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报

Acta Minalogica Sinica

  • 金属离子对水中蛭石层间结构的影响

    王迎亚;冉凌瑜;朱建喜;马灵涯;何宏平;

    黏土矿物的表-界面作用制约着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本研究以天然膨胀蛭石为对象,采用原位X射线衍射(in-situ XRD)和液相原子力显微镜(in-situ AFM)技术直观观测水合金属离子对蛭石层间及表面分子尺度微观结构的变化。原位XRD研究发现,阳离子种类是控制蛭石层间距(d_(002))膨胀/塌缩行为的关键,水合能力弱、离子半径大的阳离子(K~+、Rb~+、Cs~+)可导致蛭石层间存在较少甚至不含水分子,d_(002)值减小至约1.1 nm,层间域高度仅~0.14 nm。水合能力强的阳离子(Li~+、Na~+、Mg~(2+)、Ca~(2+)、Sr~(2+)),由于其水合离子半径较大,蛭石d_(002)值增大为~1.5 nm,层间域高度0.54 nm,约为两层水分子高度。与蒙脱石性质不同,蛭石的d_(002)值不受阳离子浓度的影响。引起蛭石层间及表面结构特征变化的阳离子特异性效应不仅与阳离子半径和水化能力有关,还受离子非经典极化作用影响。原位AFM下的层间阳离子交换实验结果与原位XRD相一致。高分辨AFM结果表明,任意投放的蛭石纳米片会自发调整晶体取向,最终与实验基底云母片(001)晶面上保持a×b晶轴方向一致。蛭石纳米片的晶格缺陷会引起其表面电荷异质性分布,由此可引起表面形貌分子尺度的不均一。观察还发现,Rb~+、Mg~(2+)和Ca~(2+)以沿着蛭石(002)晶面的a轴方向吸附。本研究不仅加深了阳离子的差异对蛭石层间及表面结构变化特征的认识,还有助于理解阳离子在黏土矿物-水环境下的赋存状态与形式。

    2025年01期 v.45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贵州六枝平桥萤石-锂矿床方解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研究

    余加艳;叶霖;向震中;刘仕玉;吴涛;黄智龙;沈能平;

    贵州六枝平桥萤石-锂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锂矿体赋存于二叠系龙吟组泥岩和泥质灰岩中,锂绿泥石是该矿区锂的主要载体矿物。方解石是矿区内最重要的脉石矿物之一,从成矿早期到成矿后均有分布,其中锂矿化与部分方解石脉密切共生,这类方解石微量元素可能蕴含丰富的成矿信息。对其野外地质特征、手标本及镜下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发现,成矿早期(Cal-1)和主成矿期方解石(Cal-2)与锂矿化关系密切,而成矿后方解石(Cal-3)形成于锂矿化之后。对不同期次方解石开展LA-ICP-MS原位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微量元素含量及稀土配分模式差异明显。总体上,方解石中Si、Na、Mg、Fe、Sr和Mn元素含量较高,含量多>100×10–6,表明成矿流体富集这些元素,硅化、黄铁矿化和白云石化与该矿区锂矿化关系密切。其中,Cal-1和Cal-2微量元素组成基本一致,表明两者的成矿流体来源具有一定演化关系和继承性;Cal-3相对Cal-1和Cal-2富集Al、Na、K等元素元素,亏损Fe和Mn元素,与Li成矿期方解石微量元素组成差异较大,暗示成矿后与成矿期方解石的流体来源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Cal-1→Cal-2以δEu弱负/正异常为特征,δEu呈逐渐减小趋势,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MREE和HREE富集型;而成矿后方解石Eu负异常特征明显,但稀土配分模式为REE平坦型,表明成矿后流体还原性增加。综上所述,平桥矿区不同期次方解石中微量与稀土元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可通过方解石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导本区域锂资源地质勘探。

    2025年01期 v.45 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7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类地行星的撞击坑统计定年方法概述

    赵飞越;左维;李春来;

    确定行星表面地质事件的年龄,是了解行星的起源,地质活动历史,进而研究地球及内太阳系各行星形成及演化的重要环节。对于地月系统乃至整个内太阳系来说,月球是撞击作用记录的校准板。通过月表采样点的撞击坑密度和样品同位素年龄建立月球撞击坑年代函数,计算月球未采样区域的绝对模式年龄(AMA),该方法称为撞击坑大小-频数分布方法(CSFD)。虽然CSFD方法在行星科学领域应用广泛,但系统介绍类地行星撞击坑年代学原理及研究成果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详细介绍了CSFD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原理及将月球CSFD方法推算至类地行星撞击坑年代学方法的原理和研究成果,为系统了解类地行星CSFD方法的原理,获得更高精度的类地行星表面年龄,得到更为准确的类地行星地质历史和热演化规律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45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黔东南丹寨地区热液脉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邓浩铭;唐永永;叶霖;王新松;

    湘西-黔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资源战略接续区。近年来,该区找矿勘查成果显著,新发现多个热液脉型铅锌矿床,成矿特征显著区别于区内广泛发育的MVT型铅锌矿床。这些矿床呈NE-SW向展布,Pb+Zn品位高(~10%),赋存于前寒武系浅变质碎屑岩中,发育强烈的硅化,还伴生有大量的Ga、Ge、In、Cd、Ag、Sb等关键金属,矿体规模较大(如老东寨单矿体可达中型),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前人已开展较多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丹寨地区的老东寨、乌寿、新华脉型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岩、矿相学研究基础上,识别出两期热液成矿事件。早期热液成矿以发育深色(褐色-棕褐色)粗粒闪锌矿为特征,晚期则以发育浅色(米黄色)闪锌矿和大量方铅矿化为显著特征。通过开展不同成矿期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测温和H-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于160~266℃(平均214℃),盐度为4.5%~10.5%NaCl equiv(平均6.6%NaCl equiv);晚期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于115~222℃(平均171℃),盐度为5.7%~13.8%NaCl equiv(平均10.0%NaCl equiv)。成矿早期石英流体包裹体δD_(SMOW)值为–66‰~–49‰,■值为1.5‰~4.7‰;晚期石英流体包裹体δD_(SMOW)值为–65‰~–52‰,■值为–3.9‰~1.8‰。在■图中,早期石英流体包裹体样品落在靠近变质水区域,晚期样品向大气降水线偏移。综合分析认为,丹寨地区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经历了至少两期热液叠加成矿事件,早期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造山带变质流体,晚期成矿流体为造山带变质流体和盆地卤水的混合。

    2025年01期 v.45 3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有机改性对镁铝水滑石结构与PVC耐热性能的影响探究

    潘国祥;周梦榆;喻福念;李静静;廖祥磊;曾宪伟;徐敏虹;王春伟;

    以氯化镁、偏铝酸钠为主要原料,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镁铝水滑石,采用刚果红耐热测试PVC的热稳定效果,考察了水滑石金属离子摩尔比、pH值、水热反应时间和温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和含量等因素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镁铝摩尔比为2.75?1,反应液pH值为12.5,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40℃和8 h,表面改性剂为硬脂酸锌,含量5%时,合成的镁铝水滑石对PVC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本文应用XRD、FT-IR、SEM等手段对合成水滑石进行了结构表征,阐述了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对无铅无镉型环保PVC热稳定剂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年01期 v.45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1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安哥拉西北部CONDA地区铝质A型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周永刚;张洪瑞;刘治博;罗迪柯;贾鹏飞;于春楠;王子圣;李春稼;靳立杰;

    本文对安哥拉西北部CONDA地区A型花岗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990±12) Ma,表明该岩体的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造山纪。样品富SiO_2(65.20%~70.57%)、K_2O+Na_2O(6.43%~8.33%),中等的A/CNK(0.94~1.02),w(Al_2O_3)、w(CaO)、w(MgO)分别为13.74%~15.43%、1.84%~3.52%、0.69%~1.75%,K_2O/Na_2O为1.35~1.51,w(K_2O)为3.66%~4.86%,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中等((La/Yb)_N为11.03~30.27),Eu总体表现为负异常(δEu为0.56~1.02),Ce异常不明显(δCe为0.90~1.06)。样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等,亏损Ba、Sr、Eu,并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具有高的Zr、Y、Nb、Ga、Ce含量,Rb/Nb(6.42~10.12)、Y/Nb(1.16~2.31)、10~4Ga/Al值均>2.6,较高的Zr饱和温度(816.0~850.1℃),表明岩体具有A2型花岗岩的特征。岩浆源区压力较低、温度较高,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CONDA地区的A2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作用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

    2025年01期 v.45 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叶碲金矿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及其成因意义

    葛战林;章永梅;顾雪祥;范光;高永宝;郑艳荣;刘明;马承;魏立勇;郝迪;

    叶碲金矿[Pb_3(Pb,Sb)_3S_6](Au,Te)_3是一种极为罕见的Pb、Sb、Au硫碲化物,1845年以发现地特兰西瓦尼亚Nagyág地区(如今的罗马尼亚S?c?r?mb地区)正式命名为“nagyágite”,至今在我国尚未报道。北秦岭杨斜金矿床是陕西省近年来勘查的一处典型脉状金矿,本文以新识别的叶碲金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相显微鉴定、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及元素面扫描等方法,查明我国首次发现的叶碲金矿矿物学特征,探讨叶碲金矿的成因及其与岩浆热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叶碲金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产于石英-细粒黄铁矿-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黄铁矿、闪锌矿、黝铜矿、碲铅矿及方铅矿等共生。化学组成为w(Pb)值为55.10%~56.61%、w(Sb)值为7.31%~7.67%、w(S)值为10.39%~11.63%、w(Au)值为10.42%~11.24%、w(Te)值为13.47%~14.21%,计算的平均化学式为[Pb_(3.00)(Pb_(1.81)Sb_(1.09))_(2.90)S_(6.12)](Au_(0.98)Te_(1.95))_(2.93),属于化学成分稳定且接近理想组成的正常叶碲金矿,存在微量的Sb替代Pb、S替代Te。北秦岭杨斜叶碲金矿形成于中低温(160~200°C)、低硫逸度(–16.5<logf S_2<–14.0)和相对高碲逸度(–15.2<logf Te_2<–11.2)的富CO_2-H_2O-Na Cl岩浆热液体系,成因可能与含金碲矿脉的富贱金属与Sb组分的再活化有关。

    2025年01期 v.45 8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4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湖南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方解石REE和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孙黎鹏;吴鹏;韩润生;祝干;赵冻;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东西向南岭构造-岩浆-成矿带与北东向钦杭成矿带叠合处,是湘南钨锡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达到大型,为该区典型矿床。针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问题,本文选取矿床深部–110 m、–270 m中段不同产状的6类方解石为研究对象,开展REE元素和C-O同位素研究,取得主要认识:1)REE配分特征表明,与多金属矿化密切相关的Ⅰ类方解石的REE配分特征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闪长斑岩;Ⅱ类方解石的REE配分特征则指示成矿物质部分来自于围岩。2)Ⅰ类、Ⅱ类方解石的Eu异常指示成矿流体可能经历了由中-高温、氧化阶段向低温、还原阶段演化的过程。3)不同类型方解石C-O同位素值分散,δ~(13)C_(V-PDB)值范围为–5.04‰~2.80‰,δ~(18)O_(V-SMOW)值范围为7.17‰~29.11‰,这种差异指示C主要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和花岗岩;O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指示成矿物质具多源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层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沿区域深大断裂及围岩的断裂构造运移,淋滤矿区广泛分布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萃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从而富集成矿。本研究从REE和C-O同位素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规律,为正确厘定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新的依据。

    2025年01期 v.45 9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9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滇西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外围斑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任翔;余海军;张传昱;江佳雯;苏肖宇;

    近年来,随着普朗超大型铜矿的投产,滇西北格咱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铜资源基地,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普朗外围的斑岩体研究及找矿成为该区下一步工作重点。本文对普朗北段和东段的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岩石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显示石英二长斑岩结晶年龄北段为(206.31±0.76) Ma、东段(211.00±0.64) Ma,与普朗主矿体含矿斑岩体年龄一致,属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化学组成上,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二者总体富Al_2O_3、富碱(Na_2O+K_2O),显示出I型准铝-弱过铝质(A/CNK值为0.72~1.06)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特征;石英闪长玢岩相比石英二长斑岩具有更低的SiO_2、Mg O、Mg~#值、P_2O_5、Y、Yb_N和稀土元素总量,但二者具有一致的稀土配分模式,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K、Ba、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亏损,说明普朗外围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与板片俯冲有关的弧环境,且早阶段的石英闪长玢岩显示出经典岛弧岩石特征,可能主要以板片部分熔融为主,而晚阶段的石英二长斑岩更接近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可能有下地壳部分熔融物质的参与。结合前人普朗主矿体含矿斑岩体研究成果资料,本研究认为普朗北段和东段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与普朗主矿体含矿斑岩体一致,与甘孜-理塘洋向西俯冲消减有关,具备岛弧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化蚀变强烈,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值得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

    2025年01期 v.45 11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9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贵州镇宁-紫云地区晚泥盆世硅质岩成因机制研究

    涂灵玲;高军波;杨瑞东;蒋元;谢兴友;刘灵;李鑫正;

    贵州镇宁-紫云地区晚泥盆世广泛发育了一套深水相硅质岩、硅质岩-灰岩建造。本文以贵州镇宁弄染和紫云那岩两条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镇宁弄染剖面硅质岩Al_2O_3、ΣREE、(La/Yb)_N和(La/Ce)_N值相对偏低,δEu呈现正异常,δCe为弱负异常。紫云那岩硅质岩Al_2O_3、ΣREE、(La/Yb)_N和(La/Ce)_N都相对偏高,δEu表现为正异常,δCe为弱负异常。Fe_2O_3/TiO_2-Al_2O_3/(Al_2O_3+Fe_2O_3)和(La/Ce)_N-Al_2O_3/(Al_2O_3+Fe_2O_3)图解以及其它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集中显示硅质岩形成于远洋盆地环境。V/(V+Ni)和Th/U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示硅质岩沉积时的水体条件为弱氧化-缺氧状态。Al-Fe-Mn和Al_2O_3/TiO_2-Al/(Al+Fe+Mn)图解等反映硅质岩主要为非热液成因,部分硅质岩沉积成岩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热液物质混入。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本文认为研究区硅质岩总体产于水城-紫云-南丹断裂控制裂陷盆地内,沉积水体环境为弱氧化-缺氧。

    2025年01期 v.45 13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西藏芒康县西渠河桥铜金矿床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研究

    白奥冬;李波;唐果;王新富;舒华伟;岳言;李玉彬;

    西渠河桥铜金矿床位于藏东南芒康县金沙江西侧。黄铁矿作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对其Au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机制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区域多金属成矿规律的全面认识。本文运用LA-ICP-MS技术对西渠河桥铜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开展了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西渠河桥铜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可分为两种类型,Py I为自形-半自形黄铁矿,以立方体晶形为主,粒径粗大,相对富集Cu、Pb、Bi、Sb等元素;Py II为中-细粒他形晶黄铁矿,粒径0.02~1 mm,相对富集Au、As、Ag等元素。Co、Ni、As在两种类型黄铁矿中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而Cu、Pb、Bi、Sb以纳米、微米级颗粒矿物的形式分布于Py I和Py II晶体中。西渠河桥矿床Au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在Py II中,As在Au的迁移、富集和沉淀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Py I、Py II的微量元素二元图解和Co-Ni-As图解表明,Py I为岩浆成因,Py II为热液成因。两种类型黄铁矿的δ~(34)S值非常相似(Py I:+2.17‰~+3.79‰,Py II:+0.64‰~+1.02‰),均为典型岩浆硫,指示硫来自于岩浆岩(花岗闪长岩)。

    2025年01期 v.45 14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9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稀土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罗洪;任涛;管申进;蒙六清;杨天赐;

    大红山矿床是滇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铜铁矿床,地处康滇地轴南端西缘。矿区出露前寒武系变质基底,并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改造作用,铜铁矿体呈似层状分布于曼岗河组和红山组的变质火山沉积地层。为了探索大红山铜铁矿床的稀土矿物特征及富集规律,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测试在矿石中发现大量与铜铁矿物共生的氟碳钙铈矿、磷钇矿、磷铈镧矿、铱钇氧化物等稀土矿物,这些稀土矿物均分布于变钠质凝灰岩为围岩的矿体中,稀土矿物含量随铜品位升高而升高。在条纹条带状矿石中观察到大量轻稀土矿物和少量重稀土矿物,轻稀土矿物均以富集La、Ce、Nd为主,无放射性元素U和Th;重稀土矿物以Y为主要元素,含少量Dy。矿床中稀土元素主要以独立矿物和类质同象两种存在形式;大量独立稀土矿物和富稀土矿物(磷灰石、褐帘石)的发现说明该矿床是一个富稀土元素的多金属矿床。

    2025年01期 v.45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氨基改性埃洛石对Cu(II)和Cd(II)的吸附研究

    肖雪;于文彬;谭道永;吴兴福;覃宗华;万泉;

    本研究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管状埃洛石(Hal)进行共价接枝制备了氨基改性埃洛石(Hal-NH_2),通过XRD、TEM、SEM、氮气吸脱附等手段表征了Hal-NH_2的结构特征,并通过批次吸附实验、谱学技术研究了Hal-NH_2对Cu(II)和Cd(II)的吸附性能及机理。Hal-NH_2中氨基主要存在于Hal的内腔,其氨基嫁接量为0.83 mmol/L,由于硅烷嫁接占据了部分内腔孔道,Hal-NH_2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较Hal明显降低。Hal-NH_2对Cu~(2+)和Cd~(2+)的吸附随溶液初始p H值的增大而增加,吸附时间为216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298 K时,Hal-NH_2对Cu~(2+)和Cd~(2+)的Langmuir吸附量分别为50.29和68.70 mg/g,是Hal的3.11和1.97倍。Hal-NH_2吸附Cu~(2+)和Cd~(2+)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后体系的混乱度增大,其吸附机制主要是氨基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发生配位反应,且Hal-NH_2对Cu~(2+)的作用力强于Cd~(2+);Cu~(2+)和Cd~(2+)共存时,Hal-NH_2对Cu~(2+)的吸附基本不受影响,其对Cd~(2+)的吸附显著降低。由于其较高的吸附能力,Hal-NH_2可作为Cu(II)和Cd(II)吸附材料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本研究为Hal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2025年01期 v.45 16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氧化镍硫化焙烧产物与浮选药剂的作用机理

    周槿澍;吕晋芳;李志远;李燚;

    本文针对含镍电镀污泥中镍资源难以高效利用、工艺繁琐且存在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对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及Ni-S-O体系优势区相图的绘制,确定了氧化镍与黄铁矿的理论反应温度及不同温度条件下利于硫化镍生成的反应气氛。结合硫化焙烧-浮选处理技术,查明了焙烧因素对人造硫化镍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及机理,并通过吸附量测定、接触角测量、Zeta电位测定、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技术手段,揭示了浮选药剂与人造硫化矿物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当氧化镍与黄铁矿的质量之比为1?1.2、焙烧温度为900℃、焙烧时间30 min时,焙烧产物中镍的浮选回收率高达96.69%。浮选过程中,异丁基黄药与人造硫化镍矿产生了化学吸附作用,铜离子有效提高了矿物表面的疏水性。

    2025年01期 v.45 18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1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