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琦;周家喜;徐磊;杨兴玉;任厚州;卢贸达;
猫榨厂(猫猫厂—榨子厂)铅锌矿床是近年来黔西北地区深部找矿的一个成功实例,该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川滇黔铅锌成矿域的中东部贵州省赫章县境内,毗邻福来厂、天桥和板板桥等铅锌矿床。以往,该矿床以采地表砂矿和氧化矿为主,近年新发现的硫化矿体赋存于石炭系碳酸盐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或脉状产出,层控特征明显。本次工作以新发现硫化矿体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矿物学观察的基础上,借助飞秒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仪(fs LA-MC-ICP MS),开展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206)Pb/~(204)Pb比值为18.755~18.775,~(207)Pb/~(204)Pb比值为15.780~15.799和~(208)Pb/~(204)Pb比值为39.413~39.477,暗示成矿金属来源单一或混合流体均一化程度较高。通过与潜在源区岩石Pb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比,发现猫榨厂铅锌矿床的Pb金属主要由基底变质岩和盖层沉积岩共同提供,但地层沉积岩的贡献程度较基底岩石高。此外,猫榨厂与福来厂、天桥和板板桥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对比,显示自猫榨厂至板板桥,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逐渐降低,暗示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或运移,高Pb同位素比值地层沉积岩的贡献比例逐渐减少。由于基底富含丰富的成矿金属,其贡献程度与矿床规模正相关关系明显。因此,综合分析认为,猫榨厂矿区深部和北东至板板桥一带仍有很大找矿潜力。
2018年06期 v.38 585-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08 ] - 杨兴玉;周家喜;安琦;任厚州;徐磊;卢贸达;吴才进;
位于黔西北地区的纳雍枝铅锌矿床,是目前报道的贵州省境内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已探明铅锌储量超过130万吨。纳雍枝铅锌矿床赋存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碳酸盐岩中,受岩性和构造的双重控制,断层和背斜是主要控矿构造,铅锌成矿地质特征与MVT铅锌矿床较为相似。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获得的纳雍枝铅锌矿床中黄铁矿和闪锌矿原位δ~(34)S分析数据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在-16.6‰~+27.0‰之间,闪锌矿的δ~(34)S值范围为+11.8‰~+33.0‰,这与传统全矿物法获得的黄铁矿(δ~(34)S=+4.7‰~+18.1‰)和闪锌矿(δ~(34)S=+11.3‰~+25.22‰)的S同位素组成明显差异。根据矿物组合和晶体形态特征等,本文认为早期胶状、集合体状或交代残余黄铁矿(δ~(34)S=-16.6‰~-14.9‰)的还原S是由细菌引起的海相硫酸盐还原(BSR)产物,而晚期它形粒状黄铁矿和闪锌矿(δ~(34)S=+11.8‰~+33.0‰)的还原S是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产物。因此,纳雍枝铅锌矿床还原S的形成经历了BSR和TSR过程。综合以往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资料,本文认为五指山地区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受原地蒸发膏岩层的控制,BSR发生在成矿前,而TSR则是热流体加入后诱发的,矿床形成是构造-岩性-流体耦合作用的结果。
2018年06期 v.38 593-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6 ] - 杨松平;包广萍;兰安平;卢贸达;徐磊;黄林;安琦;
杉树林铅锌矿床是黔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中型矿床,相关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程度较低,成因认识有较大分歧。本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该矿床主成矿阶段硫化物(闪锌矿和方铅矿)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以期从元素地球化学角度揭示该矿床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硫化物中的Cu、As、Cd、Sb、Tl和Bi明显富集,而其它微量元素则相对亏损或没有明显富集。这些元素的富集特征表明该矿床既有较高温元素组合,亦有低温元素组合,暗示杉树林矿床成矿作用的复杂性。此外,Cu和Cd在闪锌矿中更为富集,而Sb、Tl和Bi在方铅矿中更为富集,可见这些微量元素与不同寄主矿物的亲缘性。此外,杉树林铅锌矿床中闪锌矿的颜色较深,以深棕色为主,且闪锌矿和方铅矿中的Ga/In比及均值都明显大于1,而它们的Zn/Cd均值在500附近,暗示该矿床形成温度较高(>250℃),这与闪锌矿-方铅矿矿物对计算S同位素平衡温度(135~292℃)较一致。硫化物总REE含量很低(ΣREE<1×10-6),Eu正异常显著(δEu=1.6~2.5),但Ce负异常明显(δCe=0.2~0.6),而方解石中总REE含量相对较高(ΣREE=12.71×10-6),但Eu呈负异常明显(δEu=0.7),且Ce亦呈负异常显著(δCe=0.25),推测杉树林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经历了从还原到氧化的变化过程,其中的REE来源于多个潜在源区岩石。综合已有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杉树林铅锌矿床是较高温度流体与较低温流体混合的产物,成矿过程经历了还原向氧化环境转变的过程,其属于后生热液矿床,与低温盆地卤水成因的典型MVT矿床存在一定差异。
2018年06期 v.38 600-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5 ] - 安琦;包广萍;兰安平;张坤;游家贵;孟庆田;
贵州友能铅锌矿床位于黔东南从江县境内,毗邻地虎—九星铜多金属矿床和那哥铜铅多金属矿床,是一个以Pb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对该矿床铅锌矿石进行了稀土元素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石的REE总量较高,ΣREE变化范围为30.4×10~(-6)~240×10~(-6),Eu负异常明显(δEu=0.52~0.81),Ce异常不显著(δCe=0.95~1.04,除1个样品为0.55外)。对比发现,友能铅锌矿石的REE配分特征与赋矿围岩(浅变质岩)较为相似,而与研究区出露的基性-超基性和中酸性岩浆岩差异明显。总体上,铅锌矿石的REE特征及相关参数表明,围岩参与了友能矿床的成矿,铅锌成矿流体中的REE可能是在还原环境下通过水/岩相互作用继承源区岩石的。此外,矿床中铅锌矿石的~(208)Pb/~(204)Pb比值为38.074~38.823,~(207)Pb/~(204)Pb比值为15.631~15.895和~(206)Pb/~(204)Pb比值为17.875~18.224,而围岩的~(208)Pb/~(204)Pb比值为38.003~38.457,~(207)Pb/~(204)Pb比值为15.548~15.650和~(206)Pb/~(204)Pb比值为17.774~18.181,两者Pb同位素比值较为相似,进一步表明围岩为成矿提供了物质。综合研究认为,友能铅锌矿床属于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铅锌等金属元素来源与赋矿围岩(浅变质岩)关系密切。
2018年06期 v.38 610-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8 ] - 杨松平;周家喜;徐磊;卢贸达;孟庆田;张坤;游家贵;
乌龙沟铅锌矿床位于三都—丹寨(三丹)多金属成矿带内,毗邻苗龙金锑矿床,是该成矿带内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但迄今为止,该矿床未见任何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的报道,导致对其成因机制知之甚少。本文在系统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对硫化物开展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期揭示该矿床矿化剂元素的来源与演化,为理解其形成机制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乌龙沟铅锌矿床产于震旦系陡山沱组粉砂质白云岩中,明显受近NE、NW和SN向复合构造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具有块状、脉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偶见重晶石。硫化物具有粒状、碎裂、交代等结构。矿床地质特征表明该矿床具有后成性。硫化物δ~(34)S值介于10.9‰~16.5‰,低于邻区赋存于早寒武碳酸盐中的三都牛场和都匀牛角塘铅锌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均大于20‰),也低于震旦-寒武纪海水硫酸盐的δ~(34)S值(20‰~35‰)。可见,乌龙沟铅锌矿床还原S很可能是海相硫酸盐热化学(TSR)的产物,而TSR的温度或其它S源的加入可能是导致其具有低于邻区矿床δ~(34)S值的主要原因。综上,本文认为乌龙沟铅锌矿床属于受构造和岩性控制的后生热液矿床,其S源主要为海相硫酸盐。由于缺乏其它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约束,其是否为MVT矿床,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018年06期 v.38 619-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4 ] - 赵征;包广萍;钱志宽;黄林;卢贸达;徐磊;
双龙泉铅锌矿床是牛角塘铅锌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其东北部。矿床以锌为主,锌金属储量约8.5×10~7kg。牛角塘铅锌矿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坡矿段,对其它矿段矿床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双龙泉矿床热液方解石的C-O同位素和REE地球化学研究,以期为整体认识牛角塘铅锌矿田的成因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方解石中除Zn和Cd有一定程度富集外,其余微量元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显示双龙泉铅锌矿床低温成矿的特征及其它热液矿物的存在。方解石REE的富集特征及相关参数表明,赋矿围岩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且成矿是在还原的条件下进行的,方解石和围岩的C-O组成,进一步表明赋矿围岩参与了成矿,且碳酸盐矿物在形成大量硫化物矿石中扮演重要角色。综上,双龙泉铅锌矿床具有后生低温成矿特征,但成矿作用(环境)极其特殊。
2018年06期 v.38 627-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2 ] - 吴小红;肖成刚;程鹏林;周家喜;刘松;吴文明;万大学;
贵州岩金矿集中分布于扬子地块和华夏陆块过渡带,即江南复合造山带内。按照二级构造单元可以分为兴义隆起区贞丰—普安矿集区,发育有水银洞等特大型金矿床;右江裂谷-前陆盆地区册亨—望谟矿集区,以烂泥沟等特大型金矿为代表;黔南坳陷区,又可分为都匀南北向隔槽式变形区及铜仁开阔复式褶皱变形区,前者发育有三都—丹寨金矿带,后者发育有梵净山金矿带;榕江加里东褶皱区发育有天柱—锦屏—黎平金矿带。这些构造单元内的岩金矿床从北向南,其赋矿层位呈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这是由于二级构造单元的划分依据是控盆控相断裂及发育的地层和岩性。对各二级构造单元内岩金矿赋矿层下伏及上覆地层岩性的统计显示,矿体下伏岩性为碳酸盐岩、砂岩、熔岩和变质岩等脆性岩类,它们经构造作用易发生碎裂化,能为热液流通提供有效通道;矿体上覆岩性为厚度较大的粘土岩或泥质岩类,它们起盖层阻挡流体的作用。综合各类地质资料,本文认为贵州境内的岩金矿床,其矿质来源于深部,含矿热液从深部向上运移,受渗透性差的岩层(盖层)阻隔,在其附近充填、交代围岩,逐渐富集成矿。不同构造单元内岩金矿床赋矿层位的不同,是由于盖层的相对位置不同,即赋存于不同层位的金矿不是垂向分布于同一矿区,而是侧向分布于不同矿区,这为进一步指导区域找矿提供了新的线索。
2018年06期 v.38 637-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1 ] - 任厚州;兰安平;刘雨;单永波;杨兴玉;安琦;谭华;
黔西北地区位于上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区东南部的五指山穹状背斜控制着多个铅锌矿床,显示其与铅锌成矿作用有密切联系。本文以五指山穹状背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与构造解析,结合不同时代地层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五指山背斜的的构造样式及其控矿模式。不同时代地层白云岩中的Pb、Zn、As、Ag和Sb富集特征,显示围岩中的成矿元素有一定程度富集,但围岩可能不是主要的金属物源岩石。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本文认为五指山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基底岩石,成矿流体在断裂的运移过程中,由于岩性界面和流体压力等作用,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而五指山地区有利的穹状背斜-逆冲断裂构造样式,就是铅锌成矿的最有利部位。
2018年06期 v.38 647-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1 ] - 叶远谋;付勇;周克林;邹妞妞;龙克树;严爽;陈蕤;
贵州西部二叠系龙潭组底部广泛发育一套粘土岩,在华南板块扬子地台普遍存在,也是贵州二叠系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界线的标志层,研究其物质来源对反演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贵州西部纳雍、遵义两地进行了样品采集,对G-L界线粘土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X射线衍射(XRD)显示,矿物组合特征反映粘土岩经风化搬运沉积形成,峨眉山玄武岩为物质来源供给区;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粘土岩以富集高场强元素及稀土元素为特征,轻稀土较重稀土更为富集,明显负Eu异常与轻微负Ce异常,粘土岩继承了峨眉山元素组合特征。由此认为贵州西部二叠系龙潭组底部G-L界线粘土岩为峨眉山玄武岩经风化搬运沉积形成。
2018年06期 v.38 65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9 ] - 韦晨;严再飞;黄智龙;胡宇思;
黔西北纳雍枝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近年来贵州境内新发现大型的铅锌矿,其铅锌资源量超过135万吨。铅锌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脉状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白云岩地层中,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白云石以及少量黄铁矿和方解石等。白云石是该矿床最为主要的脉石矿物,其形成贯穿整个成矿过程,对成矿期白云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可以为揭示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本次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期白云石稀土元素含量介于61.79×10~(-6)~63.03×10~(-6)之间,以富集轻稀土,较明显Eu异常(δEu=0.63~0.66)和不明显Ce异常(δCe=1.28~1.33)为特征。成矿期热液白云石与赋矿围岩稀土含量虽不同,但均呈现轻稀土富集型。阴极发光下成矿期白云石呈亮暗相间的同心环带状,暗示在整个白云岩化过程中热液流体经历了至少8次的化学成分改变或脉动变化。结合成矿期白云石稀土元素分配模式、Y-REE和Y-Sm组成,我们认为本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特征,赋矿碳酸盐岩、下伏地层以及基底岩石均可能为成矿提供部分流体,白云石生长环带与赋矿白云岩溶解与/或硫化物沉淀有关。此外,成矿期白云石和期后热液白云石阴极发光图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可作为在区内寻找经济性铅锌矿化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
2018年06期 v.38 66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1 ] - 金少荣;叶霖;杨德智;胡宇思;韦晨;代德荣;李珍立;
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是我国重要铅锌资源基地之一,凯里—都匀地区是该成矿带贵州境内中铅锌分布最为集中区域,其铅锌矿床(点)成群成带分布。由于相关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程度较低、矿床成因认识不清等因素造成该区铅锌地质勘探尚未有较大突破。本文总结了该区铅锌矿化特征、铅锌资源潜力和控矿因素等,认为今后地质勘探提供思路和依据。研究表明,凯里-都匀地区铅锌矿床与典型MVT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地层岩性(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白云岩)和构造(背斜和NE向断层)是最重要控矿因素,Pb、Zn地球化学异常是重要找矿标志之一,牛角塘地区、独牛背斜核部和龙井街—柏松地区是该区有利铅锌找矿靶区。
2018年06期 v.38 675-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7 ] - 金少荣;陈军;代德荣;杨德智;周家喜;何小虎;
萤石是稀缺性战略资源之一。由于萤石独立矿床较少,以往的研究都是以其作为脉石矿物开展的,针对萤石矿床本身的研究还很有限。高岭萤石矿床是黔西南晴隆锑矿床外围新发现的一个独立萤石矿床,伴有少量锑矿化。本文在高岭独立萤石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微钻取样技术和微波消解方法,获得了不同颜色萤石和萤石颗粒不同位置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数据。结果显示,全部萤石样品中As、Sb等低温元素相对上地壳呈明显的富集,而其它元素则不同程度亏损,表明这些萤石均具有低温成矿特征,这与它们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90~200℃)相吻合。全部萤石样品的REE配分模式相似,它们的总REE含量不高,ΣREE范围介于11.4×10-6~105×10-6之间,平均46.6×10-6,而紫色萤石明显较白色和浅绿色萤石具有更高的ΣREE,表明不同颜色萤石均来自同一成矿流体,但属于不同阶段演化的产物。此外,全部萤石的Eu异常不显著(δEu=0.91~1.20,平均0.98),但Ce负异常明显(δCe=0.51~0.90,平均0.68),暗示这些萤石很可能形成于较还原的流体环境,这与萤石中伴有锑矿化的事实吻合。综上,本文认为高岭萤石矿床形成于还原的成矿环境,属于低温热液成因,与晴隆锑矿床同属于一个成矿系统,均是华南大面积低温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18年06期 v.38 684-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13 ] - 代德荣;何小虎;金少荣;杨德智;董少吉;周家喜;
对黔西南州普安、晴隆、贞丰和望谟等地4个代表性萤石矿床的成矿特征及其萤石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黔西南地区的萤石矿床主要受二叠系茅口组和玄武岩组之间的"大厂层"控制,少量发育于玄武岩及其上覆、下伏灰岩断裂带中。四个典型萤石矿床中不同类型(颜色)萤石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紫色萤石具有相对较高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一温度为157~264℃,平均190℃,盐度变化在4.03%~5.26%NaCl equiv.;浅色萤石具有相对较低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一温度为100~176℃,平均140℃,盐度变化在1.91%~5.86%NaCl equiv.。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不同类型(颜色)萤石流体包裹体中的气相成分相似,主要为H_2、H_2S、CH_4和少量的CO_2及烃类有机物,液相成分主要为H_2O(L)、HCO~(3-)和HS~-。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黔西南地区萤石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点,流体体系主体属于NaCl-H_2O体系。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本文认为萤石矿床的成矿流体与区域上的Sb矿床甚至Au矿床属于同一成矿流体,只是萤石矿床属于这一流体晚期成矿的产物,即晚期流体通过混合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等过程在"大厂层"形成似层状、透镜状萤石矿体,在玄武岩和灰岩断裂带中形成脉状萤石矿体。
2018年06期 v.38 693-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2 ] - 赵征;胡宇思;谭华;徐磊;任厚州;卢贸达;
黔西北地区是贵州省最重要的铅锌资源基地之一,具有良好找矿前景。该区铅锌矿床主要集中富集于寒武系—二叠系中,震旦系中的铅锌矿床报道不多,主要分布织金与普定县交界的五指山和纳雍县水东地区。有关该套地层赋存的铅锌矿床,其地质、地球化学研究非常薄弱,该类型铅锌矿床在本区是否具有找矿前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以纳雍县水东地区铅锌矿床为例,通过总结该区矿床地质特征,探讨其成矿规律。结果表明,该区铅锌矿床改造特征明显,NE和NW向断层构造是最重要的控矿因素,其中矿物组成简单,以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为主,与川滇黔地区铅锌矿床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此外,震旦纪灯影期地质构造环境、沉积环境、高水位体系域、古断裂、微生物和后期构造控制了本区震旦系中铅锌矿床(点)的产出。该成果不仅为认识黔西北地区赋存于震旦系中的铅锌矿化作用提供地质依据,也拓宽了该区今后铅锌地质勘探的思路。
2018年06期 v.38 701-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1 ] - 叶霖;胡宇思;杨松平;韦晨;杨兴玉;李珍立;安琦;卢贸达;
铅锌属于紧缺资源之一,"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是我国重要铅锌成矿带之一,贵州境内部分称为"黔东成矿带",该区铅锌矿床(点)分布广泛,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等特征。由于相关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相对薄弱,黔东地区铅锌地质勘探进展缓慢,并未像湘西地区一样取得重大突破。本文通过总结"黔东成矿带"内铅锌成矿作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探讨该区存在的诸多科学研究薄弱环节,结合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提出该区铅锌成矿作用与MVT矿床基本一致,是国内研究MVT铅锌矿床理想基地,采用原位分析等先进测试技术,加强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和同位素定年等研究,以揭示各矿区与区域成矿流体系统的性质及其演化,建立合理成矿模式及与研究区构造和古油藏演化的关系,并探讨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不仅突出黔东MVT铅锌成矿作用特色,从而促进MVT铅锌矿成矿作用和分散元素超常富集理论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为拓宽黔东地区铅锌找矿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6期 v.38 709-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34 ] - 王林均;周家喜;王劲松;
<正>钴(Co)的地壳丰度为29×10-6[1],低于地幔和地核丰度1~3个数量级,是一种典型的地幔元素[1-2]。Co具有亲铁、亲硫的双重性,但以亲硫为主,在自然界主要有砷化物、硫化物和硫砷化物3种赋存类型[2]。在各类岩浆岩中Co的分布通常不均匀,其中超基性岩中最高,酸性岩中含量迅速降低[2-3]。Co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我国Co矿资源不丰富,且富矿少、贫矿多,同时Co多以共(伴)生元素的形式赋存于其它矿产中,独立Co矿床占比不足5%[3]。我国Co
2018年06期 v.38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