位;瞬变电磁法显示中电阻率内串珠状低阻异常,见矿效果良好;北北西向大梁-双尖山复式褶皱及剪切带控制着大梁金矿4条矿化蚀变带的产出。
2017年05期 v.37 568-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7 ] - 鲁佳;方维萱;王同荣;孙紫坚;郭玉乾;宋丽红;
云南因民铁铜矿区次火山杂岩主要由铁质熔岩、辉绿岩、辉长辉绿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热液角砾岩等组成,岩相分带明显,热液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通过对次火山杂岩中不同岩相的黑云母和绿泥石电子探针结果分析得出,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大多数为再平衡黑云母,形成温度为505~590℃,lgf(O2)为-12.4~-5.25,压力为116~226 MPa,推测成岩深度为4.27~8.37 km,属于高温强氧化环境;绿泥石为密绿泥石、蠕绿泥石、透绿泥石、叶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70~235℃,lgf(O2)为-51.93~-43.70,lgf(S2)为-13.34~-2.50,属于中低温强还原环境。矿物产状、矿物组合与矿物中主要阳离子关系显示,两种矿物均具有多期多源性的特征。黑云母化蚀变代表铁矿的主成矿期,绿泥石化蚀变代表铜矿的主成矿期;多期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了高-中低温的碱性强还原流体,叠加改造富集铁铜矿床,揭示了本区次火山杂岩是铁铜矿床稳定持续性成矿元素的供给系统。
2017年05期 v.37 576-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9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6 ] - 赵冻;韩润生;王加昇;任涛;
乐红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是滇东北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中的典型代表。通过不同中段典型矿化-蚀变样品中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及闪锌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灰黑色白云岩、脉状-团块状白云石、斑团状-脉状重晶石、脉状方解石和各世代闪锌矿的∑REE均较低,均值分别为6.44×10-6、5.62×10-6、4.66×10-6和8.88×10-6,S1:1.12×10-6,S2:0.35×10-6,S3:2.75×10-6;δEu分别为0.72、0.80、68.27和0.65,S1:2.08,S2:3.78,S3:0.75;稀土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HREE亏损的右倾型。白云石、方解石和闪锌矿在REE配分模式、Eu和Ce异常及La/Ho-Y/Ho图解上的分布等均与未蚀变白云岩接近,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地层中的循环水;而早阶段重晶石稀土元素特征差别明显,可能与早期深部流体有关。综合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多源性,可能为源自于深部流体沿构造带运移至有利部位与碳酸盐岩地层中循环水发生混合。Eu、Ce异常特征表明,从成矿早阶段到成矿晚阶段,成矿过程经历了早期高温、氧化→成矿期中高温、弱还原→晚期中低温、还原的演化过程。
2017年05期 v.37 58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1 ] - 张海;于远山;王兴明;何海;肖鹏;王富明;
兰坪盆地西缘火山岩由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杏仁状玄武岩、安山质凝灰岩组成,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1.0±3.7)Ma,表明了安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山岩、玄武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表现为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0.77~1.09),铈异常不明显(0.91~0.99),表明火山岩源于相同的岩浆源区。火山岩为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高Al_2O_3、低TiO_2,显示出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研究区火山岩来源于交代岩石圈地幔源区低等程度的部分熔融,原始岩浆经历了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火山岩总体上显示板内玄武岩的特征并处于伸展环境,具有俯冲带的地球化学信息,可能与三江造山带古特提斯主洋盆向东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
2017年05期 v.37 596-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7 ] - 王磊;方维萱;贾润幸;鲁佳;叶雷;
通过对萨热克铜矿床典型勘探线和坑道构造岩相学填图及相体解剖工作,对其沉积相类型、储矿相体结构、成矿作用等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山麓冲积扇相、旱地扇扇中亚相、湿地扇扇中亚相、湖泊沼泽相、滨湖相、浅湖‐半浅湖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等。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形成以旱地扇±残余山间湖泊相(尾闾湖)湿地扇的叠加复合扇扇中亚相(库孜贡苏组上段),叠加复合扇扇中亚相紫红色和灰黑色铁质杂砾岩类为萨热克铜矿床的储矿相体,其微相类型分为水道微相、席状片流微相、叠加复合扇微相、冲刷面微相、筛积微相和泥石流微相。切层断裂‐层间滑动构造形成的碎裂岩化及后期沥青类盆地流体叠加改造部位,矿体具有明显富集作用,显示构造‐岩性‐岩相多重耦合特征。
2017年05期 v.37 608-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0 ] - 刘昌伟;胡煜昭;任涛;何岸北;董传奇;张宇寒;马琳;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乌恰地区发育新元古界阿克苏群变质岩。根据野外调查及岩相学研究,认为阿克苏群黑云母石英片岩具有沉积混入的特征,其变质相为Al2O3过剩的低绿片岩相。地球化学研究显示,阿克苏群片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分馏程度较好;重稀土元素亏损,分馏程度低的特点。原岩恢复认为阿克苏群片岩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原岩为砂岩或杂砂岩。构造环境判别指示阿克苏群片岩形成于大陆岛弧附近的沉积盆地中,认为其沉积物由岛弧构造活动有关的长英质火山岩风化剥蚀而成。
2017年05期 v.37 617-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5 ] - 张宇寒;胡煜昭;任涛;董传奇;何岸北;刘昌伟;冯勇;
花园铜矿地处新疆乌恰县境内,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凹陷。本文通过物相分析对矿石类型进行讨论,利用扫描电镜结合矿相显微镜对氯铜矿、赤铜矿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花园砂岩型铜矿氧化程度深,主要矿物为赤铜矿。氯铜矿集合体呈粗糙粒状、胶状和脉状;赤铜矿单晶颜色近于黑色,集合体颜色为紫红色。氯铜矿中Cu的平均质量百分比为55.7%,Cl的平均质量百分比为19.1%,Cu与Cl的质量比近似于3;赤铜矿中Cu的含量为87.7%。笔者认为氯铜矿是在干旱、高气温环境下,孔雀石与含氯离子的水溶液发生反应形成。
2017年05期 v.37 625-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8 ] - 贾润幸;方维萱;胡雷雷;刘得磊;李述国;陈腾;
新疆萨热克大型铜矿床含矿地层为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砂砾岩,与下伏下-中侏罗统煤矿形成"同盆共存"现象。萨热克铜矿石中碎裂岩化发育,并伴有沥青化,金属硫化物以辉铜矿为主,含少量的斑铜矿和黄铜矿等,多与次生石英-方解石等沿砾石裂隙分布。矿石中辉铜矿δ34S=-19.1‰~-13.2‰,辉铜矿206Pb/204Pb比值范围为16.699~18.417,207Pb/204Pb为15.294~15.684,208Pb/204Pb为36.909~38.996。次生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18OH2O值变化范围为17.9‰~20.6‰,δDV-SMOW变化范围为-82.6‰~-52.4‰。矿石中沥青δ13C变化范围为-20.79‰~-20.35‰,康苏组煤岩δ13CV-PDB值变化范围为-24.7‰~-24.3‰,两者较为接近。上述结果表明萨热克铜矿床中的硫源自地层中大量硫酸盐的还原作用,铅同位素指示成矿金属元素具有多元性,次生石英中成矿流体以变质流体为主,矿石中的沥青等有机质与下伏中-下侏罗统煤层等烃源岩有关。上述同位素资料结合矿床的地质特征显示萨热克铜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的成矿特征。
2017年05期 v.37 630-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69 ] - 李世恒;刘正桃;黄行凯;艾世强;赵路通;
萨热克铜矿位于新疆乌恰县境内,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砂砾岩容矿的层状铜矿床,主要赋矿地层为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J3k)的砾岩及砂砾岩,具有"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矿化分带,发育完整的杂色地层组合,与典型砂岩铜矿特征相似。通过系统的野外和镜下观察,总结了该矿床矿石的组构特征,结合矿物组合、结构构造、交插关系等特征,将该矿床划分为3个成矿期次,分别为沉积成矿期、热液改造期及表生富集期,初步认为该矿床为与盆地卤水活动有关的低温热液矿床。
2017年05期 v.37 638-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9 ] - 黄行凯;艾世强;崔乐乐;李世恒;赵路通;赵志丹;
萨热克铜矿的南矿带发育了大量的辉绿岩脉,本文针对地表和钻孔中采集的辉绿岩样品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石w(Si O2)在40.36%~44.78%之间,w(TFe2O3)(全铁)和w(Ti O2)变化范围分别为7.19%~10.67%和2.28%~2.73%,呈现高钛、富碱和贫硅的演化趋势,属于高钛系列辉长(绿)岩类;稀土和微量元素具有与OIB相似的特征。萨热克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托云盆地玄武岩极其相似,二者应为同源产物,形成于板内拉伸构造环境,可能与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
2017年05期 v.37 646-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1 ] - 董传奇;胡煜昭;任涛;张宇寒;何岸北;刘昌伟;
乌拉根铅锌矿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以西喀什凹陷北部的乌恰凹陷中,该矿床δ34S值-25.9‰~27.5‰,显示出较宽泛的分布范围,本文通过对乌拉根铅锌矿床S同位素的研究,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过程。该矿区硫同位素具有混合BSR作用形成的生物硫和海相沉积的膏岩矿物硫的特征,塔里木盆地西缘的新生界沉积盆地内大量发育的天青石、石膏、重晶石等硫酸盐矿物,为乌拉根铅锌矿床的铅锌矿化提供了充足的硫源。在其成矿作用过程中,盆地流体中的金属物质与来自于膏盐层溶解并进过生物还原作用形成的还原性硫结合导致硫化物的沉淀成矿。乌拉根铅锌矿床属砂砾岩型铅锌矿床。
2017年05期 v.37 653-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81 ] - 方维萱;王磊;鲁佳;于志远;
据新疆萨热克铜矿区内绿泥石化蚀变相的产状可划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4期。采用绿泥石矿物温度计和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认为4种绿泥石蚀变相为陆内红层盆地中紫红色铁质碎屑岩系发生褪色化蚀变机制之一。A型和B型绿泥石相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所形成,A型自生粒间状绿泥石在侏罗系-下白垩统中总体顺层分布,形成温度在163~217℃,与辉铜矿共生且形成于埋藏-压实成岩期,热流密度为40.39~48.43 Jm-2s-1,热通量较小。B型微细脉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形成于盆地流体改造期,总体沿切层裂隙和显微裂隙分布,与辉铜矿和斑铜矿等共生,形成温度为188~219℃,热流密度较大,在116.90~330.49 Jm-2s-1。斑铜矿+辉铜矿型(196~237℃)和斑铜矿型(203~226℃)铜矿石带指示了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成矿的中心部位,热流密度在330.49~878.78 Jm-2s-1,其热流密度明显较大。B型绿泥石相与碎裂岩化相和沥青化蚀变相具有多重耦合结构,形成温度越高,裂隙渗透率越高,可达30×10-6 cm2/211~227℃,推测存在热启裂隙作用。C型和D型绿泥石相为构造-岩浆-热事件所形成,C型团斑状-细脉状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辉绿辉长岩脉群边部和外接触带含铜漂白-褪色化蚀变带中,含铜蚀变辉绿岩发生绿泥石化相蚀变温度为平均为175℃,平均热流密度321.46 Jm-2s-1,在克孜勒苏群褪色化杂砾岩中其绿泥石形成温度较高(236~238℃),热流密度高达442.86~922.63 Jm-2s-1;而D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碎裂岩化蚀变辉绿辉长岩脉群中,揭示遭受构造热事件的古地温在121~185℃,平均热流密度为239.59 Jm-2s-1。四种类型绿泥石蚀变相揭示萨热克铜矿区经历了异常古地场演化和古热事件。
2017年05期 v.37 66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3 ] -
<正>为了以规范的网络期刊出版方式更快更好地确立作者的科研成果首发权,全面提高学术论文的传播效率和利用价值,我刊现已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简称电子杂志社)签署《CAJ-N网络首发学术期刊合作出版协议》,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正式出版我刊网络版。从2018年1月1日起,凡经我刊
2017年05期 v.37 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正>为了《矿物学报》更好发展,编辑部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知网)签订了学术期刊出版经营战略与业务合作协议,《矿物学报》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出版发行业务统一由中国知网受理。自2018年起,本刊不再通过邮局发行,编辑部不再做期刊赠送与交换活动,请需要的用户自行通过中国知网渠道订
2017年05期 v.37 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